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杨牧祥教授讲稿-病机十九条

杨牧祥教授讲稿-病机十九条


八、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 禁 , 是口噤不开,牙关紧闭。鼓,是鼓颔, 即上、下牙相叩。栗,是战栗,即身体战抖。如丧 神守,是神志烦乱不安的样子,属于神志失常的 表现。口噤不开,鼓颔战抖,常见于温病火邪内攻, 邪正交争于里的真热假寒证。由于火邪内扰心神, 故见心神烦乱,甚至昏迷。临床上,外感寒邪, 阳虚阴盛,亦可导致鼓颔战栗,但其神志清醒, 常伴有面色淡白,畏寒肢冷等症。由此可见“如 丧神守”四字,是辨别“诸禁鼓栗”属火的关键。
这种食后即吐的病证就是胃火上冲所致。又如 呃逆一证,属火邪致病者呃声高而有力,乍发 乍止或连续不断,伴有发热、口渴、便秘、苔 黄、脉数等,治疗以清火降逆之法。对呃逆寒 热之辨,张石顽曾说:“凡声之有力而连续者, 虽有手足厥逆,大便必坚,定属火热,下之则 愈,万举万全,若胃中无实火,何以激搏其声 逆而上冲乎?”此言有利于我们理解火邪所致冲 逆证的特点。
• 另外,疮疡热毒炽盛,还可内攻于心,出现
神昏谵语心神受扰的病变。临床治疗此类疮
疡,都以清心火,凉血解毒而取效。所以刘
完素把本条加一“火”字,成为“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火”,更为清楚了。至于其它病因
所生的疮疡,如外感六淫邪毒、脾胃湿热等,
其病机与此不同,故当须认真辨证论治。
六、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多见于热病的极期,称为“热极生风”或“热 盛风动”。无论是虚还是实,其病机都在肝, 所以此条以“诸风”概之各种内风,以“掉眩” 描述其主要症
状,以“皆属于肝”四字,强调病机的关键所在。
然而,震颤、眩晕之症,并非都因于内风。 如《伤寒论》载“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 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的掉眩证,则是因脾肾 阳虚水邪泛滥所致。此外,气血两虚,或痰湿内 盛等,均可引起眩晕,即所谓“无虚不作眩”、 “无痰不作眩”,都不属于本条之例。可见,病 机十九条中的“诸”、“皆”二字,并非是指 “所有的”和“都”而言,而是“大多数”、 “一般”或某一限定情况的概念。
十二、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逆,凡是机能本来向下的,因病反而向上的 叫逆,如胃气上逆。冲上,是突然向上冲,如呃 逆、呕吐之类。临床上气机上冲的病证很多,如 有呕吐、呃逆、哕等。皆有寒、热、虚、实之分, 本条所论属火邪致病的冲逆证,病人多伴有口渴、 口干、口苦、苔黄、脉数等热证表现。另外,从 呕吐的时间及呕吐物的气味,或哕、呃的声音等 方面都可作为鉴别依据。如《金匮》说:“食已 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四、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 诸湿,统言内湿、外湿。肿,指皮肤、四肢 浮肿。满,指脘腹胀满。肿与满有的并见,有的 单独出现。本条指出因湿所致的浮肿,脘腹胀满, 大多与脾有关。由于脾有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的 功能,所以,脾失健运不仅会使水谷停滞,出现 脘腹胀满,而且还会引起水湿内停的各种病变。 如湿聚成痰,则为胸部痞闷;蕴结于中焦,则为 脘腹胀满;外溢于肌肤,则为水肿等。从发病的 原因,无论是内湿,还是外湿所致“肿满”其病 机都在脾 。
