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文学作品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二、文学作品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文学作品阅读常见题型分析及答题模式有些同学做阅读题时,全凭自己的感觉答题,其实,答阅读题也是有技巧可寻的。

以下是针对《考试说明》,提出的几种答题技巧:一、看分值答题法: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

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

答句子词语赏析类题目一般分值3分,分数分布为:(技法1分+具体分析1分+综合分析1分)参考示例: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在画线的A、B两处任选一句作点评。

(4分)A.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A)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

B.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 ________ 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舌L _______ 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 ________ (选自《鼓神》参考示例:A •“卖”是卖弄,—“逞”是炫耀,—极其狂妄自大,这三个词语原是贬义,这里贬词褒用,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

B. —连串的排比,将鼓神击鼓的姿势、动作描绘得栩栩如生,气势磅礴。

又借助比喻和对比,表现出鼓声的变化多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二、用原文答题法: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具体作法是:把所问问题中的关键词句还原到原文中去,再靠船下篙,一般来说,答案就在该关键词句的上下面。

参考示例:书斋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

书籍是前人社会经验的总结,书籍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

书斋的主体一一读书人或学问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

文化在这里汇集,文化在这里传承。

之所以有“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之说,就是因为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_________ 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

可以这样比喻:因为当时国家没有社会科学院,而许多个体存在并发挥作用的书斋联合起来,实际上就起到了社科院的作用,而且国家不用投资。

诸葛亮的“茅庐”,造就了蜀国鞠躬尽瘁的宰相。

刘备“三顾茅庐”,获得了人才和天下大计,才丰富了经天纬地、威武雄壮、扣人心弦、传播不息的“三国演义”。

同时,许多民族的文化经典在这里得到了继承和弘扬。

可以说,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艺术创造,在书斋里融合、发酵,最后,酝酿出崭新的、清醇的、甘洌的美酒。

_______ 例子:细读文中画线的语句,联系上下文作答。

(6分)①文明之光“熊熊燃烧”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书斋里“融合、发酵”的“原料”是_________ 、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 ;“美酒”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示例①比喻优秀文化在书斋里汇集并不断地得到传承、发展和弘扬。

②前人的精华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文艺创造新的思想和艺术,或文艺作品;三、两步法A:阅读题中时常会问到:一句(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做此类题:第一步:我们首先看这个句子(段落)是在文章中的哪个位置,开头?中间?还是结尾?(这一句在情节结构上的作用)如果是在开头,则有以下几种可能:点明_________ 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果是在中间,则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__如果是在结尾,则起到画_________ 结构完整……第二步:答题格式可固定为: (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在内容上,联系句子本身分析,扣住这个自然段的核心句,文章的主题,作品中人物的思 _________ 想感情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结构上,起到……(省略号内容再具体到上一步去相对应)参考示例:示例1《陕西省课改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中第13题:“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涉及到’我’帮助程海修改作文一事,从全文结构来看,这样写有哪些作用?”(注意,本题只问到结构)答案是:修改作文一事既是文章的缘起,又对交换饭卡起了铺垫和衬托作用,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示例2: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

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 )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 )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 )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示例3:可是啊,我亲爱的朋友,有的时候,我们是不需要注释的,不论是我们的思想,还是我们的行为。

沉默中,心有灵犀的人自能心领神会,而心律不同者即便你费尽口舌他仍会恍然不知。

(选自《生命不需注释》第6段)问题:结合上下文来看,第5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回答:结构上:乘上启下;内容上:是对上面第4段所说的“曾经觉得,注释是那般重要”的转折,表明自己现在认为“生命不需注释”;示例4:第4段为什么要具体描写爬山虎四季的生长情状?(选自《爬满青藤的阳台》)回答:结构上:为下文我用竹竿引入爬山虎做铺垫;内容上:表现了爬山虎不畏严寒,向上攀登的精神;示例5: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

一小片。

草木会不会等到我出人头地的一天?这些简单地长几片叶、伸几条枝、开几瓣小花的草木,从没长高长大、没有茂盛过的草木,每年每年,从我少有笑容的脸和无精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气?(选自《对一朵花微笑》)问题:第6段、第7段在结构上和内容上起到什么作用?回答:结构上:由上文的回忆过渡到下文的感怀;内容上:运用设问,启发读者思考;B:分析文章标题在全文的作用。

