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结构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和斜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建筑结构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和斜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 初步估计纵向受拉钢筋为单排布置,ho=450-
35=415mm

(3) 计算αs, 并验算适用条件①
• αs=M/fcbho2=120.6×106/(13.5×200×4152)=0 .259<αs,max 满足适用条件①

(4) 按αs计算γs

γs=0.5[1+(1-2αs)1/2]=0.5[1+(1-
• 钢筋净间距=(200-3×202×25)/2=45mm > 25mm, 且> d=20mm, 可以。
T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一.概述 1.考虑采用T形截面的原因: (1)根据单筋矩形截面基本计算公式可知,
截面受拉区宽度不影响承载力,且将纵向受 拉钢筋集中布置在截面中心处时,承载力不 变,因此,可将受拉区部分混凝土挖去。 (2)整体式肋形楼盖的梁截面也应考虑为T 形截面。
2×0.259)1/2]=0.847
• (5) 计算纵向受拉钢筋截面面积AS,选配钢 筋,并验算适用条件②
• AS=M/γsfyho=120.6×106/(0.847×360× 415)=953mm2
• 选用3根直径d=20mm的新Ⅲ级纵向受拉钢 筋AS=941mm2
• AS/bh=941/(200×450)=0.0105 >ρmin,满 足适用条件②
非均匀受压时的极限压应变为0.0033,见下 图;
4.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为完全弹塑性,见下图;
受压区混凝土压应力的合力及其作用点
三.等效矩形应力图
1.问题的提出:由图(a)的方法进行计算,需 要进行积分运算,为避免之,简化计算, 欲将图(a) 换成(b)图;
2.换算对象:混凝土压应力分布图形;
第二节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
2.1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的受力全过程 一.适筋梁正截面受弯的三个受力阶段 适筋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的实验
试验梁
截面尺寸与配筋
适筋截面:配筋率比较适当的截面; 适筋梁:具有适筋截面的梁; 实验设计:见上图 简支梁、三分点加集中力、获取纯弯段; 集中力从零逐步加至梁破坏。 实验过程分析 三阶段的划分原则: • 第Ⅰ阶段:弯矩从零到受拉区边缘混凝土
3.换算原则:将曲线分布换算成矩形分布, 保持合力大小及作用点不变。
4.换算结果: Xc ,X fc ,1 fc (对相关参数进 行说明)
四. 界限相对受压区高度ξb ξb=0.8/(1+fy/0.0033Es)
适筋截面 b
界限配筋截面 b
超筋截面 b
五.适筋梁与少筋梁的界限及最小配筋率
1.确定原则:适筋梁与少筋梁破坏的界限是 裂缝一出现受拉钢筋的应力即达屈服,宣 告梁破坏。此时对应的梁的配筋率即为最 小配筋率 min
2.最小配筋率的具体取值为min max(0.45 ft f y ,0.002)
六单筋矩形截面承载力计算 一.基本计算公式及适用条件 1. 计算简图
fc
M
x=b xn
f c
fy
As minbh
• 4.单筋矩形截面能承担的最大弯矩为:
• Mu=fbhoξb(1-0.5ξb)
• 由此可看出,该最大弯矩仅与混凝土级别、 钢筋级别和截面尺寸有关,与钢筋用量无 关。
• 二.截面承载力计算的两类问题 • 1.截面设计 • 2.截面复核:
• [例4-1]
• 已知矩形截面梁的截面尺寸b×h =200mm×450mm,混凝土为C20级,配置4根 直径d=18mm的Ⅱ级纵向受拉钢筋,As=1017mm2。 求此梁所能承受的最大弯矩设计值。
• 解:
• (1) 求跨中截面弯矩设计值M
• (2) 选用材料、确定截面尺寸
• 采用C25级混凝土fc=13.5N/mm2,新Ⅲ级钢筋 fy=360N/mm2,αs,max=O.384
• 设h=l/14=6000/14=428.6mm,取h=450mm。按 b=(1/2~1/3)h,取b=200mm
• 满足适用条件①
• (3) 计算最大弯矩设计值M
• M=fcbx(hox/2)=1l×200×143.3×(416-143.3/2)
• =108560000 N·mm=108.56 kN·m
• [例4-2]
• 承受均布荷载的矩形截面简支梁,计算跨 度l=6m。永久荷载(包括梁自重)标准值 g=5kN/m,荷载分项系数1.2;可变荷载标 准值p=16kN/m,荷载分项系数1.3。试按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确定此梁的截面尺寸、 材料强度等级及纵向受拉钢筋。
• 解:

(1) 验算适用条件②

AS/bh=1017/(200×450)=0.0113
>ρmin=0.0015, 满足适用条件②

(2) 计算受压区高度x,并验算适用条件①

ho=h-a=450-(25+18/2)=416mm
• 查表得C20级混凝土fc=9.6N/mm2,Ⅱ级钢 (d<25mm) fy=310N/mm2,ξb=0.544 x=fyAS/fcb=(310×1017)/(11×200)=143.3 mm<ξbho=0.544×416=226.3mm
即将开裂,结束时称为Ⅰa阶段,其标志为 受 极拉限区拉边伸缘应混 变凝εc土u )达;到其抗拉强度ft (或其
• 第Ⅱ阶段:弯矩从开裂弯矩到受拉钢筋即 将屈服,结束时称为Ⅱa阶段,其标志为纵 向受拉钢筋应力达到fy;
• 第Ⅲ阶段:弯矩从屈服弯矩到受压区边缘 混凝土即将压碎,结束时称为Ⅲa阶段,其 标志为受压区边缘混凝土达到其非均匀受 压时的极限压应变εcu 。
三阶段划分的理论意义:是今后推导相关计算公式 的理论基础,例如:
Ⅰa :抗裂验算的依据; Ⅱa :裂缝宽度及变形验算的依据; Ⅲa :正截面受弯承力计算的依据 二.正截面受弯的三种破坏形态 • 破坏形态 适筋破坏 超筋破坏 少筋破坏 界限破坏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原理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假定
1.平均应变沿截面高度线性分布(平截面假定); 2.忽略受拉区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3.混凝土受压时的应力-应变关系为曲线,混凝土
C= fcbx
Ts=ssAs
2. 基本公式
根据截面受力的平衡关系,可导出单筋矩形截面受 弯承载力的计算公式:
1 fcbx f y As
M
Mu
1
fcbx(h0
x) 2
f y As (h0
x) 2
3.适用条件 (1)防止超筋破坏:
(2)防止少筋破坏:
x b h0 或 b
As bh0
max
b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