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音史考题总结

西音史考题总结

1.古希腊音乐与古罗马音乐的对比。

1.古罗马的音乐发展主要沿袭古希腊音乐的巨大成就,但在此基础上又有很多新的发展。

2.古希腊的音乐是以诗.乐.舞.三位一体的音乐艺术,其中诗的地位在乐之上,曲调和节奏都受歌词抑扬顿挫的影响。

古希腊的音乐人人都参与音乐活动更注重音乐对健全人格提高修养的作用,而罗马却仅仅把音乐作为一种纯粹的娱乐,失去了希腊艺术的高尚与纯真。

3.罗马音乐还朝向实用化方面发展军乐以及仪式,游行音乐非常普及与希腊音乐的另一个重要区别是音乐的职业化。

2.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特征。

1、格里高利圣咏服务于宗教礼拜,一般为无伴奏的纯人声单声部音乐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无明显的节拍特征,建立在教会调式基础上。

它以肃穆、节制,无世俗情欲干扰为前提。

2、歌唱方式大概有四种:独唱、齐唱、交替唱、应答唱。

3、礼拜仪式中的咏唱分为两类:一是诵经祈祷,这是一种半念半唱的朗诵形式,旋律平淡;二是礼拜歌曲,即我们通常所指的圣咏歌曲,它旋律性强,风格肃穆神圣,按照圣咏与歌词的搭配形式不同,又可分为四大类:(音节式.圣咏式.音团式.花唱式)(1)音节式:一字对一音,音域一般较窄。

(2)圣咏式:在同一高度的音上唱出相当数量的歌词。

(3)音团式或纽姆式:一字对几个音,这是格里高利圣咏中常使用的方式,旋律比音节式流动。

(4)花唱式:一字对多个音,少则十几个音,多则五六十个音,常见于欢呼歌中。

3.圭多的音乐贡献。

1.约11世纪时,中世纪最重要的音乐理论家、作曲家、僧侣圭多(约997-1050)在前人的基础上将记写旋律的线加至四根,发明了四线谱,这为五线谱的诞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在四线谱的基础上,圭多还创立了六声音阶,给每个音一个唱名。

六声音阶主要是为学唱圣咏而设计的,音阶的结构如下:(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 )3、圭多用一个手掌的所有手指关节代表二十个音,以帮助僧侣们记忆音阶和唱名这种方式叫“圭多手”,它适用于六声音阶。

4.早期复调音乐的发展及特征1.奥尔加农的发展奥尔加农是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复调音乐,奥尔加农是一种演唱方式即在歌唱圣咏。

平行奥尔加农是最早出现的它以格里高利为固定调在其下加入一个平行四度或五度的声部而构成二声部音乐2第斯康特音对音运用节奏模式,分句的特征2.圣母院乐派复调中孔特克图斯的发展在13世纪左右,圣母院乐派为复调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此时出现了一种新的复调形式——孔特克图斯,它的主要特点是:①采用分节歌形式,不再依赖圣咏,它放弃圣咏的定旋律,以自创旋律为基础;②包括二至四个声部,常见为三声部,一般采用狄斯康特的节奏型;③每个声部都采用拉丁文演唱;④孔特克图斯的歌词内容较自由,包括宗教、道德、政治、历史等世俗内容。

3、从克劳苏拉到经文歌的发展(1)克劳苏拉:经文歌的前身。

克劳苏拉一词的原意为“句子”、“段落”,它是礼拜中的一个音乐片段(2)经文歌: 13世纪后期盛行的一种无伴奏合唱复调音乐,它是在二声部克劳苏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原本二声部克劳苏拉的上方声部没有歌词,后来有人将其填上了歌词,这种上方声部有歌词的克劳苏拉就是经文歌。

(3)弗朗科经文歌与彼特罗经文歌:早期的经文歌以格里高利圣咏作为低音持续调,上方两个声部节奏型基本相同,到13世纪下半叶,经文歌的定旋律逐渐拉宽,上方第三声部的节奏比较紧密,中间第二声部介于二者之间,形成上密下疏的状况,声部上形成明显的对比,它以代表人物弗朗科命名,被称为弗朗科经文歌。

