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1.原始商业的产生: 原始社会末期 2.中国古代商业 的发展
古代商业的发展—— 商业发展的阶段
①初步发展时 期:商周时期 ② 曲折和发展 高峰:两汉至 宋元 ③ 新的发展阶 段:明清时期
城 市 经 济 化
商 业 发 展 中 的
重 农 抑 商 政 策
1.(2010·安徽文综12)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 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图2所 列物品不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 )
(2)明清的工商业市镇(江南): 松江、景德镇、佛山、汉口
原因: ①商业、手工业的发达; ②处于交通要冲
城镇发展分两个阶段:
(1)严格限制阶段(从周至唐) 城镇发展特点:
①早期的“市”是商业活动场所,是依赖于“城”而 存在。即经济中心依赖于政治中心而存在。
②政府对城镇商业交易的时间、地点都有严格限制。 如实行坊市分开等。 (2) 放松限制阶段(宋至明清) 城镇发展特点:
• 2010年广东文综: • 38.(28 分)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社会群体的兴 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结合所学 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1)市民群体在宋代有较大发展,主要原因是什么? 结合史实,简述市民 群体的发展对宋代文学艺术 的影响.(6 分) • (1)主要原因:商品经济发展(2 分) • 影响:反映市民生活的文艺作品大量出现,如 《清明上河图》,宋词,话 本等.(4 分)
北宋时期就大量开采金、银、铜、铁、煤等矿藏,全国各地也 出现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制造工厂和加工工厂。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商品经济发达的原因有哪些? 由此分析其影响?
• 原因: • ①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 ②不抑兼并的政策,土地兼并加剧, 自耕农破产,成 为自由劳动力 • ③纸币的出现 • ④农业、手工业(工矿)的高度发展 • ⑤国家的局部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 ⑥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商业的发展
1、产生和初步发展 时间
原始社会 末期 商朝 周朝
发 展 情 况
以物易物,出现原始商业
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是官 商 出现私商并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形成著名都会。(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促使 生产关系变革)
春秋 战国
一、商业的发展 2、发展和高峰
时期 隋唐
1.C “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 商”说明等级观念很强,工商业者地位低。明清时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地位提高,才会出 现“士商相混”现象。
2.(2010·潍坊适应性训练)中国古代妇女择偶一 般“悔作商人妇”,而到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 了“宁肯嫁与商人”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 )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B.商品经济发展,传统观念发生变化 C.反封建思想产生, 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D.西学东渐,中国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 3、重农抑商的演变过程 • (1) 产生:战国时期 原因: • ①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大 与强调耕 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了矛盾。(直接原 因) • ②出于保护封建地主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 需要(根本原因)
实践——商鞅变法:
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②限制经营范围;③重 征商税。
• (2)加强(西汉)
※原因: 生产力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 政府放松对商业的限制。
宋朝以前 时间 限时开闭 宋朝 打破限制
市 空间 县治设市,坊、市分开 打破市坊限制 监控 城市功能 受到官府直接监管 政治、军事职能为主
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经济职能加强
二、城市的繁荣
3、经济城市的兴起
⑴唐宋的沿海港口城市:
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
①商业活动不再有时间地点限制,不再受官府的直接 监视。
②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经济中心不再依赖于 政治中心而独立存在。
结合课本归纳:中国古代城市的变化发展趋势 是什么?功能/商业/布局
2、城市的变化发展趋势 ◎功能:由政治军事中心逐步向经济中心发展, 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由坊市分开到坊市界限打破,时间限制打破
◎政策:由直接政府控制商业交易到逐渐放宽
◎分布:城市布局随经济重心转移发生变化 ◎规模: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 ◎观念: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
联系现实说说城镇化对社会发展带来 哪些方面的影响?
