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形势与政策(上海合作组织)

形势与政策(上海合作组织)

上海合作组织的精神: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和原则,集中体现在“上海精神”上,即“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

“上海精抻”作为成员国合作的基本准则,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协商一致原则,各成员国在建立共同利益基础上开展国家间合作发展,有利于各方达成共识;二是开创了地区合作的新型模式,冷战以来的国际组织多为国家政治联盟,上合组织则不针对任何第三方;三是尊重文明的多样性,谋求共同发展,不干涉他国内政。

上海合作组织主要内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组织结构和法律体系;安全、经贸、文化等领域的务实合作蓬勃发展;给予蒙古、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观察员国地位;与联合国、东盟、独联体等国际或地区组织建立了密切联系。

政治合作:解决边界问题,巩固成员国政治互信和睦邻友好;在成员国关切的问题上以上海合作组织名义表示支持,成员国多次阐述对阿富汗、巴以冲突、伊拉克、朝核问题等问题的共同立场,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问题上,阿斯塔纳峰会宣言强调改革应遵循最广泛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应为改革设立时限和强行表决尚有重大分歧的方案。

安全合作:安全合作是上海合作组织的重点合作领域,核心是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三股势力”。

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当天,成员国即签署《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在国际上首次对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三股势力”作了明确定义,并提出成员国合作打击的具体方向、方式及原则。

这发生在911事件之前,体现了成员国打击恐怖主义的远见卓识。

上海合作组织由此成为最早打出反恐旗帜的国际组织之一经济合作:涵盖贸易投资、海关、金融、税收、交通、能源、农业、科技、电信、环保、卫生、教育等领域教育合作:2007年8月16日,在上海合作组织比什凯克元首峰会上,俄罗斯时任总统普京倡议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得到各成员国的一致赞同。

2009年上半年,成员国五方协商一致,共同确定区域学、生态学、能源学、IT技术和纳米技术等五个专业为优先合作方向,并按照基本的要求和标准遴选出了本国的项目院校,其中哈萨克10所、吉尔吉斯7所、中国10所、俄罗斯16所、塔吉克10所,共计53所。

2010年9月23日,第三次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教育部长会议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大学项目院校增至62所,其中哈萨克13所、吉尔吉斯8所、中国15所、俄罗斯16所、塔吉克10所国际司法合作: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于2014年5月20日正式在上海政法学院奠基揭牌,将于2016年全面建成。

2013年9月13日,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13次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题为《弘扬“上海精神”,促进共同发展》的发言中表示,中方将在上海政法学院设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愿意利用这一平台为其他成员国培养司法人才上海合作组织趋势:当前国际和地区形势复杂多变,上海合作组织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三股势力”、贩毒、跨国有组织犯罪严重威胁本地区安全稳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各国经济发展都不同程度地遇到困难。

我们需要树立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的意识,加强合作、联合自强,把上海合作组织打造成成员国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使其成为成员国共谋稳定、共同发展的可靠保障和战略依托。

上海合作组织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新组织议事日程积极、务实,由于亚洲尚未出现其他类似机制,新组织对该地区一些国家极具吸引力;机制的扩大将进一步活跃成员国间的关系,为今后加强地区安全和经济合作创造了条件。

确立的总理会晤机制将为各成员国开展经济和安全合作奠定良好基础。

同时,也有部分西方舆论指出了上海合作组织今后将面临的机制性问题。

随着该组织成员和职能的扩大,成员国之间利益差距将日益凸显,加之彼此意识形态和经济实力各异,要进行密切合作存在较大难度,可能会影响该组织的有效性。

随着人类科技和谋略水平的提高,军备竞赛、结盟对抗,几乎成为文明时代以来的国际关系主题。

正是由于这种将本国安全建立在对方、以及地区和世界的威胁前提上的旧安全观盛行,导致了20世纪前50年里接连发生了两次全球性的战争灾难,也导致了进入新世纪后的国际关系发展仍然陷于“冷战思维”的怪圈。