5.法国新艺术的特征、代表人物及其贡献?新艺术的特征:创作与礼拜活动分离音乐空前世俗化。

代表人物:马肖贡献:1、经文歌的创作:马肖创作了23首经文歌,以三声部为主,持续声部常由器乐担任,上方两声部为人声。

在创作上,马肖常采用法文歌词,用法国歌谣曲调代替圣咏旋律,重视等节奏经文歌技术的运用。

2、弥撒曲的创作:马肖仅创作过一部弥撒曲《圣母弥撒》这部弥撒同样具有礼拜功能,但更须关注的是它对于大型弥撒曲体裁的形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因为他第一次将常规弥撒(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羔羊经)的五个段落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乐章之间有明显的对比,而且出现了当时少见的四声部织体。

3、世俗歌曲的创作:世俗歌曲的创作是马肖创作的重心,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世俗复调歌曲。

他的世俗歌曲主要有重复诗歌、回旋曲以及叙事歌等,主张音乐应传达人们的情感体验,重视对歌曲表现力的挖掘。

6.文艺复兴时期复调音乐的发展阶段划分及其代表人物?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音乐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15世纪初):勃艮第乐派,代表作曲家:杜费、班舒瓦2、第二阶段(15世纪中后期):佛兰德斯乐派,代表作曲家:奥克冈、若斯坎、拉索3、第三阶段(16世纪中叶):罗马乐派,代表作曲家:帕勒斯特里那4、第四阶段(16世纪下半叶):威尼斯乐派,代表作曲家:维拉尔特 A加布里埃利G.加布里埃利。

7.文艺复兴时期具有独立意义的器乐体裁?西方音乐发展到16世纪仍是声乐艺术占主流,但是随着依附于声乐和舞曲伴奏的器乐形式的发展,具有独立意义的器乐曲体裁渐渐脱颖而出,表现为以下三类:1、从舞曲中脱颖而出的器乐体裁:16世纪时,为键盘乐器和琉特琴而作的帕凡舞曲、加亚尔德舞曲、帕萨梅佐舞曲和萨尔塔雷洛舞曲等,其后不久又出现两种重要的舞曲:阿勒曼德舞曲和库朗特舞曲。

2、从声乐中脱颖而出的器乐体裁:16世纪初由经文歌演变而成的利切卡尔、16世纪20年代由尚松演变而成的坎佐纳。

3、技巧性的器乐体裁:幻想曲、前奏曲、托卡塔。

这三种体裁都具有即兴风格,一直沿用至今。

8.巴洛克音乐的风格特征?巴罗克时期是复调音乐发展的全盛时期,也是向主调音乐转型的时期,其风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奏低音(又称数字低音):即作曲家在创作时只写旋律和低音,在低音旁用数字标出该音在和弦中的位置,然后演奏者根据这些标识,即兴地把和声填上去。

一般低音用大提琴、低音提琴或大管等乐器演奏,而键盘乐器、琉特琴则填充和声。

此外,由于演奏者对乐曲的理解和所作装饰加花的不同,他们对乐曲的具体处理也会不同。

2、协奏风格:“协奏”原指独唱与合唱团之间的对比效果,后来它被运用到器乐作品中,一个乐器与一组乐器、一组乐器与乐队时而独立演奏,时而共同演奏,形成了特殊的对比效果。

这种风格是巴罗克时期管弦乐作品的常见特征。

3、即兴处理:巴罗克时期音乐的鲜明特点体现在它的即兴风格上,主要表现在和弦的填充性处理,装饰处理,主题变化和终止式运用等方面。

4、情感因素:17 世纪的作曲家希望在音乐中更多地注入情感,因此从音乐的各种素材着手,加入了作品速度和情感的标记。

(当时的这种情感与后来浪漫派音乐家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它是一种普遍意义的情感因素,一种整体意义的情感形)。

9.意大利早期歌剧的发展及特征 .1、佛罗伦萨歌剧(1)第一部歌剧:1597年上由利努契尼写剧本、佩里作曲的《达芙尼》上演宣告歌剧的诞生,而现存第一部完整留存的《优丽狄茜》作为最早的一部歌剧。