二、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 诸寒,指内寒、外寒两方面。收引,即收缩引 急,指经脉拘急挛缩,多伴有疼痛的症状。本条指 出因寒(主要指阳虚内寒)而致的筋脉拘急,关 节屈伸不利等症,大多与肾有关。由于肢体的活 动主要依赖筋骨肌肉等组织的作用,所以当肾阳 虚衰,不能蒸精化气温煦经脉、筋骨、皮肉,阳 气不畅,营卫凝聚时,则可见肢体挛急,关节屈 伸不利等症。如《伤寒论》少阴病的“恶寒而蜷 卧”,就属于“诸寒收引,皆属于肾”之类。
• 调而产生的内风病症,也称为“肝风内动”。
临床上,由肝血或肝阴亏损所致者为虚证 , 又
称为“虚风内动”,多见于大汗、大吐、大泄、 大出血,或久病伤阴,肝肾亏损的病人。其中 因贫血失血引起的,称为“血虚生风”,由阴 液亏损引起的,称为“液燥生风”。此外,由
阳热太甚,伤及肝阴而致风动者,多属实证 ,
• 高热、瞀、瘛虽然皆是火邪致病的特点,但是 构成火邪致病的关键在高热,因此只有瞀、瘛 而无高烧,则不能说明是火邪致病。如慢惊风 虽有瞀、瘛,但无高烧就不属火,而属虚寒所 致。
十、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 躁,是指躁动不安。狂越,指举动异常, 属于精神失常的病态,如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妄言叫骂,不避亲疏。火为阳邪,阳主躁动。 火邪盛于外,则可出现肢体躁扰不宁,火邪盛 于内则可见神志不安,甚至发狂。故本条云: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火邪所致的“诸躁 狂越”有两种情况 一是外感六淫,邪郁化火, 火邪炽盛,内外皆成一派火热征象,如高热、
• 外湿固然先伤皮肉,但日久亦内伤脾阳,即 “湿困脾阳”。从临证来看,虽有湿盛困脾者, 多属实证;脾失健运者,多属虚证之别,但其 病机也都在脾。所以张景岳说得好:“诸湿肿 满等症,虚实皆属于脾。”还须说明,肿满之 证,并非皆属于脾。如肺气失宣的风水证;肾 阳虚衰的阴水证;热邪所致的“诸腹胀大”; 寒邪引起的浮肿等等 , 都与本条的病机不同。 因此,理解此条病机应着眼于“湿”字,不是 因湿而致的胀满当然不属于脾。
十一、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 胕肿,是足背肿,也有注皮肤肿。本条指出 足背或某一局部红肿,疼痛而惊骇不安的病症, 多为火邪致病。由于火邪内郁,局部血络不通, 热毒壅盛,腐蚀血肉,使之红肿疼痛比较剧烈, 当按触患处时,则突然惊叫,好像受惊一样。或 在睡眠时突然疼醒,或梦中疼痛惊呼等。我认为 理解本条“胕肿”,应是泛指因毒火壅盛而致的 下肢痛、疔、疖、丹毒之类外科病证。治疗皆以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之法。
• 口渴、小便黄赤、大便秘结等,病人“躁”的表 现仅限于烦躁不宁,肢体躁动不安,神昏谵语, 极少出现“狂越”。二是七情内伤,五志化火, 痰火郁结,蔽塞心窍,神志被扰,可出现无热而 躁狂,临床多见于精神失常的病人。两种情况致 病程度虽有不同,但治疗时都将从清热泻火着手。 当然,躁狂证也并非都属火,如“欲坐井中 , 但 欲饮水不欲入口”的阴躁证,则不属火而属于虚 寒所致,故当须认真辨证,不可一见躁动不安就 一 概以“火”论治。
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 风,指内风而言。掉,指肢体震颤、动摇不 定而言。眩,指眩晕而言。两目视物发黑称眩, 两目视物旋转称晕,由于这两种症状往往同时出 现,所以眩晕经常并称。本条指出许多肢体震摇 不定、眩晕的病症,其病理机制大多与肝有关。 由于肝主藏血、主筋、开窍于目,其经脉上巅络 脑。当肝血亏损,或燥热太盛,灼伤肝阴时,都 可使筋膜和两目失养,症见肢体颤抖、抽搐、两 目视物不清或视物旋转等症,这种因肝脏功能失
以古人有“暴泻非阴,久泻非阳”的经脸总
结。“诸呕吐酸”与“暴注下迫”虽可并发, 但单独出现的更为多见。暴注下迫,确实多 属于热,而呕吐吞酸,则并非都属于热,故 当须注意辨证论治。
