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肿瘤遗传学

肿瘤遗传学

1. Bloom综合征(Bloom syndrome, BS) MIM 210900 身材矮小 慢性感染
免疫功能缺陷
日光敏感性面部红斑
轻度颜面畸形
第五节 遗传性恶性肿瘤
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恶性肿瘤综合征
1. Bloom综合征(Bloom syndrome, BS) 细胞遗传学改变 微核结构 频发的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s)
第五节 遗传性恶性肿瘤
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恶性肿瘤综合征
3.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综合征(FAP)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以大肠和直肠多发息肉为特征,带有这类家族 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个体在他们十几岁时便开始
向多发性息肉发展,直至产生癌变。
第五节 遗传性恶性肿瘤
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恶性肿瘤综合征
双微体(DMs)
三、癌基因的激活机制
2. 基因扩增(gene amplification)

均质染色区(HSR)
三、癌基因的激活机制
2. 基因扩增(gene amplification)

双微体(DMs)
三、癌基因的激活机制
3. 染色体重排
基因激活
Burkitt淋巴瘤(BL) 75%: t(8;14)(q24;q32) 14q32: IGH 16%: t(8;22)(q24;q11) 22q11: IGL 9%: t(2;8)(p12;q24) 2q12: IGK 8q24.1: c-myc
RB蛋白由928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
为110 kDa, 为一种核磷酸蛋白质 低磷酸化 → 抑制细胞增殖
二、部分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
2.p53基因 定位于17p13.1,11个外显子。 P53蛋白由393个氨基酸组成,分子 量为53 kDa, 为一种磷酸化蛋白质。
二、部分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
2.p53基因
肿瘤遗传学
(cancer genetics)
肿瘤泛指由一群生长失去正常调控的细
胞形成的 新 生物 (neoplasm) ,分为良性肿瘤
(benign tumor) 和 恶 性 肿 瘤 (malignant
tumor) , 上 皮 来 源 的 恶 性 肿 瘤 又 称 为 癌 症
( cancer ) , 间 叶 组 织 来 源 的 称 为 肉 瘤
二、部分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
9.p27基因
定位于12p13;cDNA全长594bp。
P27蛋白由198个氨基酸组成,分子
量为27kDa 。
二、部分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
10.BRCA1基因 定位于17q21;22个外显子,mRNA全 长7.8kb。 BRCA1蛋白由1863个氨基酸组成。
二、部分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
(sarcoma)。
肿瘤细胞是一个累积了不同基因突变的
体细胞,这些突变共同导致了细胞增殖的失控,
结果形成大量细胞的集合体——肿瘤。
目前已发现的恶性肿瘤几乎涉及了所有
类型的细胞、组织及器官系统。
类型 癌 肉瘤 上皮细胞 结缔组织、骨或肌肉组织的细胞 来源 比例 85% 2% 5% 3%
免疫系统特别是脾及淋巴结的白细 淋巴瘤 胞 白血病 骨髓造血细胞
1970, Temin, provirus hypothesis 1970, Martin, v-src (viral oncogene, v-onc) 1971, Duesberg, v-src in RSV 1976, Bishop, C-SRC (cellular oncogene, C-ONC)

1971, Knudson, two-hit theory 1976, Francke, del(13q14) 1983, Cavenee, LOH of 13q14 1987, 李文华, rb
二、部分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
1.rb基因 定位于13q14.1
27个外显子
mRNA全长4.7 kb
2. Wilms瘤(Wilms tumor, WT)
WT1基因(MIM 607102):11p13 WT2基因(MIM 194071):11p15.5 WT3基因(MIM 194090):16q WT4基因(MIM 601363):17q12-q21 WT5基因(MIM 601583):7p14-p13
二、Ph染色体的发现及其意义
Ph染色体
der(22)t(9;22)(q34;q11.2)
三、肿瘤中其他特异性标记染色体改变
三、肿瘤中其他特异性标记染色体改变
第二节 癌基因
一、癌基因的发现及识别
1910, Rous, Rous sarcoma virus (RSV)
1969, Huebner & Hodaro, oncogene hypothesis
第四节
肿瘤发生的遗传学理论
二、肿瘤发生的染色体理论
肿瘤细胞来源于正常细胞,具有某种异常 染色体的细胞是一种有缺陷的细胞,染色体畸 变是引起正常细胞向恶性转化的主要原因。 “恒定或特异的”标记染色体
第四节
肿瘤发生的遗传学理论
三、肿瘤发生的癌基因理论
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与体细胞中累积的各
种遗传学改变相关。这些遗传变异涉及染色体
第三节
肿瘤抑制基因
肿瘤抑制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 是一类存在于正常细胞中的、与原癌基因共同
调控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基因,也称抗癌基因
(anti-oncogene) 或 隐 性 癌 基 因 (recessive
oncogene)。
一、肿瘤抑制基因的发现

