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没有惩罚是不完整的教育“惩者,以正其心也”,教育的本质就是“正其心”,使其全面发展。
因此,合理行使教师惩戒权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正确看待惩戒与教育的关系。
当今中小学教育界,“赏识教育”“爱心教育”“情感教育”等成为教育的亮点和主流选择,而惩戒似乎成了教师们不敢触及的“高压线”,唯恐被冠以“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之名。
殊不知,“惩戒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歧视。
”惩戒是指“施罚使犯过者身心感觉痛苦,但不以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惩罚方式,是对学生成长过程中所犯过失的责任追究,是让学生承担错误引起的后果,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
它在目的、手段、方式和产生后果上都与体罚有本质区别。
适时运用惩戒手段进行教育。
人们常说“无规矩,难以成方圆。
”有了规矩,还需配以相应的惩戒。
学生的成长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十字路口徘徊时,需要有人去指点、去帮助、去训导、去惩戒。
教师就是“这个人”——他责无旁贷地承担着惩戒学生的责任,并通过适时、适度的惩戒,让其明白“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学生们健康地成长。
惩戒是教育的有益补充。
没有惩戒,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
只要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和使用惩戒,就一定能够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因而,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2.教师如何处理学生早恋问题早恋问题已经沸沸扬扬地讨论多年了,至今还是社会的热门话题,也是教师和家长的重点难题。
事情已经弄到了这种程度:所谓的“青春期教育”几乎和“防早恋教育”变成同义词了。
防早恋的教育又被简化成性教育;性教育又被简化成了“性知识”教育。
“青春期教育”一路“缩水”,越来越狭窄,钻进了牛角尖。
我们抨击早恋的时候,往往从社会影响、社会不良风气开刀,可是解决早恋问题的时候,却又从学生的生理因素人手,大讲性知识。
学生的性知识固然缺乏,但是他们的长辈当年性知识不是更缺乏吗?为什么那时早恋现象不像现在这样风起云涌?想主要用普及性知识的办法解决早恋问题,实在是头疼医脚,脚疼医头。
其实防止早恋的重点应该是健康感情的教育,自尊教育,幸福观教育,这才能与社会影响相衔接。
现在对于早恋,最流行的说法是反对生堵硬截,应该进行疏导。
这种说法当然是对的,然而已成陈词滥调。
怎么疏导?很少有人细致研究,无非是说教而已。
例如用早恋的恶性案例吓唬学生呀,用“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来开导学生呀,甚至还有人用过分肯定早恋的合理性来讨好学生。
这些东西,学生已经很熟悉了,虽然不能说全错,但是往往不能解决问题。
为什么?因为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对症下药。
早恋其实是有很多类型的,并没有统一的、固定的教育方式。
早恋有共同的原因:青春期的性萌动、性躁动、性紧张从这一点来说,早恋有其合理性,但是我们不应过分强调这种合理性。
青春期的孩子,几乎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性萌动、性躁动、性紧张,这是正常的,并非流氓,也不是犯罪。
但是这不等于说屁帘还没摘就给小伙伴写“情书”就是正常的,也不等于说中学生在校园明目张胆谈情说爱是合理的,就好像人人都希望有钱是正常的,但是我从别人的口袋里攒钱就不行了。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同样道理,君子爱异性,恋之也有道,乱来不行。
学校不是婚姻介绍所,中小学生谈恋爱是违反纪律的,虽然学校在执行纪律的时候绝对要谨慎从事,一切要从保护和教育学生出发,但是这个底线不能突破。
现在有些专家学者,不知为什么,竟然把青春期的学生都“性化”了,在他们看来,男孩个个好色,女孩人人怀春,早恋不可避免,早恋不可抗拒。
要是这样,教师都兼任媒婆岂不更具“人文关怀”?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孩子度过青春期的状态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平平静静,有的稍有曲折。
青春期孩子的注意力重点和精力发泄重点也各不相同,对异性的兴趣是不一样的,不是都表现为严重的性紧张。
也就是说,在青春期没有早恋现象的学生,不能认为不正常。
“性化”青春期的孩子,是一种误导。
由于社会风气越来越“花”,由于家庭教育失误,由于学校举措失当,由于同学间“交叉感染”,如今中小学校园里的早恋现象已经很普遍了。
在有些学校和有些班级,不早恋者反而成了另类。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教师还想用祖传的围追堵截、纪律处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来解决问题,常常会碰钉子。
采用新式的“我理解你”的办法,则会推波助澜。
怎么办呢?只有引导。
然而什么是引导?很多人都没有细想过。
引导并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你那条路走不通,你要沿着我给你指出的路走才行。
”这样做,引导者也太自我中心了,学生一般都会抵触的。
高明的引导应该是先查清孩子正往哪个方向走,搞清他的具体路线(情感路线和思维路线),然后陪他一起走,暗中推他一下,拉他一下,让他在不知不觉中转变方向,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第一种办法,围追堵截、纪律处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属于“面对面的教育”。
教师、家长一开口就摆出了一副“我要教育你”的架势,这最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
第二种办法,高明的引导,是“肩并肩的教育”。
表面上和学生走向同一方向,这就不致引起他的逆反心理,然后暗中“做手脚”,悄悄转变学生。
第三种办法,“我理解你”。
这种教育倒也是肩并肩的,可惜教育者跟着被教育者跑了,教育变成了纵容。
第一种是教师、家长自我中心,第三种是教师、家长失去自我,只有第二种,既不主观,又不放弃教育者的身份,才是最合适的。
引导的前提是搞清早恋学生的情感路线和思维路线,搞清的过程就是诊断过程。
所以要解决早恋问题,家长、教师非学会诊断不可。
发现早恋问题,在没有“确诊”之前,家长、教师千万不可轻举妄动,否则是很危险的。
