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

4. 建筑学科在中国近代大学教程中得到确立,并出版了以近
代科学为基础的建筑学著作;
5. 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体系实现了近代化。
4· 衰落期(1937年——1949年)
这一时期,由于日本侵华战争和内战,建筑活动基本停 止。在日伪控制区有些临时性工程,采用了欧洲现代主义
建筑(特别是柯布西耶)
三·中国近代建筑的特点 1· 传统建筑与近现代建筑并存。 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本质上有代表封建 关系的传统建筑,和殖民地性质的西式建筑两类。
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构
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1.关于近代建筑史分期问题
2.关于近代建筑的生产关系--建筑系统的现代化过程
3.关于近代建筑教育 4.关于近代中外建筑家(近代建筑思想、重要建筑作品) 5.关于近代建筑类型与技术

仅就中国建筑近代化过程的宏观而言,三个重要时期:
被中国社会接受而推行的基督教中国化运动以及相应的对 中国建筑造型母题的使用; 以南京中山陵设计为例的中国风格新建筑的创作; 以营造学社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及其对中国风 格新建筑创作的推动。
中国营造学社
-- 近代中国唯一的古建筑研究的专门机构。事实上它不 仅主导了对于传统建筑的研究与保护,还主导了对于中国 建筑风格特征的阐释。
④新兴的中国资本主义商业城市,如南通、无锡、 石家 庄、蚌埠(津浦铁路与淮河交汇,有小渔村迅速发展 起来); ⑤政治文化中心,如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
3· 从建筑风格、思潮看,“共时”的特点,远超出 “历 时”的特征。 · 随着西风东渐,西方2千多年经历的各种建筑式样、风 格,以及正在发生的新建筑,几乎同时传入中国,如 希腊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文艺复兴式、 古典主义、巴洛克、折衷式等。 · 另一方面,传统建筑也因为西化洋化,出现了诸多变 体;
“梁思成所代表的营造学社的中国建筑史研究和写作,是 以官式建筑为对象,在史论上受到了西方近代建筑的结构
理性主义思想的影响。这一认识对反思当时甚至当前的中
国建筑研究有很大启发。” -- (台湾)汉宝德、夏铸九

关于近代建筑类型与技术
新建筑类型的出现和新技术的应用作为中国建筑近代化的 重要特征。

--五、六十年代的建筑类型研究注意较多的是与近代社会、 经济、文化联系较大的新的功能类型,如:工业、文化娱乐、 宗教、商业,和居住建筑等。

中国近代地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从地域的角度打破了统 一而匀质的“中国建筑”的假设。


近代建筑教育
近代教育1923年,苏州工业专科学校设立建筑科,开启
了中国的建筑教育。
早期欧美和日本学习建筑的留学生,相继于20年代初回
国,并开设了最早几家中国人的建筑事务所,诞生了中国 建筑师队伍。 -- 专业的内涵与职业运作方式的彻底变化; -- 与自由建筑师的出现相关的一个重要课题便是建筑 教育。
30年代红军建筑
赣闽中央苏区建筑
中山陵






