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地区新农村住宅建筑设计

四川地区新农村住宅建筑设计

四川地区新农村建筑住宅设计学生:冯煜晨指导老师:黄达林内容摘要:本文着重介绍了有关新农村建筑设计的发展与构想,同时以四川地区为主要的运用区域,进行设计的改良。

以介绍农村地区居民住宅风格的变化,从中探索我国新农村住宅设计的相关规律,然后通过对规律的掌握,设计出相关的新农村住宅设计的蓝图。

同时,对自身设计进行介绍与改良,对每个设计的难点与要点进行对应讲解,最后得出一套具有可实施性的方案。

最后,以四川成都地区为例,着重介绍了当地的建筑设计特色,着重分析该设计的在四川地区的兼容性等,最终探索出来以四川地区为蓝本的新农村住宅设计。

最终定稿。

关键词:新农村建筑设计设计风格Rural building design of Sichuan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design and idea, at the same time the use of sichuan province as the main area, to carry on the design improvement. To introduce the change of the rural residential style, to explore the related law of our country new rural residential design, and then through the grasp of the law, and design the relevant new rural residential design blueprint. At the same time, on their own design is introduced and improved, the difficulties and key points of each design to carry on the corresponding explanation, finally it is concluded that a set of practical solutions. Finally, in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 area as an example, introduces the local architectural design features, focusing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sign in the sichuan region compatibility and so on, finally explored in sichuan area based on the new rural residential design. The final version.Keyword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design architectural style目录前言 (1)1绪论 (1)1.1研究的方式与框架 (2)1.1.1理论研究与实地考察相结合 (2)2 我国古代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3)2.1 我国古代民居的规划的演变 (3)2.2 我国古代民居建筑设计特色的演变 (4)3中国近现代建筑的设计思路 (5)3.1中国近现代建筑的设计特点 (5)3.2新农村建筑设计构想的成立 (6)4该新农村建筑设计构想的成立 (6)4.1“设计创新” (6)4.1.1 房屋面积规划性的设计创新 (7)4.1.2 房屋建筑设计上的创新 (8)4.2布局创新 (9)4.2.1 庭院布局的创新 (9)4.2.2 独栋房屋内部规划的创新 (9)4.3 科技创新 (10)4.3.1 建筑用材的创新性与环保的体现 (10)5分析成都新农村建设现状级存在问题 (11)5.1成都平原的地理条件,气候特征① (11)5.2成都新农村现状的概述 (12)5.3 近年来建设成都美丽乡村的取得的主要方针 (12)6成都新农村调研实地分析 (14)6.1.1地理位置 (14)6.1.2团结镇背景介绍 (15)6.1.3现状及其问题 (15)6.2.2 三圣乡背景介绍 (16)6.2.3现状及存在问题 (17)7 结论 (19)附件1:关于CAD软件介绍 (20)附件2:参考文献 (22)前言古往今来,建筑都是作为人们生活中最不可获取的的重要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的意义也随之发生改变,不再是仅满足避风遮雨这样基础的作用,逐渐成为了人们衡量其生活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

建筑有着其自身独立的发展史,建筑设计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也在方方面面体现社会的兴衰与变迁,它更像是一面明镜,照射出历史变迁中的斑斑印记。

孟子曰:居可移气,养可移体,大哉居室1。

意思就是说建筑是具有修生养性的作用,维持人之精华。

古人就把房屋与人的关系合二为一,甚至作为人格的一种体现,也是建筑科学这一门学科人文性的重要体现。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建筑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既是集约型社会的集中体现,而不仅仅只是衡量百姓水平这一唯一标准,通过融入了低碳环保等元素,将生态效益与人文生活有机融合起来,从而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新潮流。

农村作为社会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地区,建筑设计方改革势在必行,新农村建筑设计的构建也应运而生。

新农村住宅设计规划方案也必须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展开。

村镇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为总目标,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中心镇和试点村规划建设水平,整治农村环境脏乱差为重点,5从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开展。

我们在设计新农村住宅时,应当密切的结合这个主要目标和总体思路,顺应社会发展。

1绪论1.1研究的方式与框架1.1.1理论研究与实地考察相结合本论文在尊寻前辈的积累的理论基础之上,同时加强自身的理论研究与实地调查分析并得出相应结论,发现如今在新农村建设上的诸多不足进行一一罗列。