答题格式可固定为:在内容上:联系文章的主题,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结构上:线索、照应、示例1文章重点写的是“我心中的小河”,为什么要以“大地的’女儿’”为题?(3分)答案:示例2:小说题目“雪墙”有哪些含义?(既指大雪封门的雪堆,又暗示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示例3:文章主要内容是写油菜花,却以“遍地黄金”为题,说说你的理解。

(3分)油菜花遍地都是,呈现一片黄色,犹如遍地铺满黄金(1分);油菜花在“我”生命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像黄金一样宝贵,值得珍视(2分)。

(意思对即可)示例4:上文为什么以“补丁”作为标题?结尾中的“补丁”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因为“补丁”是贯穿全文的叙事线索(或: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1分),结句中的“补丁” 是指针对孩子们思想的缺失,采取补救的教育措施(2分)。

示例5:文章标题“大年初一没下雪”有什么含义?标题暗含我”为父女俩末能达到愿望而遗憾,也包含着我”对父女俩的命运的关心和牵挂。

示例6:用“最美是百合”作小说标题,好在哪里?(3分)小说标题的作用:①形象可感,吸引读者,弓I起阅读的兴趣。

②标题是小说的线索。

③百合花象征阿纯纯洁、美好的心灵,象征幸福美好的生活。

四、三步走法记叙文体:技法+人或物的特点+作品人物或作者思想感情示例1结合语境,品味语言。

(4分)(1)春风如酒,扑面微寒;夏风如茶,香飘山峦;秋风如烟,落叶飞天。

(2)黎明的起点就是看山老爹的家,落日的尽头就是看山老爹的家。

(选自《看山老爹》)答案:(1)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山中不同季节和景色特点,/表现了看山老爹痴迷于这么山林。

(2)形象写出的看山老爹早出晚归看护山林的勤勉、痴心,同时也写出看山老爹爱护山林,以山为家,执著如一。

示例2 :第(11)段中写“他的心很广阔”,后面却又说“他的心又很窄小”,前后是否矛盾?请说说你的理解。

(2分)答案:不矛盾,/ “广阔”写出看山老爹眼里、心中装着整个绿色的山林;“窄小”写出看山老爹的生活只有绿色,绿色是他的一切,没有其他杂念。

/这看似矛盾的词语,实际上是强调看山老爹对这片山林的热爱。

示例2:文章对老师有多处精彩的描写。

请从本文两个画线句中任选一句,结合语境作简要赏析。

(3分)A:他的双手骤然在空中抓握成拳,一络白发披到领前。

B:午后的阳光映着老人的白发,他就像一位遥望天际的向导。

参考答案:A句以骤然”写动作之快,/以抓握成拳”写力量之大,/以一塔白发披到额前”写激动的外表,/写出了音乐老师在聆听音乐时的激动情绪。

或:通过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音乐老师在聆听音乐时的激动情绪。

(意同即可)B句通过肖像描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音乐老师沉浸在音乐中的情形,突出了他对学生精神的感染。

或:以景写人,以午后的阳光映衬着老人的白发,突出他不同寻常的形象;以向导”的比喻揭示他对学生的巨大影响。

(意同即可)说明文体:在说明文当中经常出此类问题,即问一个副词(全部、部分、都、大概、可能、据说……)能否删去?”回答此类问题可分为三步:①不能;②解释该副词在本文当中的含义;③如果去掉,句子显得太绝对化了,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生动性、准确性、严密性)。

例如:《山西省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中第13题:“文中加线中的‘据说’一词能否去掉,结合说明文语言特点作简要分析。

”答案:不能,据说”说明没有确切的史料证明,所引资料是听来的,去掉则变成肯定,与事实不符,也不符合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要求。

五、三析法同学们认为最难回答的,莫过于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这一类题目。

其实这类题目也有一定的答题技巧:我们可以首先分析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再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的作用:最后,结合语境,分析哪个是句子表达时最关键的词语,指出其语境义。

例如:《河南省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学业考试》中第12题第(11)段中期待和自豪的泡沫怎样理解?”(3分)首先分析这是一个比喻句;其次,分析其表意为:所有的期待和自豪都像泡沫一样;最后分析其中的关键词为期待”和自豪”、泡沫”,结合语境,答案为:①老人期待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期待和别人谈论自己的子孙;②为自己有这么多的子孙而自豪;③她对子孙的期待如同泡沫一般不可实现。

六、进入角色法《2007年连云港市中考复习指南考试说明》中指出考察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查的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分析概括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