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创新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驱动因素
[ 08-10-02 15:14:00 ] 作者:刘理晖王广
民编辑:studa0714
内容摘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正在建立,但还存在许多问题。
企业技术创新中应重点关注市场需求、市场竞争、创新环境和政策激励等外部驱动因素,以及创新管理体系、企业家精神、企业文化、创新人才内部驱动因素。
应从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培育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体系;在采购和金融支持方面建立技术创新风险分担机制;完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建立企业家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培育创新人才等方面驱动企业技术创新。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驱动因素,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及高技术产业化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总体看我国社会生产和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是:多层次,多跨度,多数行业尚处于从传统生产方式向集约型生产方式过渡的转型阶段,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正在建立,但还存在许多问题,仍不能完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容乐观
(一)企业技术创新机构难以满足自主创新的需要
完善的技术创新机构是企业获得可持续技术能力的基本保障。
2005年,在我国28567家大中型企业中共有9350个科技机构,超过2/3的大中型企业没有自己的科技机构,仅6874家企业开展自主技术创新活动,占总数的24.1%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大中型企业的企业办科技机构(2005)。
)。
近年来,随着市场对技术创新需求的增强,企业设立科技机构又呈增长趋势,但总体上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机构尚不健全,数量不足,尤其是不具备成熟的技术创新机制和管理经验,以至现有的企业创新机构也没得到充分利用。
全国几百万个小型企业中基本上没有技术开发能力和条件,也没有可依托的技术开发实体;科研、高校与企业之间尚未建立起畅通有效的生产技术联合通道,生产与科研脱节,使大量的科研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二)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企业的研发费用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只占1%,企业将失去竞争力;若达到3%,企业可维持;若达到5%,企业可参与竞争;若达到8%,企业可以有所发展。
从现状看,我国大部分企业缺乏必备的技术竞争力,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相对不足。
2005年我国R&D费用总额所占GDP的比重为1.34%,世界发达国.家的比重大多数在2%以上,日本3.13%,丹麦2.48%,芬兰3.51%,瑞士2.94%,韩国2.85%,美国2.68%,德国2.49%,法国2.16%。
2005年我国大中型企业R&D经费为1250.9亿元,占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
0.76%,R&D费用总额与工业增加值之比为2.59%(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
站:研究与发展R&D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05)。
)。
总体看,我国企业R&D投资强度较低,与技术创新的要求相差甚大。
在资金投入方向上,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支出严重失调。
2005年,我国大中型企业引进国外技术支出为367.95亿元,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为53.98亿元,引进与消化吸收经费比为1:0.147(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大中型企业的企业办科技机构(2005)。
),发达国家一般在1:3以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技术的项目数和总支出可能比日本和韩国之和还要多,但用于消化、吸收的费用只相当于引进费用的7%,与日本差了100倍。
大多数企业技术改造未能形成与工艺、技术、装备、原料、试验加工、测试同步配套的整体改造,不能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不能从根本上形成开发和创新能力。
(三)企业核心技术仍受控于人
在过去较长时期内,我国大部分企业的技术来源于引进和模仿。
近年来,我国的技术发展从引进和模仿为主转向自主研发与引进技术相结合,但在我国很多行业都存在这样的尴尬,即使并购也只得到了一般先进的技术,真正的核心技术仍未能摆脱受控于人的局面。
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我国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远高于发达国家。
2005年内资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为17209件,但所有内资企业中拥有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大约仅占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
众多厂家在价值链中仅处于加工环节,挣得的只是有限的劳务费和加工费。
例如手机、计算机等消费电子产品,由于自主芯片技术缺失严重,受制于人,致使国内厂商只能局限于价格、外观设计、应用设计的竞争,高附加值的环节基本由跨国企业所垄断。
(四)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存量偏低与流动偏向二者并存实施自主创新,关键在人才。
近年来,我国企业科技人员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创新人才基数持续增长。
1996-2005年之间,我国大中型企业R&D人员总量平均增长率超过7%。
到2006年,我国企业R&D人员为88.31万人,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60.64万人,分别占全国R&D人员总量的64.7%和44.4%,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长
26.7%和38.4%(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当量按执行部门分组(2005)。
)。
近年来科技人才向国内企业流动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但企业科技人员比例仍然偏低。
2005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每个企业只有21.2名R&D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17%,远低于发达国家3%-5%的水平。
由于研发条件和收入待遇方面的差距,顶尖科技人才向外资企业或外资在华研究机构流失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跨国企业通过吸引各行业顶尖科技人才,既利用了我国最为稀缺的科技资源,强化自身技术垄断地位,又封堵技术扩散渠道,控制和降低技术溢出效应,加大了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追赶的难度。
二、强化创新驱动力是提升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容乐观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驱动力严重不足。
因此,重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践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当务之急。
在企业技术创新的驱动因素中,可以分为外部驱动和内部驱动两大类。
企业外部驱动因素主要包括市场需求、市场竞争、创新环境和政策激励等四个主要因素;企业内部驱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创新管理体系、企业家精神、企业文化、创新人才等四个主要因素。
(一)外部驱动因素
在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的运作过程中,市场因素起着核心和枢纽作用。
这不仅在于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市场价值最大化,还因为其他创新驱动因素最终都要通过市场转化成企业的目标利益而发挥作用。
只有当科技创新成果能够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时,才会引发企业将其产业化的兴趣,才能进一步激发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加大创新投入的热情。
1.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方面。
中国市场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市场,我国也正在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业中心。
遗憾的是我国企业并非是这一经济格局的最大受益者,跨国公司以其资本、技术、品牌、市场和关键零部件的竞争优势,整合中国的产业、企业和资源,分享了更多的利益。
由于技术和技术能力的大幅滞后,国内企业在后WTO时代与跨国公司同场竞技,将面临严峻的技术追赶压力。
然而,长期以来,国内企业习惯于技术依赖,目光关注在价格、外观设计、应用功能设计等中低层次的市场竞争,众多企业不重视对高端技术层面竞争的投入,使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产出不足。
加上在高技术产品(设备)购买中,国内消费者(或甲方)不信任本土企业的技术能力,进一步造成国内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需求不足。
供需矛盾使得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明显增大,反过来强化了国内企业的技术依赖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