《条例》对陵墓的建筑风格、材料、功能等都作出了规定: 陵墓应体现“特殊与纪念之性质”。 祭堂建筑“须采用中国古式”,“或根据中国建筑精神特创新格亦可”。 墓室建筑“在中国古式虽无前例,惟苟采用西式,不可与祭堂建筑太相 悬殊”。 陵墓应便于游人参观并方便举行纪念活动。墓地须有登临石阶和墓道大 路以利交通,祭堂前须有“可立五万人之空地”以举行仪式。安放灵榇 的墓室要设在祭堂之内、通向墓室的墓门要能灵活开关以供入内瞻仰。 建筑材料要求“均用坚固石料与钢筋三合土,不可用砖木之类”,以图 建筑永久保存。 陵墓应简朴庄严,不求奢侈华贵。 对应征图案将评设首奖、二奖、三奖各一,并对奖金有具体规定。
-- 19世纪后期的洋务运动时期
--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末 清末的新政时期到南京政府成立之前的民国初期 成立之后的国民政府时期 -- 20世纪30年代末到20世纪40年代末
1·19世纪后期的洋务运动时期----萌芽期(1840年—19世 纪末)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国门,从1842年开放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通商港口岸开埠,到 1894年甲午战争前,全国开放商埠达到34处。 外国人在中国租地建教堂、领事馆、银行、医院、学校 等,多以西方结构、材料、技术 ,这些建筑施工精良, 其风格涵盖了西方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哥特建筑 等几乎全部西方建筑,被国人冠以“洋房”。
4、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了首都计划和上海中心区域规划,
展开了一批行政办公、文化体育和居住建筑等活动。促使中 国建筑师集中地进行了一批传统复兴式的建筑设计探索。
东北沦陷后,日战区内进行了城市规划,建筑活动频繁。 5、建筑留学生回国,建筑事务所增多,形成了建筑创作、
建筑教育、建筑学术活动等活跃局面。
目前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年至1937年间)的建筑问题 注意较多,但对其他时期的探讨还欠系统。 新政时期的建筑成就: 1、对以北京城为代表的传统城市市政设施的近代化改造; 2. 建造了大量不同功能和造型类型的近代建筑; 3. 通过全面学习日本,从日本引进了建筑的名词、近代建筑
科学和许多建筑人才;
• 建筑机构
• • • 中国建筑师学会(1927年) 上海市建筑协会(1931年) 中国营造学社(1930年)
☆ 关于近代中外建筑家(近代建筑思想、重要建筑作品)
与古代建筑史不同,中国近代建筑史是一部有“点。 建筑家生活经历、他们同时代中外建筑师的实践和当时 西方流行的建筑思潮研究。
中国是一农业为主的大国,在乡村广袤地区,传统建 筑得到延续;
2· 近代化发展不平衡,途径多样化。
· 中国近代化过程,主要是以城市为中心的扩展 · 中国近代城市的多样化:
①殖民地式,如香港、澳门,以及台湾等城市;
②以租界区为中心的城市,如青岛、哈尔滨、旅顺与大 连、上海、厦门;
③传统建筑与租界区并存,如广州、福州;
--揭示近代中国在建筑的科学和技术方面所取得的进步。
第一节 居住建筑
近代中国的居住建筑,可粗分为三大类别: 一是传统住宅的延续发展,在广大的农村、集镇、偏僻县城,
少数民族聚居的城乡和一部分大中城市的旧城区中,仍然继 续这旧的传统民居的建筑方式;
二是从西方国家传入和引进的新住宅类型,主要分布在大中
中国近代建筑
1840—1949
☆ 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 -- 中国建筑在其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曾不断地吸收外来 文化的影响。 如:15世纪多中心的世界格局(商贸作为联系纽带) 汉魏六朝受佛教影响 唐朝受西域影响 元朝时受欧洲影响等
十九世纪后,清王朝的日趋衰落和欧美各国因工业革
命而迅猛的发展。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步入 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社会,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进 程,也以此为开端--被动地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 激发与推动之下展开。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 --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
建筑教育与机构
• 我国高等学校的第一个建筑系于1927年在东南大学诞 生,它的前身是苏州工业专科学校设建筑科。 • 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在1923年设建筑科,学制3年,主 要课程有建筑意匠、建筑结构、中西营造法、测量学、 建筑力学、中外建筑史和美术等。 • 1927年6月,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科转至南京,在 东南大学新创建筑系。 • 东南大学后改名为第四中山大学,又改名为中央大学。

关于近代建筑教育

学校教育替代师徒关系成为传承专业知识的主要方式,
因此,知识的来源所反映的外来影响以及学校教学体系所 体现的人才知识结构无疑有助于理解中国建筑的近代化过 程和特点。
-- 学院派 影响在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中所占的主导地 位
知识的来源对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影响
-- 近代中国建筑教育中办学及其建筑教育思想; -- 近代学艺于在华洋行的中国建筑师; -- 近代建筑留学等。
城市生活需要,有独户、联户型住宅、多层公寓、高层公寓 等; 三是由传统住宅适应近代城市生活需要,接受外来建筑影响 而糅合、演进的新住宅类型,如里弄、竹筒屋等
外来移植的住宅
外来移植的住宅主要是通过外国移民输入和建筑师引进的国
外各类住宅形式,早期多为独户型和联户型。 独户型住宅有高标准和普通标准两类。
此间,清王朝修建了
颐和园等最后一批皇 室建筑。
中国开始出现受西方
影响的洋式建筑,其中 以西方的巴罗克和殖民
地式,影响最盛。
大水法遗迹
大水法
2· 1902年到清末的新政时期---初始期(19世纪末——20世纪 初)
戊戌变法(1898年)后,中国加速了近代化进程。
西方人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中国式建筑,以后被冠 以中国固有形式建筑.如美国圣工会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所建 的怀施堂(1894)、格致楼(1898)、思颜堂(1903)等。 美国建筑师墨菲(H·K·Murphy)规划的长沙雅礼大学、 金陵大学、燕京大学校园,影响最大。
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轴线
总体规划——轴线
轴线起点 博爱坊
陵门
碑亭
细部
檐口
券洞
陵堂
陵堂
中山陵音乐台
浦东发展银行
上海国际饭店
1927年到1937年,近代建筑达到了繁盛局面主要体现在: 1、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结束了军阀混战局面,取得
了相对稳定的发展10年。 2、军阀、买办、地主等在租界投资商业活动,经营房地产, 修建私人住宅,建筑活动在租界区急速发展。 3、世界经济危机给中国国内建筑市场带来机遇。

--近代建筑师 中国
吕彦直
刘敦桢
梁思成
童寯
杨廷宝

中国近代建筑根据创作主体的不同可分为:
--近代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作品
--近代中国建筑师设计的作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