1969, Ephrussi & Harris, 小鼠体细胞 杂交实验
11.BRCA2基因 定位于13q12-13;mRNA全长11 kb。 BRCA2蛋白由3418个氨基酸组成。
二、部分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
12.DCC基因 定位于18q21.2;29个外显子。 DCC蛋白是一种免疫球蛋白家族的跨 膜蛋白。
二、部分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
13.APC基因 定位于5q21;15个外显子,mRNA全
p53基因功能失活机制 (1)p53基因自身突变,导致P53蛋白丧失与
DNA结合的能力
(2)MDM2癌基因的负调节
(3)P53蛋白与癌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部分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
3.WT1基因 定位于11p13,10个外显子,mRNA全 长3kb, 转录本存在选择性剪接。
WT1基因表达具有组织局限性。
第五节 遗传性恶性肿瘤
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恶性肿瘤综合征
1.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 RB) MIM 180200 RB是一种起源于胚胎视网膜细胞的眼内恶 性肿瘤,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儿童
早期即发病,发生率约1/21000~1/10000,多
在4岁以前发病。
第五节 遗传性恶性肿瘤
量为15kDa。
二、部分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
6.NF1基因 定位于17q11.2;mRNA全长11~13kb, 编码区7.5kb。 NF1蛋白由2485个氨基酸组成。
二、部分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
7.NF2基因 定位于22q12.2。
二、部分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
8.p21基因 定位于6p21.1;P21蛋白由164个氨基酸组 成,分子量为21kDa, 为P53的靶蛋白。 P21蛋白通过抑制cyclin-CDK复合物和增殖 细胞核抗原的活性而直接作用在S期前或S期, 阻止DNA的复制,抑制细胞增殖。
二、部分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
4.MTS1基因(p16基因)
定位于9p21,3个外显子。P16蛋白
由148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16 kDa。
P16蛋白能抑制CDK4/CDK6介导的RB
磷酸化。
二、部分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
5.MTS2基因(P15基因) 定位于9p21,mRNA全长837 bp。
P15蛋白由137个氨基酸组成,分子
长8.5kb。
APC蛋白由2844个氨基酸组成,分子
量为300kDa,功能涉及调节细胞粘附、
细胞迁移乃至细胞凋亡。
二、部分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
14.p73基因
定位于1p36.33;13个外显子。
P73蛋白分子量为73kDa。
二、部分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
15.NM23基因
NM23-H1 & NM23-H2
受精卵
一次突变体细胞 二次突变体细胞
恶性增殖细胞
非遗传性肿瘤
受精卵
体细胞
一次突变体细胞 二次突变体细胞
恶性增殖细胞
第四节
致癌因素
肿瘤发生的遗传学理论
促癌因素
五、肿瘤发生的多步骤遗传损伤学说
正常细胞
细胞增殖异常 干细胞化
细胞克隆性扩增 良性肿瘤形成
启动期
促进期 进 展 期
恶性肿瘤形成
转移期
恶性肿瘤侵袭 与转移
重排和癌基因的激活。
第四节
肿瘤发生的遗传学理论
三、肿瘤发生的癌基因理论
原癌基因是正常细胞中的一些基因,是细胞 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一旦这些基因在表达时间、 表达部位、表达数量及表达产物结构等方面发生 了异常,就可以导致细胞无限增殖并出现恶性转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化。
第四节
遗传性肿瘤
肿瘤发生的遗传学理论
四、肿瘤发生的二次突变假说
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恶性肿瘤综合征
1.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 RB) 猫眼,前额突出、鼻根低且宽、鼻短呈球 状、嘴大、上唇薄及耳垂突出。
第五节 遗传性恶性肿瘤
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恶性肿瘤综合征
2. Wilms瘤(Wilms tumor, WT) MIM 194070 又称肾母细胞瘤(nephroblastoma)是 一种婴幼儿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恶性胚胎 肿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