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一)《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
1、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被誉为“音乐神童”。
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
其创作汲取奥地利民间音乐和传统音乐文化的营养,作品清新,充满诗意,旋律纯朴、优美,织体干净、细致,配器注重音色效果。
2、《G大调弦乐小夜曲》是莫扎特所写同类体裁的最后一部作品,完成于1787年8月10日。
这部作品流传最广,也最受欢迎。
该曲是十八世纪中叶器乐小夜曲的典范。
原有五个乐章,后第二乐章因故失传,所以现存只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G大调,4/4拍,是一首完整的小奏鸣曲。
第一主题开门见山,以活泼流畅的节奏和短促华丽的八分音符颤音,组成了欢乐的旋律,其中充满了明朗的情绪色彩和青春气息;随后是轻盈的舞步般旋律。
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2/2拍,抒情的浪漫曲。
音乐开头乐队奏出简易、动听如歌的主题,旋律温柔恬静,犹如轻舟荡漾,充满了绵绵情思。
第三乐章,小快板,G大调,3/4拍,小步舞曲。
主题节奏鲜明,旋律流畅,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第四乐章,回旋曲,G大调,快板,4/4拍,主题是一首威尼斯流行歌曲,旋律明澈流丽,跳荡着无忧无虑的情感,象征着幸福完美的爱情。
它在该乐章中共出现五次,每次都作了调性变化。
最后仍重复这一主题,结束全曲。
乐曲的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写成。
其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包括了两段风格不同的音乐:
主部主题的开头是带有那不勒斯风格的一段旋律:
这部分音乐用主、属***的分解***构成旋律,采用问答式的手法作为旋律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发展,给人以雄壮有力、流畅明快的感受。
随后,呈现了一段柔婉轻盈的旋律:这段旋律留给人们一种庄重典雅的舞蹈印象。
接着,乐曲把人们引向一种热烈欢快的景象之中。
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带有浓郁的维也纳风格。
它优美、抒情、温柔、靓丽,富于青春的气息。
其一这段旋律精巧、活泼,每句的后半部分多用跳进写成。
其二:这段旋律轻盈、俏皮、欢快、活泼,给人以十分开朗的感受。
乐曲的展开部很精练,只有20小节。
它采用了主部主题的两部分内容。
开头是主部主题的引伸:
尽管它非常短小,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此后,主要是将副部主题的后半部分在不同的调性上加以发展变化。
其素材是:乐曲的再现部基本上保持了呈示部的面貌。
但在调性上,再现部完全呈现在G大调调性上。
整个乐章在绚丽灿烂的色彩中结束。
(二)《如歌的行板》
1、柴可夫斯基(1840-1893)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也是最早获得广泛世界声誉的俄罗斯作曲家,在俄罗斯文化史和世界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浪漫乐派代表之一。
柴科夫斯基是一位有着巨大创造力的作曲家,他的音乐风格独树一帜。
他的音乐旋律优美感人,有时催人潸然泪下,有时又令人热精洋溢,但他的作品中总带有一种孤独压抑感。
在他的音乐中,处处充溢着深沉悠远、壮美动听的俄罗斯民歌的旋律。
他的音乐基调建立在民歌和民间舞蹈的基础上,所以乐曲中呈现出浓烈的生活气息和民间特色,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精神贯穿着他全部的创作活动,他主张音乐的美,是建立在真实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基础上的,因此他的作品一向以旋律优美,通俗易懂而著称,又不乏深刻性,他的音乐是社会的真实写照。
2、《如歌的行板》是柴科夫斯基《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
乐曲的素材是一首叫作《凡尼亚坐在沙发上》的民歌。
《如歌的行板》采用复三部曲式写成。
演奏时,4件乐器通常都加上弱音器,从而使其音色都带有朦胧、暗淡的色彩。
乐曲的第一部分由三个乐段构成。
第一乐段的旋律用变奏的手法重复了一遍:
这段委婉的旋律,给人以忧郁、沉思的印象,情绪显得十分压抑。
乐曲的第二部分由两段旋律构成。
其一:
其二:这两段旋律,前者带有忧郁的情调,好像在祈求着什么;后者的情绪则悲伤而不安。
特别是大提琴拨奏的固定音型:
及两个内声部的切分音伴奏:
