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铁腕治霾·保卫蓝天”扬尘治理专项行动方案(最新)

“铁腕治霾·保卫蓝天”扬尘治理专项行动方案(最新)

“铁腕治霾·保卫蓝天”扬尘治理
专项行动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X省扬尘治理X年行动方案》,进一步加强全市工程建设领域扬尘治理工作,确保《X市X年“铁腕治霾·保卫蓝天”扬尘治理专项行动方案》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促进我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实施城市增绿工程,建筑施工扬尘防控能力得到加强,施工现场扬尘防制措施有效落实。

X年12月31日前,城市建成区主要车行道路机扫率达到70%以上,施工扬尘和道路扬尘在大气污染中的比重明显降低。

二、主要任务
扬尘治理监管职责划分原则:谁审批,谁负责;谁发证,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分级属地监管。

(一)新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X景区管委会、各县区政府按照属地监管原则,负责辖区内建筑工地、市政工地、商混企业、城区道路清扫等扬尘治理监管。

(二)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推行绿色建筑标准和节能评估审查制度,确保设计阶段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率达到100%,施工阶段达到98%。

加快推行供热计量,不断提高供热计量面积。

(市住建局、市城管局、新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
X景区管委会、各县区政府各负其责)
(三)加强工地扬尘管控。

严格执行《建筑施工扬尘治理措施16条》。

加大巡查督查力度,对落实建设项目“洒水、覆盖、硬化、冲洗、绿化围挡”六个100%。

同时建筑工地必须安装城市扬尘在线监测系统和视频监控设施,并与建设主管部门联网,并及时将相关数据上报环保部门,受环保部门监督管理。

(市住建局牵头,市城管局、市水务局、市环保局、市征收局、新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X景区管委会、各县区政府负责)
(四)减少城市道路扬尘。

加大对道路扬尘的治理,在城市主干道安装微型空气监测站,数据上传环保部门。

按照“海绵城市”理念新建、改建城市道路。

每年新增新型吸尘式道路保洁车辆比例不低于新增保洁车辆的50%。

不断提升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增加城市道路冲洗保洁频次,城市建成区主要车行道路机扫率达到70%以上。

(新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X景区管委会、各县区政府负责)(五)实施城市增绿工程。

有效利用城市空间,推进立体绿化,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新建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30%。

(市城管局牵头,市规划局、市林业局、市住建局、新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X景区管委会、各县区政府负责)
(六)加强拆迁工地扬尘治理。

市房屋征收局、市住建局、市国土局、新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X景区管委会、各县区政府等相关单位和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许可、谁负责”以及属地管理原则对X建成区及各县区中心城区拆迁工作进行洒水抑尘等环保
措施。

三、保障措施
(一)落实监管责任
各县区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督管理作用,积极构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施工扬尘治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要强化执法检查,加强动态监控,层层落实岗位责任,促进各参建企业严格落实扬尘治理措施,及时制止施工扬尘行为,强化整改落实。

对未履行扬尘防治责任造成大气污染的项目和企业,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严肃查处,确保施工扬尘治理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落实工程建设主体责任
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要切实落实施工现场扬尘治理主体责任,扎实开展扬尘整治,有效遏制扬尘污染。

1.建设单位责任:建设单位作为工程建设组织者,对所管项目的扬尘治理工作负总责,必须统筹协调建设工程所有参建主体,全面组织管理工地内扬尘防治、安全文明施工、环境卫生、渣土管理各项工作,特别是要做好扬尘治理专项费用落实,将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及时足额拨付,并督促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落实扬尘控制措施。

建设单位自行进行土方工程发包时,由建设单位按要求落实道路及场地硬化、施工围挡、裸土覆盖、车辆冲洗等设施。

暂时不开发的空地应进行绿化,开挖存放的裸露土方必须进行覆盖,并对工地设置不低于
2.0米的封闭围挡。

2.施工总承包单位责任:施工总承包单位对施工现场扬尘防治工作措施的落实负总责,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是落实施工现场扬尘防治工作第一责任人,具体执行施工现场扬尘防治实施方案,成立现场管理机构,做好扬尘防治工作的实施和管理。

施工总承包单位要加强在施工中各项措施费的落实,施工现场必须按照《X省建筑施工扬尘治理措施16条》、《X市建筑施工现场扬尘控制管理办法》的规定,落实好洒水、覆盖、硬化、冲洗、绿化、围挡六个100%要求;必须指派专人负责,每天对施工现场扬尘整治工作进行检查并记录,使工地扬尘治理工作步入常规化和规范化管理。

3.监理单位责任:监理单位对施工现场扬尘防治工作负监督责任,具体负责监督施工单位执行施工现场扬尘防治实施方案、现场管理机构建立、扬尘防治责任落实到位等情况。

监理单位要施工扬尘污染防治纳入工程监理规划,编制相应的监理细则,发现扬尘污染施工行为,应当要求施工单位立即改正,并及时报告建设单位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三)落实施工现场扬尘防治措施
1.严格实施建筑施工现场封闭管理。