同时充分借鉴于前辈的对于该问题的深刻分析,在理论上与实践上弥补自身论文写作上的不足。

但请指导老师与同学给予包容支持的同时,并对该学术论文进行细心的指导,从而更好的从策略与实际入手。

1.1.2理论研究分析与计算机模拟以及建模相结合计算机对于理论的丰富以及实践的充实都有相当大的作用,作为计算机学院的学生,计算机就是理论最好的实践工具。

通过用CAD软件对进行框架设计以及其余菜地沼气池之类的配套设计方案,同时运用CAD软件设计全套住宅的剖面图和立面图设计,基本做成一套可实施的方案。

但是由于电路图与水路图在本专业中并未涉及,所以无法进行有效的设计,望老师见谅。

2. 我国古代民居建筑发展简史2.1 我国古代民居的规划的演变远古时候的原始人类以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由部落逐渐演变为群居,由理论上来说,城市的发展也在原始人类的群居之后初具雏形。

而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形成奴隶制社会形态的确立。

居民生活方式彻底的改为以城市为中心的乡村为辅助的聚居。

可见,民居的发展是以城市为依托逐渐演变而发展的。

在此引用一段文献资料作为参考以及论证的补充。

而都城又是在各个时期内的典型代表,都城作为整个社会的缩影,标志着文化的发展程度。

由此可见,文化对于民居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在城市这一庞大的居民点中,民房的规划与居住的习俗也相应产生着变化,,发展成为一个自称系统的发展线索。

[1]居的发展史是不全面,城市与民居有机依托,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一定要理清脉络进行全面的论证。

图2.1-1 中国特色古代建筑2.2 我国古代民居建筑设计特色的演变在刀耕火种的原始时代,原始人民在建筑上同样是煞费苦心。

房屋设计的材料也以原始材料为主,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则,大多以林中的树木以及荒草为原料,不经有效的加工堆积而成,逐渐形成了部落为主的有效建筑区域。

在奴隶制以及封建社会成型之时,由于生产力与生产资料的逐步成熟,地域性与民族性的建筑特色逐渐兴起。

城市的发展逐渐取代了部落为主的群居,各具特色民居也已独具雏形。

在生产资料上,不在以原始的初级生产资料为房屋的原材料,取而代之的是初加工的生产资料,就此也就拉卡了长达一千多年的封建建筑特色的演变史,详见下图2.2-1。

图2.2.- 1 刀耕火种时期原始时期在唐宋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帝王制经济逐渐趋于鼎盛,建筑特色也已日益成熟相对跟明朗。

民居也不再只是居民栖身这样的唯一功能,而加入居民身份与民族文化为主的内涵诠释。

例如达官贵人身份与权力的象征等等。

在建筑特色上以大气奢侈为主,同时也往往辅之余大气的庭院设计,而在建筑风格上,以江浙一带的大园林最具代表,不仅是房屋的设计以体现了充满文化积淀的江南特色古风建筑为主,在园林的设计上也是极为考究,辅之以巨大的石器加工品。

这样极具规模化的建筑的出现,下图2.2-2为唐宋时期标志性的建筑风格。

图2.2-2 唐宋时期的建筑风格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各民族文化的特色也是有机的融合并在历史的潮流中得以充分的沉淀,建筑设计的特色也不例外。

建筑设计的变迁同样遵循了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规律,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冲突,西域文化甚至西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合并,在建筑设计的发展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虽然在交流与冲突中不断的融合,但同样也保存了各自建筑特色的独有的风格。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原文化对于西域壁画的推崇,作为中原人民居中地位的象征,诸如此类的建筑上的文化共通共荣还有很多,在此也就不一一罗列了,参考刊物《中国古代建筑史》作者刘敦桢。

[2]3中国近现代建筑的设计思路3.1中国近现代建筑的设计特点在封建制度末期,西方文化大肆进入到中国,在这样一个强大的外域文化的的侵袭下,中国不再简单的是一个政治文化保守的国度。

随着传统的农耕制度的更迭,中国开始逐渐接受并且推崇西方文化。

由于生活方式的转变,建筑风格也随之向欧洲转变,大批欧洲的建筑设计师被引入中国,欧式建筑也开始大放异彩。

具有标志意义的圆明园就是此类建筑中最璀璨的明珠。

在民居的变迁中,一幢幢的欧式小洋楼占据着如广州,香港等大型通商口岸,也正是由于外来文化的侵入,倒逼了中国建筑业走向了一个新的时代。

而正是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造就中国建筑历史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

图3.1-1 带有殖民特色的西洋建筑群3.2新农村建筑设计构想的成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发展中的问题。

由于人口总量的过多导致了人均资源占有量的缺乏,同时农村人口的基数过高,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注意。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近年来最重要的大任务,新农村的建设势在必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