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长调和短调
蒙古族自称“蒙古”,主要分布在中国、蒙古国、俄罗斯单个国家。
我国大多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也有一部分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
蒙古族民歌有两种传统的分类方法,一是题材分类,分为牧歌、赞歌、思乡曲、宴歌、谚歌、叙事歌、儿歌等;二是体裁分类,可概括长调和短调两类。
长调的曲调悠长,节奏自由,曲式篇幅较长大,带有浓郁草原气息。
牧歌、赞歌、思乡曲及一部分礼俗歌属于长调范畴。
短调曲调较紧凑,节奏整齐,曲式篇幅较短小。
狩猎歌、叙事歌及一部分舞蹈性的礼俗歌属于短调范畴。
1、长调民歌
长调民歌是典型的蒙古族音乐风格的代表。
具有辽阔奔放的草原气息,主要在放牧时演唱,有时也在宴席、婚礼和那达慕大会演唱。
它的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
在演唱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延长音中的连续嗽音和颤音,犹如骏马嘶鸣,适与表现洋溢的激情,使音乐带有华彩性;二是旋律中向下三度活四度轻声下滑,就像婉转清扬的马头琴声,适于抒发内在情感,为音乐增添了抒情性。
兼有华彩性和抒情性,是长调民歌的一大特色。
2、短调民歌
短调民歌,包括古代的狩猎歌,近、现代的短歌、叙事歌和一部分风俗歌等,有时还伴有舞蹈。
蒙古族短调民歌的曲调短小,节奏规整,结构匀称。
演唱较近口语,装饰不多,以朴素见长。
这类民歌往往带有很强的叙事性。
它的旋律很美,句尾拖腔、衬腔很多,带有抒情性。
叙事性和抒情性结合,是短调民歌的一大特色。
以蒙古族音乐来说,因地域的不
同,各地的蒙古族音乐有着明显的个
性。
《吉林蒙古族民歌及其研究》一
书,便为我们提供了蒙古族地域音乐
文化的范例。
这部由徐国清、苏赫巴鲁、乌云格
日勒编著的《吉林蒙古族民歌及其研
究》,除全面地展现了流传在吉林的丰
富多彩的蒙古族民歌外,还对这些民
歌进行了概括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此
书对蒙古族地域性音乐文化的介绍,
使我们对蒙古族民歌音乐有了更深一
步的认识。
蒙古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伟
大民族。
据史载,这个民族始源于古
代望建河(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额
尔古纳河)流域的部落,以“蒙兀室韦”
之名初见于《旧唐书》。
公元840年回
鹊国崩溃,这个部落的大部分人即向
东西迁移,逐渐与蒙古高原上的居民
融合。
此后,经过长时期的辗转迁徙,
蒙古族流布面越来越大,至今我国的
四百八十多万(据1982年统计)蒙古
族同胞,除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
和新盗、青海、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的蒙古族自治州、县外.还
广泛地散居于宁夏、河北、四川、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