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0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0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0(总分:8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政教合一,以吏为师”描述了( )时期的教师活动。

(分数:2.00)A.封建社会B.原始社会C.奴隶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解析:解析:“政教合一,以吏为师”是指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具有道统性的特点。

西周以后,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起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

“以吏为师”是古代奴隶社会教育的一大特征。

西周属于奴隶社会的社会形态。

封建社会是从春秋战国后才出现的社会形态。

2.中外教育史上对教育的解说各不相同,但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基本点。

这个基本点是( )。

(分数:2.00)A.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B.教育是增长人的知识的活动C.教育是培养人的能力的活动D.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活动解析:解析: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中外教育史上对教育的解说不管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知识、能力还是人的素质的活动,达成共识的还是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这也是由教育质的规定性所决定的。

3.提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把人的发展过程完全归结为生物学上的成熟,片面夸大遗传的作用,而且认为教育和后天的其他影响对于人的发展无足轻重的观点的学者是( )。

(分数:2.00)A.霍尔√B.朱熹C.高尔顿D.老子解析:解析:美国学者霍尔提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认为先天的遗传已经决定了人的智力和发展水平,后天环境的影响微乎其微。

4.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 )。

(分数:2.00)A.夸美纽斯B.洛克C.斯宾塞√D.赫尔巴特解析:解析:夸美纽斯的近代教育思想,即“泛智主义”思想强调:人人均应受教育,以及人人均需学习一切知识;洛克提出“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斯宾塞的《教育论》一书反对传统教育,强调科学教育,他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最早提出了“课程”一词;赫尔巴特是近代教育科学的创始人,被公认为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5.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模式属于( )。

(分数:2.00)A.非指导教学模式√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C.发展性教学模式D.最优化教学模式解析:解析:罗杰斯提出的学生中心模式又称非指导教学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教师最富有意义的角色不是权威,而是“助产士”与“催化剂”。

罗杰斯认为,关注促进学习而不是教学功能的教师,在组织安排自己的时间、精力方面,相当不同于传统的教师所采用的方式。

学习促进者不是把大量时间放在组织教案和讲解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集中在简化学生在利用资源时必须经历的实际步骤上。

在“非指导性”教学中,对讨论负有主要责任的是学生,教师只是做些非指导性应答以引导或维持讨论。

非指导性应答通常是一些简短的答话,这些话不是解释、评价或给予忠告,而是对理解加以反映、澄清、接受和证明,目的在于形成一种气氛,让学生愿意展开他们正在表达的观念。

在这里,学生决定要学习的东西,他们自由设置自己的教育目标,并选择达到目标的方法,教师只是为他们提供一些材料。

“非指导性”教学的学习评价主要是学生的自我评价。

测量学习进步的标准在质而不在量,而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都是自己制定的,所以只有自己才能做出最恰当的评价。

这种自我评价使学生更能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从而更加主动、有效、持久地学习。

罗杰斯指出:“当个人意识到那种标准对他很重要,他力图达到那些目标和实现那些目标时,他才真正知道应承担对他自己和他的各方面所负起的责任。

”6.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 )及心理健康教育四个方面。

(分数:2.00)A.革命传统教育B.世界观教育C.道德教育√D.人生观教育解析:解析:1995年《中学德育大纲》中明确规定,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

A项“革命传统教育”属于政治教育;B、D项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属于思想教育。

另外法制教育在中小学德育课程之中也有所体现。

所以,德育的外延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

在填空题中如果出现四个空格可以不填法制教育,出现五个空格就加上法制教育;多选题中要选上法制教育。

7.盯着打开的电灯一段时间,接着将电灯关掉,这时候眼前还能够看到电灯的残像。

看着一朵红花很长时间,然后将视线转移到白色的墙上,这个时候白色墙上出现花的残像。

这两种残像的颜色分别是( )。

(分数:2.00)A.亮的绿色√B.亮的红色C.黑的绿色D.黑的红色解析:解析: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即感觉后像。