3.关键词:学生网络游戏迷恋应对措施一、网络游戏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吸引力网络游戏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主要是游戏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网络游戏取材广泛。
大多游戏设计题材广泛新颖,有科幻类的,有畅销小说类的,更多的是惊险刺激的比赛和暴力恐怖的搏杀,比如风靡全世界的CS。
其次,在制作上,有电脑技术的支持,制作水平大大提高。
从画面上看,更加抽象、浪漫、逼真、震撼人心,参与者能够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视觉和听觉的震撼效果。
再次,网络游戏的随意发挥性。
网络游戏是以角色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在网络游戏中角色参与的是玩家本身,他们在游戏设定的故事环境下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最后,网络游戏还有社交的特性。
玩家是在正常社交圈很难见到的亲密氛围中进行的,网络游戏将陌生人联系在一起,战场上是“敌人”,下线后是朋友,这种朋友关系不带有任何名利。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网络游戏对中学生乃至年轻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二、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1.自尊心受到伤害。
现在的中学生自尊心很强,当听到同学或朋友在一起交流玩网络游戏的体会的时候,他们自己一无所知,好像就没有了共同语言,就有一种失落感,认为自己又落后在同学后面了,觉得这样很没有面子。
2.好奇心的驱使。
中学生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
一旦他们发现某种新事物,他们的第一想法就是要动手去试一试。
对于网络游戏亦是如此。
3.强迫性心理。
在以上两种心理的驱使下,加上网络游戏强大的宣传效果,学生就会强迫自己进入网络游戏中去体验。
当他们体会到从未有过的视觉和听觉的感观后进而就会认同网络游戏。
4.生活中有孤独感或者没有成就感。
这些迷恋网络游戏的学生大都比较敏感,喜欢独处,倾向于抽象思维,警觉,不服从学校的规范。
这些心理让学生产生了一种误解,即网络游戏才是他们真正的玩伴。
同时,根据调查显示,很多学生认为在此过程中也开发了他们的智力,训练了他们反映的灵敏度和反应能力等。
三、班主任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1.班主任应时刻关注班级的环境、风气和氛围建设。
首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其次,不能说教,而是因势利导、以理服人。
可以通过反面教育与正面引导相结合,让学生更能贴切地认识到网瘾的危害,知晓其利害关系,明白正确使用互联网。
班主任要用诚心、责任心、爱心、耐心和信心教育学生。
2.利用集体,开展主题班会,共同教育。
一个班主任的力量微不足道,可以发动全班同学和其他老师形成集体合力。
喜欢玩网络游戏的同学在教室和宿舍也都谈论游戏内容,如何打怪、在哪里升级快、做什么任务、副本、血宠、漂移、外挂、外挂什么的,导致很多没玩过的男生觉得很丢人,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玩过网络游戏的男生达到一半以上,那些没玩过的学生也计划在暑假期间玩一玩。
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应如何做呢?班主任既要通过常规的教育教学又要通过言传身教的个人魅力还要通过学生集体产生的相互影响在诸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引导和帮助。
我和班委会商议召开了主题班会《网络游戏利与弊》的辩论会。
首先抛出辩题“高中阶段玩网络游戏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后让班委组织,学生自由分组,推出自己的辩手,收集材料开展辩论。
甲方观点:玩游戏能劳逸结合,有助于学习;有些游戏有历史文化背景,可以增长知识;游戏可以成为一个共同的话题,促进同学间的交流;游戏可以开发智力。
乙方观点:高中阶段学生的自制力还不是很强,玩网络游戏很容易上瘾,难以自控;高中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玩游戏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影响学习。
通过辩论,学生对游戏的认识趋于全面,然后班委乘机商定将高中阶段禁止玩任何的网络游戏作为一项班规。
3.家校联手,共同教育。
首先帮助那些爱玩游戏的学生构建真实的朋友圈。
孤独的学生最容易沉迷网络,因为他们需要在虚拟的世界寻找现实中缺失的归属感。
其次,指导家庭教育,防止网瘾产生。
家长与学生要加强沟通和管理,并设法使家庭生活充满情感且不单调。
再次,创建多元的假期休闲文化。
学生们去玩游戏除了无聊、好奇、同伴相邀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不知道假期生活如何过。
一旦多彩的现实生活占据了学生们的假期,他们就不会再沉迷于网络了。
全国优秀班主任、特级教师丁榕说过:“研究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正当需要,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源泉。
”要真正解决学生迷恋网络游戏的问题,也应该从研究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正当需要入手。
光“堵”不行,要像大禹治水那样,一头“堵”一头“拉”,但是怎么“拉”是个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话题。
4、教师何如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诱惑之策略21世纪,人类踩着坚定的步伐迈入了信息化的大时代。
电脑、网络,以不可阻挡之势快速渗透到了人类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从生活到工作,为人们打开了一扇又一扇通向未知世界的大门。
特别是受经济与世界全球化的影响,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和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于是邓小平同志语重心长地提出:“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
由此,普及电脑教育,开始成为基础教育应该努力实践好的一个课题。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迎接信息大潮的到来,义务教育学校进行了新一轮的课改。
从此,小学三年级开始增设信息技术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