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台大中文系陈修武副教授,从《论语》谈传统解读的反思

台大中文系陈修武副教授,从《论语》谈传统解读的反思

台大中文系陳修武副教授,從《論語》談傳統解讀的反思
交通大學新文藝復興閱讀計畫,本周邀請到由前台大中文系副教授陳修武先生主講,透過閱讀《論語》這部影響東亞世界的經典,讓大家全面性地瞭解孔子與《論語》的關係,並帶領台下的莘莘學子及在場聆聽者以反思的眼光,重新審視《論語》及解讀孔子,希望能夠開啟大家對於人文經典的獨立批判力。

閱讀《論語》,得到的是「指點」,絕不是「教訓」
「《論語》是既老又新的事物;老的是書,新的是解讀。

」「《論語》談到的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對個體生命的指點,不需要一個一個字解讀。

」陳修武副教授點出自己多年來閱讀《論語》的一些心得。

其實《論語》在春秋時代絕非「聖人」經典,可惜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和西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儒家經典基於社會正義的立場及政府的用人準則上,被視為「聖人聖言」。

因此有系統瞭解古今之孔子,並藉由解讀孔子之餘,批判孔子、欣賞孔子等不同觀點,更能讓遠古的智慧在今日活出新生命。

《論語》不是一部「專書」,需搭配其他經典相輔相成
演講中陳修武副教授更提到,若要如實的理解《論語》,需有幾點要留意。

好比《論語》不是一部「專書」。

從前講的「專書」,只是學校排課時所用的方便術語,千萬不能當真。

倘若將《論語》像其他專書一樣,依照「以經解經」的方式解讀,是無法吸收其真正的精髓。

因此,解讀《論語》不僅應參酌其他儒家經典,更應該參照其他先秦諸子乃至中土以外的書籍,如佛老及主導西洋文化的基督教
經典。

陳修武副教授更建議,假使能搭配我國古典小說,相信更能體會其中之生活意趣與理趣。

畢竟《論語》能流傳至今,就是在不斷地詮釋與參照中獲得難以取代的影響力。

重讀《論語》,每一次都會帶來不同的啟發與體悟
研讀中華文化經典的視野在今天本就應該更開放、更多元,只要秉持著「取其原意,吸其精華」,以文化反思的角度去詮釋,這樣經典重讀的意義就能真正發酵在每個人的心底。

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之,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論語》不僅是一部書,更是孔子聖人人格理想之最真實呈現。

因此孔子的聖人特質,應該是大家此生共同努力的目標,相信每個人只要心純正念,「雖不中,亦不遠矣」!演講最後陳修武副教授勉勵大家應該時時秉持生命共同體的精神,發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同理心,幫助大眾,造福社會。

預計上午十點左右開始的演講,陳修武副教授九點時已蒞臨會場等候,儒家溫柔敦厚的精神,在這位可敬的長者身上,處處可見,讓人感覺如沐春風,亦是此次演講外另一個重大收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