在各种感觉中,视觉的后效最显著,又称视觉后像。

视觉后像有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

注视发光的灯泡几秒钟,再闭上眼睛,就会感到眼前有一个同灯泡差不多的光源出现在黑暗的背景里,这时出现的就是正后像。

正后像出现以后,如果我们把视线转向白色的背景,就会感到在明亮的背景上有黑色的斑点,因为此时出现的后像和刺激在品质上是相反的,所以是负后像。

彩色视觉也有后像,但一般都是负后像。

彩色的负后像在颜色上与原颜色互补,而在明度上则与原颜色相反。

视觉后像残留的时间,与刺激的强度和作用的时间有关。

一般来讲,刺激强度越大,时间越长,后像的持续时间也越长。

8.人们在解决疑难问题后的兴奋、激动和自豪等主要是( )的表现。

(分数:2.00)A.道德感B.理智感√C.美感D.激情解析:解析:从情感的社会内容角度来看,人类的情感包括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三种形式。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它表现在对待国家、集体、工作、事业、学习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各个方面,如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义务感、事业心、荣誉感、自尊心等。

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同道德感一样,美感也具有社会历史制约性。

理智感是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例如,人们在探求未知的事物时所表现的求知欲、认识兴趣和好奇心等。

本题所示就是人的理智感的表现。

9.一个小学生在没有人督促的情况下,能够独立完成各项作业,反映了其意志的( )品质。

(分数:2.00)A.果断性 B-自觉性B.坚韧性√C.自制性解析:解析:意志品质是考试中的常考点,对它定义的考查是相对较简单的一种方式。

意志具有四大品质: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并且能够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既定目的的意志品质。

意志的果断性是一种善于辨明是非、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

意志的自制性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

意志的坚韧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从而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

本题中小学生自觉完成作业是意志自觉性的良好体现。

10.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意志品质是( )。

(分数:2.00)A.自制性B.果断性C.坚韧性√D.自觉性解析:解析:意志具有四大品质: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并且能够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既定目的的意志品质。

意志的果断性是一种善于辨明是非、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

意志的自制性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

意志的坚韧性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从而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

本题中克服重重困难去实现目标,坚持到底正是意志坚韧性的表现。

11.“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教师经常用这首诗鼓励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

这种行为属于意志品质的( )。

(分数:2.00)A.自觉性B.果断性C.坚韧性D.自制性√解析:解析:意志的自制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

具有良好自制性的人,一方面善于控制自己去执行所采取的决定,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另一方面叉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表现出较强的忍耐性。

与自制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任性和怯懦。

任性指不能约束自己的行动;怯懦指在行动中畏缩不前,惊慌失措。

这首小诗的意思是人们有时候喜欢拖延,总是把事情放在明天去做,如果总是放在明天,那么就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了。

教师以此诗来鼓励学生,就是要使学生增加自制力。

故本题应选D。

12.在全体人口中,智力呈何种分布形态?( )(分数:2.00)A.常态分布√B.偏态分布C.正偏态分布D.负偏态分布解析:解析:常态分布也叫正态分布,正态分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概念。

正态曲线呈钟形,两头低,中间高,左右对称。

人群许多现象的分布都属于正态分布,人的智力在人群中呈正态分布,智力水平在90—110之间的人占所有人的64%。

也就是说大部分人的智商都是一般水平。

而智商超过130的只占人群的2.5%,同样智商低于60的也只占人群的2.5%。

由此可见,智力超常的个体所占比率非常小。

这就形成了人的智商分布的钟形曲线,两头低、中间高。

13.美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的智力理论是( )。

(分数:2.00)A.二因素论√B.群因素论C.三维结构论D.多元智力论解析:解析:智力的二因素理论提出者是斯皮尔曼。

他认为智力由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两种因素构成。

智力的群因素理论由瑟斯顿提出,他认为智力是由几个彼此无关的“原始的心理能力”组成。

他概括出七种基本因素:语言理解能力、语言流畅程度、数字能力、空间知觉能力、知觉速度、记忆能力和推理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了智力的三维结构论。

他认为,智力是一个由不同方式对不同信息进行加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系统,是一个包括内容、操作和成果的三维结构。

多元智力理论由加德纳提出。

14.教师教育感化学生的感情基础是( )。

(分数:2.00)A.爱工作B.爱学生√C.爱学校D.爱教育事业解析:解析:“感人者莫先于情”,爱生是教师的基本品质,是事业心与责任感的体现,这种爱包含着辛勤劳动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这种爱意味着奉献和责任,更是教育感化学生的感情基础。

子日:“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作为一名教师,师德的核心是爱生、师德的底线是责任。

15.在《论语》中记载着许多孔子关于“仁”的解释,孔子“仁”的中心是(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