它们犹如沉重的脚步声和不断的喘息声,从而使那种忧郁不安的情绪更为鲜明地突显了出来。
乐曲的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
它好像有说不完的痛苦,又好像在千方百计地寻找解脱痛苦的方法。
(三)室内乐(chamber music)
原指在客厅、房间内演奏的“家庭式”音乐,以区别于宗教音乐及交响乐、歌剧、舞剧音乐。
17、18世纪,室内乐多半与家庭的娱乐生活有关。
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大师们完善了室内乐的体裁形式并赋予其新的活力。
浪漫主义的大师们则进一步充实发展了室内乐的内容和形式。
此后,作曲家们更注重通过室内乐抒发情感,同时也具有了标题特征。
现在,人们所理解的室内乐,是指各种器乐重奏曲及声乐中的浪漫曲、重唱曲。
在室内乐作品中,弦乐四重奏具有重要的、代表性的地位。
通常,弦乐四重奏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四个声部组成。
小夜曲起源于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中的爱情歌曲。
多为青年人于黄昏、夜晚徘徊于恋人窗前演唱(奏)的独唱曲或独奏曲。
音乐情绪缠绵委婉,多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
18世纪中叶,作曲家创作的供室内乐队或管乐器演奏的组曲,也称作小夜曲。
其音乐风格近似于嬉游曲或遣兴曲。
它常常用于晚间娱乐活动。
《如歌的行板》作品分析
《如歌的行板》是柴可夫斯基《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这是一部室内乐作品,可以说是柴可夫斯基众多体裁、众多音乐作品中最能反映本人、令自己最感到骄傲的一部作品。
17、18世纪。
室内乐作品多半与家庭的娱乐生活有关。
在室内乐作品中,弦乐四重奏具有重要的地位。
通常,弦乐四重奏由于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四个声部组成。
乐曲的素材是一首叫做《凡尼亚坐在沙发上》的民歌。
1869年夏,二十九岁的柴可夫斯基住在他妹妹位于乌克兰卡蒙卡村的庄园里,有一天,他忽然听到听到窗外粉刷匠唱着一支动人的俄罗斯民歌----《凡尼亚坐在沙发上》,悠长缓慢、情感真挚的歌曲深深的打动了他,那淳朴美丽又婉转凄恻的民歌萦回在他的梦中。
第二天,他再也抵挡不助这种诱惑,他找到唱歌的匠人,把民歌的曲调和歌词记录下来,并配上和声,这就是《如歌的行板》的创作来源。
《如歌的行板》采用复三部曲式写成,演奏时,四件乐器通常都加上弱音器。
从而使音色都带有朦胧、暗淡的色彩,就像是人民在残酷的压制下在痛苦的呻吟着。
全曲的基调围绕着这句旋律展开:
13 31 4 3 2 65 21 5 53 6 3 2 23 76 5 这段委婉的旋律,给人以忧郁、沉思的影象,情绪显得十分压抑。
乐曲的第一部分由三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就采用了《凡尼亚坐在沙发上》的旋律。
第二乐段的旋律是第一乐段的变奏:
25 51 4 3 23212 31 1 7 25 51 4 3 2 1 7 6 34323 63 2 接着再重复第一乐段的内容。
乐曲的第二部分由两段旋律构成,其一:
3 12 3 12 3 5 0 356 1 356 3 2 1 6 71 12321 1 0 0 6 71 2 3 1
其二:
3 12 3 12 3 6 6 236 1 236 1 7 6
这两段旋律,前者带有忧郁的情调,好象是在祈求着什么;后者的情绪则悲伤而不安。
特别是大提琴拨奏的固定音型6665及两个内声部的切分音伴奏031 031 它们犹如沉重的脚步声和不断的喘息声,从而使那种忧郁不安的情绪更为鲜明地突显出来,更为深刻的反映了民众的形象。
乐曲的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
它好象有说不完的痛苦,又好象在千方百计的寻找解脱的方法。
最终,好象人们把希望寄托在宗教上,在结尾处使用了宗教歌曲惯用的变格终止的方法。
这部作品与作者本人的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柴可夫斯基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沙皇专制制度腐朽没落的时期,他热爱祖国、关心祖国人民的命运,但又找不到俄国社会的出路。
他从生活中深深感受到俄国统治的黑暗与腐败,但他的政治态度却又是保守的王朝拥护者。
这种无法克制的矛盾不断的促使柴可夫斯基对祖国的前途、社会的出路、人生的意义进行深刻的思考,并把这种生活态度融化到他的创作中去。
柴可夫斯基虽不直接选取现实的政治生活、社会冲突作为自己创作的题材,但却通过自己对时代悲剧性的感受,深刻揭示了对光明理想的追求、对生活意义的理解。
他把高度的专业技巧和俄罗斯民族音乐风格富于独创性地有机地融合在他的作品中,为俄国音乐文化和世界音乐文化作出了宝贵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