人类需要摆脱这种旧式安全观的束缚,寻找到一种建立在利益共存基础上的双赢或多赢的国家关系新构架。

“上海精神”的诞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即向国际社会宣示了这种可能性。

上海五国机制成功地解决了在欧亚地区最长边境线上持续了30多年的军事对峙状态,更加证明了这种新型安全构想应用于确立良性国家关系的现实性。

上海合作组织“已不仅仅是地区的关键性组织,它将成为能够解决所有与这个组织各成员国相关一系列国际问题的重要组织”,“希望这个组织会具备与多极世界需要相适应的形式,并向其他地区的国家及其他国际组织合作开放”。

上海合作组织揭示中国处理周边关系理念:2001年6月15日的《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和2002年6月7日的《上海合作组织宪章》,规定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和原则。

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和任务主要是:1.加强成员国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2.维护和加强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毒品走私、非法贩运武器和其它跨国犯罪;3.开展经贸、环保、文化、科技、教育、能源、交通、金融等领域的合作,促进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均衡发展,不断提高成员国人民的生活水平;4.推动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5.上海合作组织遵循的主要原则是: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6.相互尊重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7.所有成员国一律平等8.平等互利,通过相互协商解决所有问题;9.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组织及对外开放原则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和原则,集中体“上海精神”上,即“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

“上海精神”已写入《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中国周边外交战略基本思想: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10次迈出国门,对近30个国家和地区展开访问。

中国外交频频落子世界的同时,习近平提出的诸多外交理念亦受到关注:1、从“亚洲新安全观”到“核安全观”,“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时代。

”为此,习近平今年5月在上海举行的亚信峰会上提出中国主张的亚洲新安全观。

他说,“应该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创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区安全和合作新架构,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

”2、从“中国版文明观”到“正确义利观”,习近平在演讲中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

习近平说,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

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3、从“真、实、亲、诚”的对非主张,到“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再到“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正确义利观”别于西方倡导理念:中国“义利观”与西方倡导理念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在与某国合作时,非常尊重别国的核心利益,不会干涉别国内政,而西方经常打着道义和人权的旗帜,与他国合作时附加政治条件。

中国领导人就外交战略思想举起“义”的旗帜,是对“支援”“援助”等外交思想的升华,“我们不想改造世界,也不想树敌,更愿意在‘义利观’思想指导下与任何一国展开合作。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在国际合作中,我们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

”今年7月,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中,习近平强调要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义利观。

正确义利观是习近平去年(2013年)3月访问非洲时提出的,此后在多个场合有所论述。

去年10月召开的新中国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他强调,要“坚持正确义利观,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帮助,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座谈会上,习近平还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四字周边外交理念。

去年3月,他同样用4个字“真、实、亲、诚”阐述对非关系。

“在需要的时候,我们还要重义让利,甚至舍利取义。

”在中国外交部长王毅看来,正确义利观已成中国外交的一面旗帜,必将对中国与非洲、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亲中华民族是重感情的民族。

我们同周边国家山水相连、血脉相通、人文相亲,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友好情谊千百年来连绵不绝。

我们讲“亲”,就是要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

诚中华民族是讲诚信的民族。

国之交如同人之交,要将心比心,以诚相待。

俗话说,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我们讲“诚”,就是要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

就是要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关系,继续用自己的真诚付出,赢得周边国家的尊重、信任和支持。

惠中华民族是尚道义的民族。

讲情重义、先义后利,是中国人数千年来一以贯之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我们讲“惠”,就是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我国发展更好地惠及周边,同时也使我国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

中华民族是有胸怀的民族。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历来主张和而不同、兼容并蓄。

我们讲“容”,就是要倡导包容的思想,亚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发展,要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回应周边国家期待,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

容中华民族是有胸怀的民族。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历来主张和而不同、兼容并蓄。

我们讲“容”,就是要倡导包容的思想,亚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发展,要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回应周边国家期待,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

中国周边外交实践:多年来,中国坚持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政策,致力于建设和谐亚洲、和谐世界,积极推进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与互利合作,成果丰硕。

1、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

22000多公里陆地边界,18000多公里大陆海岸线,使中国的周边国家有近30个之多,其中直接接壤国家就有14个。

数量众多的邻国呈现着历史、宗教、民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的缤纷色彩。

历史传统的丰富性,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多样性,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决定了中国周边关系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决定了中国周边外交的特殊重要性。

从这种特性出发,新中国甫一成立,中国政府就从“近邻”着手,认真构筑睦邻友好的外交基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