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师:大家请看这一比喻句: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 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①师: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觉器 官? 在此,作者把嗅觉上的“清香“比作成听觉上的”歌声“,运用 的这种表现手法是——通感。所谓“通感”,就是指视觉、 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的沟通交融。 ②师:这种修辞手法,本课还出现过一次。快去文中找一找,看 谁的眼睛是火眼金睛? 生读“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 玲上奏着的名曲。”, 师:仔细分析一下,此句中,是作者的哪两种感官的沟通交融? 生:视觉转为听觉。(师评:你的分析真准确!) 【评析:引导学生着重分析“通感”这一写法。】
《春》文段分析: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 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 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 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 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 默着。
阅读下列文段:《春》、《绿》、《荷塘月色》课文中截取的文段 都分别使用了什么类型的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比喻 、排比 、拟人及通感,把文中一景一物描写的更加生动、形象、具体。 ⑴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 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 如刚出浴的美人。——《荷塘月色》 ⑵在《春》一课中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 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作者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的 修辞手法,把春天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花色的美丽刻画的生动、形象。
《绿》重点文段赏析: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 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 -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 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 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 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 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活学活用:课堂小练习
以“冷”为话题写50字左右的语段,至少要使用2种(比喻或拟人或排比)以 上的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北国的冬天,是一定要刮风的。风一起,它就会毫不留情地把树 上残余的叶子卷起,一片也不留;风一起,不管人们穿多少衣服,它都像 一条泥鳅一样,顺着袖口、领口钻进衣服里面,贴着你的皮肤到处游动; 风一起,它就像一把没有磨好的钝刀,狠狠地割在脸上、手上,看不见伤 口却仍能感受到辣辣的疼。 我们可以看到小作者独具匠心的选择一个切入点——风,来写冬天之冷。 排比、比喻、拟人,用最常见的修辞手法却极其生动地写出了冬天的感觉。 风,像泥鳅一样,好像无孔不入地往衣服里面钻,真的让人们觉得无论穿 多少衣服,也躲不开藏不住,泥鳅贴在皮肤上的感觉真的让人们感到风的 冷、天的寒。而当人们总说风像刀子一样刺在脸上的时候,小作者却写到 风像钝刀割在脸上,“看不见伤口却能感受到辣辣的疼”。两种比喻一比 较,“钝刀”“割”更让人感受到这风的凛冽。没有“冷”字,可“冷” 就贯穿在字里行间!这就是修辞的妙用!
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雨是寻常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野花
“像眼睛,像星星……”这里,作者运用了比喻中的博喻手法,不但形象生动,而 且把初春时细雨的特点和春花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加以描绘,给人以春的气息和 美的享受。拟人,如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绿》
学以致用:课堂小练习
课外链接: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朱自清先生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北京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物价飞涨, 北大的教授们没法生活下去。国民 党就向人们发美军的救济粮。可是, 以朱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教授们宁可 饿死也不去领救济粮。著名历史学 家吴晗回忆:“朱自清一身重病,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95 页)
问:这段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
《考试大纲》中常考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借代、对偶、反问、 设问
教学目标:
• 了解写作中修辞手法的基本种类及其作用 • 通过研读朱自清的《春》、《绿》、《荷塘月色》这三篇课 文中的重要文段,让学生掌握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 的运用 重点:了解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难点:掌握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
• 我们知道比喻可以使事物的特点更加形象生动,但真正?好 的比喻取决于细致入微的观察。 例如第二段把远眺的瀑布比做“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将 近观的瀑布比成“被扯成大小的几绺”,把飞泻的:瀑布溅 起的水花,喻为“一朵朵小小的白梅”, “飞花碎玉”、 “微雨”、 “杨花”等,是基于对瀑布不同角度多侧:面细 致入微的观察: “瀑布从上面冲下……岩上有许多棱角;瀑 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那么,、飞溅的水花,“晶莹 而多芒”,这时你品评它的上述喻体就会感到是那么.自然 而贴切。
写作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参赛者: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 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 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过 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 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 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 俐地从我身边跨过,从我脚边飞去 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 又溜走了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我掩着面叹息。但 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 里闪过了。——朱自清
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回忆:“朱自清 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 ‘救济粮’”(《毛泽东选集》第 4卷,第1495页)
《荷塘月色》重点文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 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 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 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 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 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 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