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毛邓三参考答案

毛邓三参考答案

一、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指必须努力发展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发展水平:主要指生产力的发展程度,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指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条件,其中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条件,而在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

由此可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提出的要求。

2、我国的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所以必然要求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生产关系与其相适应。

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最先进的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当代社会生产力深化发展的一种趋势,即社会化大生产,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越要求生产资料高度集中(前提是生产力高度发达)。

二、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是革命的"天然领导者"答: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层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1)事实证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2)无产阶级的自身特点和优点:一是它诞生之日起,就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而这些压迫的严重性和残酷性,是世界各民族少见的,这就形成了中国无产阶级坚强的斗争性和彻底的革命性。

二是它分布集中,有利于无产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

三是它大部分出身于破产的农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使无产阶级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共同团结战斗。

(3)无产阶级不是天然领导者,而是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实现的,同时又具备以上的特点和优点,而且在本阶级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成为中国社会最有觉悟的阶级,从而使它能够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封建式的田园牧歌、近代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答:1、一般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上述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补充:这六个方面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这六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3、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

)(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3)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四、随着所有制和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发展,必然要求指导思想多元化答:(1) 在阶级社会里,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一个阶级在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也必然在思想上居于统治地位。

统治阶级的思想和非统治阶级的思想虽可以同时存在,但只有统治阶级的思想才能占主导地位,成为全社会的指导思想。

(2) 资产阶级鼓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和思想自由化,但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他们前期用来反封建,后期用来反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3)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但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这种经济制度在政治上必然要求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在思想上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占主导地位。

(4)错误原因及性质:“指导思想多元化”在理论上是完全错误的自由化观点,这种论调的实质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代之以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是把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等同于指导思想,多元化否认了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

是完全错误的自由化观点。

(5)指导思想多元化的危害: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社会主义就会完全迷失方向。

五、我国新社会阶层的产生、地位及作用和影响。

答:新的社会阶层主要由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构成。

1、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的条件:首先,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是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的重要条件。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社会阶层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

再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2、地位: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作用:①促进生产力发展;②扩大就业;③提升综合国力;④最终有利于向更高阶段的社会主义过渡。

4、影响:①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更加稳定的政策和法律环境;②降低产业准入门槛,民营经济也能进入到诸如基础建设、物流和股份银行等只向企和外资开放的领域;③享受与国企同等的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④建立服务型政府;⑤参加人大、政协,更多地参政议政。

六、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内容及作用答:1、含义: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为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与补贴的一种制度。

2、内容: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作用:(1)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2)对于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3)对于缓解社会矛盾,保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答: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它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革命的目的就是推翻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也就是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而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从而把生产力从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

即将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变成农民的个体所有。

(3)改革是打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生产关系,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就是把生产力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纯而又纯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中解放出来,改成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

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答:(1)一百多年以来中国人民以争取实现民主而进行的艰苦探索和奋斗,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的成功实践,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珍重自己的实践成果,同时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和成果,但不能照搬别国政治模式.(2)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尊严;符合渐进有序发展的客观规律.(3) 西方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弊端: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就是把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法院和政府独立行使,同时又相互制约,维持权力均衡。

这种制度相对于封建专制统治与个人独裁是一种进步,它有利于资产阶级内部各党派、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有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保持资本主义社会稳定。

但这种制度是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私有制经济基础、资产阶级国家性质、阶级关系和政党制度相适应的,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

九、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员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一样,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答案同第五题类似,重点回答这个新阶层的作用和影响十、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答:正确(1)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2)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也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3)虽然无产阶级领导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所谓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但此时的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并没有改变,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性质。

十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只有当民族资产阶级拥护革命时,才要保护民族资本主义。

答:不全面。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1919年至1949年,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层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2、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基本内容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民族资产阶级的存在与发展具有历史进步性。

3、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

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既要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又受封建主义的束缚,它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是革命力量之一。

另一方面,由于它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在革命的关键时刻表现出明显的妥协性。

4、基于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特点,我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政治上争取它,在经济上实行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合乎实际的,争取革命的胜利。

十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要点:着眼点在于三农之间的关系(先从农业开始,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是关键-----→农民农业发展)↓↓论述重点资料补充答: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任务。

(2)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

(3)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1)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2)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3)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4)积极推进农业结构的调整。

(5)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3)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

(4)坚强扶贫开发工作。

四、坚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1)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

五、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1)加快农村义务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