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 综合题答题技巧——生态环境问题类

高中地理 综合题答题技巧——生态环境问题类

01生态环境问题类
生态环境问题常见设问词有“形成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生态环境问题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成因与措施,有时考查其一,有时两方面综合考查。

1.分析成因
首先要看清題意,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还是没有限定,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某地生态问题成因,一般应按以下思路展开:
(1)自然原因:地形原因(海拔、起伏状况、封闭状况等)、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质地等)、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3)分析原因时不要每-方面都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地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

2.分析“措施”
分析措施时,则必须用原因来分析,即使题目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

只有找出原因,才能使措施具有针对性。

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主要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

(1)根据成因确定措施。

根据区域生态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2)根据阶段确定措施。

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3)根据措施确定措施。

根据典型区域的发展措施确定和其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区域的发展措施,借鉴典型区域的经验。

3.常见的环境问题治理措施
例题1.(2019湖南衡阳一模,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黄河流域局部简图。

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表面覆盖着由古代
黄河形成的深厚冲积物。

早在3 000年前,库布齐地区森林葱郁、水草肥美、牛羊遍地,到了明清时期,竟演变成为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

它每年向黄河岸边推进数十米、向黄河输入泥沙1.6亿吨。

但经过人民30多年的不懈努力,库布齐已修复、绿化沙漠6 253平方千米,创造5 000多亿元生态财富,让当地10万农牧民脱困。

作为全球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库布齐创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材料二库布齐地区利用光照资源丰富的优势,探索出一种治沙新模式——建设光伏产业园区,并实行立体化产业(板上发电、板下种草、板间养殖)模式,实现了光伏产业与荒漠化治理的有效结合,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1)分析库布齐地区演变成“死亡之海”的主要原因。

(4分)
(2)分析库布齐沙漠推进过程中给黄河带来的不利影响。

(3分)
(3)指出当地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对防治荒漠化的好处。

(4分)
例题2.(2019广东汕头一模,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尕拉拉错位于巴颜喀拉山主峰附近,地处无冰川分布的多年冻土区,地势相对平坦开阔,发育了大片沼泽,是黄河源区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

考察发现,在高原不断抬升的背景下,流经该区域的河流与沼泽萎缩有着直接的关系。

(1)指出尕拉拉错所在地区沼泽的补给水源。

(2分)
(2)说明高原地形与黄河源区沼泽形成的关系。

(3分)
(3)推测高原持续抬升背景下,该区域流经河流与沼泽萎缩之间的关系。

(3分)
(4)请对恢复该地沼泽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说明理由。

(3分)
例题3.(2020西城一模,19)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湖州及周边交通图
浙江省湖州市采矿历史悠久,宋朝时就有采石业。

在发展过程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上海一座楼,湖州一个坑”形象地反映了采石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变。

近年来,湖州市对废弃矿山开展综合治理,有些地方借鉴了如下图的治理方案。

分析图中措施对减轻水土流失、防止崩塌的作用。

(6分)
例题4.【2020北京新高考模拟测试,18】(10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阐述图示区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4分)
例题1参考答案
(1)该地气候干旱(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少,蒸发强烈;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邻近冬季风的源地,风力强劲;人口迅速增加,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如过度放牧、毁林开荒等),使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导致荒漠化迅速蔓延。

(每点1分,满分4分,只答人为原因最多给2分) (2)大量流沙进入黄河,使黄河含沙量剧增,水质变差;淤塞河床,导致洪涝灾害更加频繁;流沙阻塞河道,可能会导致河流改道;荒漠化面积扩大,植被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且气候变得更加干旱,补给黄河的水量减少。

(每点1分,共3分)
(3)太阳能电池板有利于削减风力,阻挡风沙;遮挡阳光,减少蒸发,改善土壤中的水分条件,促进植被生长;为当地提供新能源,有利于保护当地的植被;发展养殖业,提高农牧民收入,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每点1分,共4分)
例题2参考答案
(1)雨水与季节性积雪融水;过境河流泛滥补给。

(2)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高原地形,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地势较为平坦开阔,水流较缓;沼泽南部高山冰川广布,多冰雪融水。

(3)高原持续抬升,过境河流流速加快,河流下切侵蚀加剧,致使沼泽所在区域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地表水的下渗增加,沼泽植被退化,涵养水源能力进一步下降;部分支流溯源侵蚀加剧,导致沼泽区地表水外泄;地表水减少引起沼泽面积不断萎缩;支流侵蚀导致连片沼泽完整性破坏,碎片化严重。

(4)筑坝截流,可以降低流速,防止河流进一步下蚀;开挖沟渠,引河水给退化严重的沼泽或地势低洼地带;回灌地下水,提高地下水位;保护植被,提高涵养水源的能力。

例题3参考答案
修建护坡网格,回填种植土,坡面种植灌木、草坪,减弱径流对坡面侵蚀;山顶种植
树木,保持坡顶水土;拦山沟汇集水流,减少坡面径流;利用锚杆,固定岩体;坡脚
修建挡墙,阻拦坡面物质向下滑动。

例题4参考答案:
气候干旱,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

人口增加,农业生产规模扩大,超过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