十四、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 临床上,全身性肿胀和腹满胀大的病证原 因很复杂,本条所论与热邪有关,是从热盛充 形,即《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热胜则 肿”而立论。热邪郁结于胃肠,则可出现胀满 腹大。实践中由风、寒、湿邪所致全身肿胀和 气血、食、寒凝滞聚积而成腹满胀大的病证并 不少见,如《内经》 说“脏寒生满病”,就是 指因寒所致的胀满,所以诸胀腹大不能一概而 言之属热。
• 喘证虽有寒、热、虚、实之分,但其病机主要由 于肺失肃降。呕吐一般多因胃气上逆所致,但也 有因肺失肃降而影响胃失和降所引起的。前者只 呕吐而不兼喘咳,病机在中焦(胃);后者则喘 呕并见,病机在上焦(肺)。如小儿顿咳时的呕 吐,就是因肺失肃降所引起,欲止呕必先治肺, 使肺气肃降,胃气亦随之和降,咳呕自愈,这就 是喘呕皆属上的道理,还须指出,喘证并非都属 于肺,如命门火衰,肾不纳气所致的喘证,则不 属于上,而属于下,治疗应以补肾纳气为主,否 则单纯治肺不能取效。
本条“诸”字所概括的外寒收引证与肾有关 是从卫阳根源于肾 , 是肾中阳气所化的角度来讲, 肾阳虚损则卫阳不固也易感受寒邪,当寒邪入里 凝滞气血,筋骨失养时,故可见“收引”证。但 这种“收引”证,仍属阳虚的内寒证,只不过是 在病因上又感外寒,此类便与肾有关。至于无明 显阳虚的外寒证,如《伤寒论》中麻黄汤证,以 及内科杂病的寒痹,虽然也会出现骨节疼痛,拘 急屈伸不利等症,但其病机则与肾无关。这里的
十三、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 暴注,是指突然发生泄泻,好像喷射水一
样。下迫,是指里急后重而言。急迫欲便,腹 中急痛,叫做里急;肛门重坠,努责不爽,称 为后重。本条指出呕吐吞酸,急暴腹泻,里急 后重的病症,多由热邪所致。临床上,属热的
呕吐吞酸,呕出物有酸腐味,多伴有烦热、口
渴、口臭等症。
• 属热的泄泻,排泄物多呈深黄色水糜样,或 夹有粘液,伴有肛门灼热,腹中急痛等。所
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厥,是指气上逆而阴阳失调,轻则四肢厥冷, 重则不省人事。固,是指大、小便不通。泄,是 指大便泄泻、小便失禁。下,是指下焦,包括肝、 肾、小肠、大肠、膀恍等。本条指出一些厥证、 二便不通或失禁的病证,其病机大多在下焦。如 寒厥证手足厥冷,是因肾阳虚衰所致,煎厥、薄 厥 的发病也与肝肾有关。但须说明,临床所见, 厥证病机并非都属于下,如痰厥则在上属心肺; 食厥、蛔厥则在中属胃。
五、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 古代的“疮”字是广义的,包括痈、疽、 疔、疖等外科病,以及一些皮肤病,如疥疮、 黄水疮、粟疮等在内,此条指疮疡而言。本条 指出一些疼痛瘙痒的疮疡,大多与心有关。这 里“心”字有火热和血的含义,因为心属火, 主血脉,心火偏盛极易导致血分有热。若血分 热毒壅盛而聚于局部,甚至腐蚀血肉,则可形 成疮疡。
“病 机 十 九 条”解 析
河北医科大学
杨牧祥 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十九条病机原文,见于《素问 · 至真要大 论》,后世称为“病机十九条”。历代医家
对“病机十九条”是相当重视的,各有不同
程度的研究和发挥。如金元时期的刘完素, 他曾依据“病机十九条”参考了王冰的注释, 撰写《素问玄机原病式》,书中尤其对火热 病机作了较多的阐发,并创造性地补充了属
九、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 瞀,是指心中昏乱,神志不清。瘛,是指抽 掣。本条指出一些高热、神昏、四肢抽搐的病证, 多由火邪所引起。火与热同属阳邪,但火重热轻, 故火邪致病多有搐。验之于临床,如急惊风及温病心营热盛, 引动肝风等,均可出现高热、神昏、抽搐之症, 都属于诸热瞀瘛,皆属于火之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