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新环保法培训
建立基于环境承载能力的发展模式,促进中国经济绿色转型的重
要依据。
海一生产管理区
三个重要突破
第二个突破是推动多元共治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新环保法 在推进环境治理现代化方面迈出了新步伐。它改变了以往主要依 靠政府和部门单打独斗的传统方式,体现了多元共治、社会参与 的现代环境治理理念。其中,各级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企业承
担主体责任,公民进行违法举报,社会组织依法参与,新闻媒体
进行舆论监督。
海一生产管理区
三个重要突破
第三个突破是新环保法加重了行政监管部门的责任。环保部
副部长潘岳说,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坚决贯彻这部新法,如何
发挥它在中国经济绿色转型中的作用。各级环保部门要准确领会、 尽快熟悉新法。通过广泛的宣传和培训,引导企业和公众适应和 运用新法。最重要的是加强执法。再好的法律,也只有通过严格 的执行,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海一生产管理区
五 大 亮 点
四、新标准——按日计罚无上限
多年来,国家环境立法不少,但由于违法成本低,对违规企业的经济处罚并未取得 应有的震慑效果,导致法律法规并未起到真正的约束作用。修订后的环保法第六章“法
律责任”第五十九条明确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
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更改之 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培训解读
2015年2月
2014年4月24日,
十二届全国人大八次会 议闭幕,会议以151条 赞成、3票反对、6票弃 权,表决通过了新修订
的环境保护法。从修正
到修订,这部新环境保
护法历经四次审议,将
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海一生产管理区
一、新环保法的三个重要突破
二、新环保法的五大亮点
海一生产管理区
实施后的主要影响
(七)组织环境影响健康研究。新环保法提出,国家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 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鼓励和组织开展环境质量对公众健康影响的研究。
(八)一把手做不好或“下课”。新环保法直接规定了九条具体行为,如果环保 部门没做好的话,环保部门主要负责人、地方政府决策者就可能会被引咎辞职。 比如,对环境违法行为包庇的、或者接到环境污染的举报而没有及时查处的、或 者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而未公开的,都可能会影响自己的“乌纱帽”。 (九)“按日计罚”不封顶。按照现行法律,不少企业违法排污后受到的经济处 罚最高只有50万元。新环保法首次将“按日计罚”内容纳入。企业违法排污后, 将首先遭到一笔罚款,比如5万元;如果还是没改正,企业必须每天都罚5万元, 直到整改完成。这个处罚上不封顶。 (十)暗管渗坑排污可刑拘。新环保法通过前,排污企业惩罚很少直接落到企业 法人头上。新环保法规定了四种违法行为,如未批先建、无证排污、监测数据弄 虚作假,或者利用暗管、渗坑、渗井等方式污染地下水,这些行为如果较轻, “尚不构成犯罪”,企业法人也将遭到行政拘留,其可能会被限制人身自由最长 达15天。而如果这些行为较重,构成了犯罪,环保法也与刑法进行了衔接,相 关负责人,将被公安机关实施刑事拘留。
海一生产管理区
实施后的主要影响
(三)、环评须征求意见。一个新建项目环评时,必须将环评报告全文公开,如 果环评报告没有充分征求公众意见,它就违反了环保法。 (四)“区域限批”入法。目前,每个县、区、市、省,以及大的企业,都被分 配了一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如果减排任务没完成,环保部门将停止审批整 个区域或者企业新建项目的环评审批。这就是被称为“区域限批”的行政手段。 而新的环保法从法律层面上规定了“区域限批”,这意味着环保部门的这个手段 从“可做可不做”变成了“必须得做”。 (五)生态红线首入法。新环保法增加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 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六)公益诉讼主体扩大。在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之前,不少法院以环 保组织没有起诉资格的名义拒绝立案。新环保法扩大了能够提起公益诉讼的社会 组织的范围,今后,更多的民间组织,甚至在地市级注册的环保组织,都将具备 起诉权。
三、新环保法实施后的主要影响
海一生产管理区
三个重要突破
第一个突破是推动建立基于环境承载能力的绿色发展模式。 新环保法要求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实行环保目 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制定经济政策应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 响,对未完成环境质量目标的地区实行环评限批,分阶段、有步
骤地改善环境质量等。这些规定将成为推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
海一生产管理区
(三)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 海一生产管理区
五 大 亮 点
二、新制定——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今年年初,环保部印发了《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 》,成为我国首个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纲领性技术指导文件。根据规划,2014年,环保 部将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任务。 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首次将生态保护红线写入法律。新法规定,国家在重点生态保 护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环境保护 法同时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对环境状况进行 调查、评价,建立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海一生产管理区
五 大 亮 点
一、新举措——建立公共检测预警机制
谈到环境保护,公众最为关心的就是对雾霾的治理。近年来,以雾霾为首的恶劣天 气增多,雾霾成为了一些城市的最大危害。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对雾霾等大气污染,作
出了有针对性的规定。
(一)国家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鼓励和组织开展环境质 量对公众健康影响的研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与环境污染有关的疾病。 (二)国家建立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的机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环境污染公共 预警机制,组织制定预警方案;环境受到污染,可能影响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时,依法 及时公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措施。
额会更有针对性,且会相海一生产管理区
五 大 亮 点
五、新职责——明确政府管理
新修订的环保法,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职责。第二十四条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 管理职责的部门,有权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现场检查。 对于履职缺位和不到位的官员,新法规定了处罚措施。第六十九条规定,领导干部 虚报、谎报、瞒报污染情况,将会引咎辞职。出现环境违法事件,造成严重后果的,地 方政府分管领导、环保部门等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海一生产管理区
实施后的主要影响
(一)、环保部门获执法权
新环保法首次给予环境监察部门 明确法律地位。环境执法人员如 果发现非法排污,可令当地环保 部门查封、扣押企业排污设备, 也可以将相关负责人移交给公安, 实施行拘乃至刑拘。 (二)、可依法要求公开信息
今后,除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 法律之外,公民和环保组织也可 以拿着环保法,来要求政府依法 公开环境信息,如果其应该公开 的信息未公开,也意味着违反了 环保法。
环保部法规司副司长别涛表示,“按日计罚”是针对企业拒不改正超标问题等比较
常见的违法现象采取的措施,目的就是加大违法成本,在中国现行行政法规体系里,这 是一个创新性的行政处罚规则。环保部门在决定罚款时,要考虑企业污染防治设施的运
行成本、违法行为造成的危害后果以及违法所得等因素,来决定罚款数额。今后罚款数
海一生产管理区
五 大 亮 点
三、新主体——环境公益诉讼主体扩大
新法第五十八条扩大了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凡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 政部门登记的,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都能 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沈春耀说,实践中,增强公众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环境保护 的公众参与理念,及时发现和制止环境违法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修订草 案增加了一些新的规定,尤其是第五章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在目前这个阶段,应该说, 很好地回应了社会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