建筑工程、市政工程施工现场必须采用封闭围挡。

所有工地出入口道路必须硬化,出入口必须设置车辆冲洗台。

2.强化施工过程防尘降尘管理。

特别是土方施工阶段,必须采取湿法作业,在施工现场设置喷淋降尘设施。

工地现场所有易产生扬尘的散体建筑材料必须存放于密闭库房或容器内。

3.强化裸露地面和土方的扬尘治理。

施工现场裸露地面和土方必须进行网膜覆盖或者采取草籽播种、草坪种植等临时绿化措施,同时要采取雾化喷淋降尘设施等压尘措施。

施工现场已固化的场地,必须有专人每日进行清扫、洒水等降尘工作,有效防止场地扬尘。

4.落实建筑垃圾消纳控制措施。

房屋建筑工程采用密闭串桶或容器转运楼层建筑垃圾,严禁临空抛撒。

建筑垃圾、渣土运输车辆在驶出建筑工地之前,必须采取封闭措施,防止渣土运输过程中沿途抛、洒、滴、漏,污染周边环境,零星建筑垃圾应实行袋装清运。

5.完善拆迁施工扬尘防治手段。

拆迁施工必须严格落实湿法作业,对拟拆除建筑先采取喷洒湿润和浸水准备,然后再进行拆除,拆除过程中采取持续加压喷淋压尘或其他压尘措施抑制扬尘产生,四级以上大风天气或空气质量严重污染等恶劣天气时必须停止拆除作业。

(四)减少城市道路扬尘
1.落实工作责任,规范道路清扫保洁,加强绿化地带及市政设施的清理保洁,有效提高道路洁净化水平;定期清理近郊公路沿线积土积尘;各单位、居民小区等院落,购置环卫设备,实施机械化湿法清扫保洁与人工清扫相结合;市区各停车场、院落、空地等区域,全部实现硬化,不得出现裸土路面;在市区重点路段及区域系统化布点设置大气污染物监控系统,实时监控扬尘情况,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2.各县区政府以改善城市环境卫生为核心,以提升机械化清扫率为目标,结合实际制定在不同等级应急响应期间,清扫作业的频次和范围,实际机械化清扫、精细化保洁、地毯式吸尘、定时段清扫、全
方位洒水的“五位一体”作业模式,从源头上防止道路扬尘。

3.各县区政府、市城管局及相关部门对易产生扬尘的道路和区域进行重点防范,从源头上杜绝或减少扬尘的产生。

每年新增吸尘式道路保洁车辆不得低于新增保洁车辆的50%,逐步淘汰干扫式老旧设备。

(五)严格落实城市增绿措施
积极开展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加强城市增绿扩绿工程规划建设管理,提高城市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居住区园艺建设水平,新建居住区严格落实绿地率不低于30%的规定。

(六)开展工程渣土专项整治
1.强化源头监管。

工地出入口路面必须按照标准进行硬化,出入口规范设置自动冲洗台,确保车辆清洁上路。

2.完X辆改装。

推进渣土运输车辆密闭运输装置全密闭改装,现有的准入渣土车统一限期更新为全密闭渣土车,未按时限整改的渣土车辆不得在城区范围内从事渣土处置作业。

3.开展专项检查。

市交警支队、各县区政府联动有关部门,坚持每晚夜查、随机暗查,对渣土车清运车辆实施全过程、高强度的监管。

对存在不按规定线路行驶、超高装载、未密闭或密闭不严、车轮带泥上路、沿途抛洒、随意偷到乱倒建筑垃圾等违法违规行为的车辆,一律予以查扣,依法依规予以处理,并倒查追究车辆所属营运车队和驶出工地建设施工方的责任。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县区政府、全市各级承担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职能部门,要按照本方案所明确的职责分工,全面负责施工扬尘防治的监督管理,实行网格化监管模式,将每一个建设项目监管责任落实到具体监管人员,做到项目情况清晰,监管责任明确。

(二)加强扬尘治理宣传教育。

各相关部门、辖区政府要引导和督促建设、施工、监理、商品混凝土生产、道路清扫、渣土垃圾清运等企业单位进一步提升防尘治污意识,积极开展扬尘防治教育培训,落实扬尘治理责任,不断增强扬尘防治自觉性。

(三)推进绿色施工。

全市各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参建企业及商混企业要不断提高施工生产组织科学性和施工生产工艺精细化水平,遏制野蛮施工、粗放施工。

积极推广使用自动化、机械化的高效降尘设备设施。

鼓励施工单位研究开发运用绿色施工技术、工艺和设备,控制建筑施工扬尘对大气造成的污染。

(四)强化追责问责。

对施工现场管理差、措施落实不到位的建设、施工、监理、运输等单位和商混企业,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给予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给予限制参加招标投标,暂扣企业资质、安全生产许可证,直至清理出我市建设市场领域。

对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未按期完成工作任务的单位和责任人,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责任追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