①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促进了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 的转化; ②促进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③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也在悄悄发生变化。
返 回
• 四、重农抑商——古代统治者的基本经济政策 • 1、含义 • 重农:就是重视农业生产,保护小农经济,以确 保封建赋税和地租的征收。 • 抑商:就是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 2、目的: • 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 根本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政权
1、产生和初步发展
3、新的发展阶段:明清
发展情况 原 因
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表现)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出现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 兴盛;元代纸币流通更广; 商业发展步入一个新的高峰期
大运河开通,交流密切 农业、手工业发展; 政府限制放宽; 水陆交通发达
宋元
新阶 段: 明清
新特点:商业市镇兴起;白银广泛 农业、手工业发达; 使用,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大量 农(副)产品商品化;区域性的商 租佃关系普及,人身 依附关系松弛 人群体势力雄厚,形成大商帮。
3.(2010·上海文综28)汉代形成的“丝绸之路”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若当时一位外国商人来中 国采购商品,他可能购买到的商品有( ) ①丝绸 ②纸张 ③瓷器 ④棉布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4.D 棉布出现在明朝,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汉朝,所 以选D。
1.(2010·汕头高三二模)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 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 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反映 了( ) 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D.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典型:唐代长安城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2、宋代 ①市的特点 坊市界限不存在,市分散在城中 城郭和乡村允许置市贸易(草市) 没有时间限制,不受官府直接监视(夜市) 城市职能 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3、明清:以经济功能为主工商业市镇
北宋汴京城
唐朝长安城
△比较唐朝和北宋都城布局图, 指出宋朝与宋朝以 前的城市有什么不同?
2. B 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人的地位逐渐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 变化,由原来的看不起商人,到明清时期争做商人 妇。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3.(2010·苏锡常镇四市调研二)《管子·侈糜》 中说“市也者,劝(意指“推动生产”)也;劝者, 所以(本业)起。本善而末事起。不侈,本事不得 立。”据此材料判断下列结论最符合管子经济思想的 是( ) A.刺激消费,推动生产 B.主张节俭,反对奢侈 C.重视农业,抑制商业 D.劝课农桑,提倡积累 3. A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的 含义是商业活动能够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所以 B、C、 D三项明显与材料意思不符。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
商业的发展
1、产生和初步发展:
先秦时期是我国商业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
2、发展、高峰: 隋唐、宋元的商业形成发展的高峰。 3、发展的新阶段: 明清时期,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 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
前提:
国家的统一,社会稳定
基础: 农业、手工业的发达
6、趋势: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
二、城市的繁荣
• 城市是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它的繁荣 与否代表了商业发展的水平。
阅读教材并思考:
从西周到唐城镇 的发展有什么特 点?
二、城市的发展
1、周秦至唐代
城市的格局和功能
①市的特点(时间和空间)
凡县治以上的城市有官设的市 处于城中特定位置,并与民居隔开 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时间) 城市职能 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A
B
C
D
1.C 解题的关键抓住题干的时间限定,六安双墩汉 墓,青花瓷元朝时出现,不可能出现。
2.(2010·江苏单科4)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 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 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 A.灌溉 B.制瓷 C.耕种 D.冶铁
3.D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科技的理解。根 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经分 析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 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
综合以上内容,你认为重农抑商政策在历史 上有何影响?(具体分析 积极/消极)
4、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积极: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到积极作用,稳 定了小农经济,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 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消极: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强化了自给自足的 小农经济,严重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 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造成中国明清以 后落后于世界的重要原因。
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 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 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 遍,却到长安城。
——唐· 元稹《估客乐》
诗歌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现象?引发这 些历史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特点:出现大都会,中原与少数民族、外商 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商业发展步入新的高峰期。 原因:从政治、交通、对外关系、民族关系 等方面思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原因:汉初民生凋敝,商人囤积居奇,造成社会不稳定。
措施:贬低商人地位;重税、禁购土地 影响: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 (3)松动(中唐以来) 做法:鼓励海外贸易;实行官商分利政策; 允许商人应试及第。 影响:商人地位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