(2)早期歌剧的特征:脚本以希腊神话为基础,后来又加入历史题材。

音乐部分采用通奏低音形式,歌唱部分主要为吟唱的宣叙调形式,音域不宽,节奏自由,有少量的乐器伴奏,也使用合唱。

2、罗马歌剧1)代表人物及作品:罗马作曲家卡瓦莱里创作的《灵魂与肉体的体现》,该剧为罗马歌剧奠定了基础。

(2)特征:注重歌剧场面的壮观给人带来的愉悦,加入了华丽的舞台设计、机关布景和芭蕾场面,每幕都以合唱和舞蹈结束。

3、威尼斯歌剧(1)第一个歌剧院的建立: 1637年在威尼斯建立的第一个歌剧院——圣卡西亚诺,使歌剧从贵族沙龙和宫廷走向市民阶层。

(2)代表人物及作品:蒙特威尔第作品《奥菲欧》(3)特点:在歌剧中大量采用咏叹调和二重唱,注重情感抒发,对美声唱法加以重视,很少用合唱形式,弦乐器家族首次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加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4、那不勒斯歌剧(1)朝正歌剧方向发展:那不勒斯是意大利歌剧发展的最后一个城市,始于17世纪末,至18世纪定型为正歌剧,这种歌剧的影响力一直延伸到了19世纪。

它常以虚构的历史或英雄事迹为题材,而且由于对美声的追求,使那些既具有男性的强有力肺活量又带有女性柔美明亮音色的“阉人”歌手盛行起来。

(2)代表人物及作品:A.斯卡拉蒂代表作为《泰奥多拉》。

(3)特点(也是正歌剧的特点):①在内容上:多取材于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内容严肃,与喜剧相对。

②在结构形式上也有不同的表现③两种不同的宣叙调④返始咏叹调10.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受难乐的异同1清唱剧又称神剧,是一种大型的声乐套曲,内容富于戏剧性和史诗性。

它和歌剧一样,也包括合唱、重唱、咏叹调、宣叙调、序曲和间奏曲等,但因清唱剧是一种只唱不演的所谓“清唱”形式,无动作表演和布景,内容以《圣经》题材为主,所以与歌剧相区别。

(亨德尔的《弥赛亚》、海顿的《创世纪》是清唱剧中的经典作品)。

2康塔塔是一种包括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和管弦乐的多乐章声乐套曲。

在形式上,它与清唱剧相似,但规格较小,内容简单,侧重于抒情,不一定采用宗教题材,它常常以序曲开始,合唱结束。

3受难乐是根据《新约圣经》中关于耶稣受难的记述而写成的一种清唱剧。

它产生在意大利,后来在德国的新教中得到发展。

4而歌剧与清唱剧在形式上的最大区别就是他的表演,演员要着戏装,化妆,有舞美舞台调度,当然有表演上的交流。

交响乐队在乐池里,舞台上只有表演。

题材的区别就是歌剧大多数是世俗的题材。

更接近人性的生活。

11.古组曲的构成1.组曲是各种器乐套曲中最早出现的形式,现在分成古组曲和现代组曲两种类型。

古组曲是由舞曲发展出来的。

早在十五世纪,欧洲的作曲家们就已经不满足那些短小的舞曲。

他们将几首舞曲的调性统一起来,然后按照对比的原则、根据不同的风格和速度将它们有机地联缀在一起。

由于它是由舞曲联缀而成,所以又称“舞蹈组曲”。

构成古组曲的舞曲有很多种,常见的如阿勒芒德舞曲、波洛奈兹舞曲、库朗特舞曲、加沃特舞曲、吉格舞曲等等。

这些舞曲在十五、十六世纪都曾经广泛地流行于欧洲的民间和宫廷。

古组曲所包含的舞曲的数目起先是不固定的,但通常为四首以上。

到巴罗克时期,形成由四首舞曲组成的固定形式。

它们的顺序是:阿勒芒德舞曲(四拍子,中速,庄重)—库朗特舞曲(三拍子,稍快,活泼)—萨拉班德舞曲(三拍子,慢速,平稳)—(有时插入其他舞曲)—吉格舞曲(三拍子,快速,跳跃)。

由于这种形式的古组曲在巴罗克时期定型,因此又叫作“巴罗克组曲”。

12.蒙特威尔第的两种常规思想1.蒙特威尔第.“两种常规”的思想。

他在1605年第五册《牧歌集》的前言中谈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传统,即“古代风格”,可称为“第一常规”而他自己所采用的新的作曲手法可称为“第二常规”。

他强调作曲家在运用“第一常规”时,“和声(指复调音乐)是歌词的主人”,即形式第一,内容第二;而在“第二常规”中则相反,“歌词应成为和声的主人”,即内容第一,形式第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