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摘要:始于1978年的利率改革是我国金融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而从1996年我国正式迈开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开始,历经十多年来年探索之路,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已进入全面冲刺阶段。

毫无疑问,利率市场化改革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而同时,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管理和适应能力也带来了巨大挑战,是否拥有足够的资本实力和灵活的应对策略,成为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冲击下能否立足的关键。

商业银行要正确面对这一趋势,积极寻找对策和适应措施,以促进商业银行更加稳健地发展。

本文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因此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1、引言1973年麦金农和肖几乎同时提出针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这为之后的金融自由化讨论提供了基本框架。

随着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研究的深入,在全球范围内,发展中国家先后展开了以金融深化或金融发展为旗帜的金融体制改革,发达国家也相继加快放松金融管制,一场金融自由化运动自此展开。

利率市场化理论起源于“金融自由化”理论。

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逐步放松甚至是取消对利率的直接管制,利率水平山市场资金供求双方根据交易情况自主决定的改革过程,其核心在于利率山市场根据资金供求关系、金融机构以及盈利状况确定。

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改善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环境,进而从外部推动银行自身进行变革,以使我国各商业银行能更好地适应金融全球化浪潮。

如何从容应对利率市场化形势,尽快适应利率市场化环境,加强内部控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从而在日益开放的经营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己成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2、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我国的利率改革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89年,是利率水平的改革阶段,改善了长期以来的利率过低状况;第二阶段为1990-1992年,是利率结构的改革阶段,简化了利率结构,初步确立了利率管理制度;第三阶段为1993年至今,是利率机制的改革阶段,意在形成合理、完善的利率体系,使利率成为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有效工具。

(1)第一阶段的利率改革(1978-1989年)这一阶段的利率改革,致力于改善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利率水平长期过低的状况,使利率成为筹集社会资金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基本工具。

改革开放后,居民存款逐渐增加,企业、银行开始关心自身经济利益,社会对利率的关注程度大大提高。

继续保持过低的利率水平已经不利于社会资金的广泛筹集,也不利于信贷资金的合理及有效使用。

因此,从1978年开始,利率水平的调整就成为利率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1980-1989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共调整了7次存贷利率,使一年期存款利率和一年期贷款利率分别提高了7.37和6.3个百分点。

尤其是在1988和1989年两年,利率水平凋整和宏观经济调整的结合,使得利率调整力度加大,两年中一年期存款利率提高了6.3,一年期贷款利率提高了3.43%。

(2)第二阶段的利率改革(1990-1992年)这一阶段的利率改革,主要是通过对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分类调整来进行利率结构的调整。

根据1990年12月公布的《利率管理暂行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是利率管理的主管机关,代表国家统一行使利率管理权,为中国人民银行进行利率管理提供法制基础。

其后两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存贷款利率又进行了相应调整,1992年明确了特定贷款利率、住房改革配套的存贷款利率、外币存款利率的实行制度。

(3)第三阶段的利率改革(1993年至今)这一阶段的利率改革是和中央加强宏观一调控以及宏观领域的几大改革并进的,利率改革不仅体现了宏观调控的要求,也成为金融改革的关键。

利率改革的重点转向使利率如何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

3、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3.1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1)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商业银行建立合理的内部定价机制在利率管制下,利率的波动范围山中国人民银行严格控制,商业银行不允许为自己的资金产品定价。

不管客户风险是高是低,业务规模是大是小、银行服务质量是好是坏,存贷款业务都要严格控制在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统一利率范围内,金融产品的价格便不能充分体现出商业银行的成本投入和风险承担。

实行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可以结合自身经营管理战略和市场利率情况,在充分考虑目标收益、经营成本、客户风险、业务规模、同业竞争等因素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客户确定差异化利率,采取优质优价、风险收益匹配等差别化价格策略,这将大大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自主权。

同时,利率市场化会使银行间、乃至金融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只有预算约束强,内部风险、成本控制制度健全,定价科学合理的银行才能在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下占据一席之地,这将促进银行的经营机制发生根本性变革。

银行的竞争方式将由原来的非价格竞争转变为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相结合的竞争模式,丰富了商业银行的竞争手段。

(2)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客户结构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在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中,最主要的则是客户存款。

在实行利率市场化之前,各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山中国人民银行决定,银行间差距不大,居民存、贷款时自然会选择信誉好、规模大的银行。

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对国有大型企业贷款要比对小企业贷款风险及平均成本都要小得多,银行自然也就选择大型企业作为自己的主要客户。

实行利率市场化后,各商业银行势必利用资金价格差异来吸收公众存款,这将促使银行各级风险管理部门密切关注贷款市场的运行趋势,充分考虑业务可能带来的盈利、企业的经营状况、商业银行提供贷款所花费的各种成本、违约风险等因素,针对不同客户确定不同的利率水平,不断吸引优质客户,并对风险较大.(3)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在利率管制时期,商业银行不能自主决定利率水平,也不能随意改变利率水平,这不仅与市场发展要求相悖,还严重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必然伴随价格创新,反过来,价格的管制就明显限制了产品创新,最终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产品几年来无论在价格方而还是在功能方而都存在着很大的雷同,导致各商业银行在低层次上过度竞争。

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拥有了金融产品定价权,一方面可以根据产品创新要求自主地针对不同客户设定各种利率,另一方面也给以利率为要素进行产品创新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如浮动利率存款、浮动利率贷款等。

另外,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控制利率风险成为各商业银行普遍关注的问题,这就为将规避利率风险作为主要目的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提供了市场。

一方面,商业银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产品定价自主权,这在客观上为商业银行从事金融创新创造了条件。

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更加不可测,来自各方的竞争压力也不断加大,这在客观上为商业银行从事金融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压力。

商业银行通过可持续的金融创新可以有效规避利率风险,进而为资产提供保值、增值的机会。

(4)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改善利率市场化的整个过程,实质上是使金融市场由一个低水平向高水平转换的过程,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

利率管制时期,我国各商业银行基本都采取以争夺客户资源为主的粗放式竞争模式,随着商业银行数目的不断增加,为了保证银行的收益,部分银行出现了对存贷款过程中的各类风险把关不严、就金融产品风险隐瞒客户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我国金融市场的正常发展,对银行自身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评价。

3.2 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1)利率市场化将使商业银行竞争加剧,利润下降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影响利润的主要因素不是利率水平高低而是利差幅度大小。

即使存贷款利率水平有所下降,只要保持同样的利差,利润就不受影响;相反利率居高不下,若利差很小一也不会有高收益。

目前,我国在维持银行基本存贷利差的基础上控制着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商业银行主要是国有银行的高利润。

然而,一旦放开利率管制,金融机构存贷款竞争加剧,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利差必然会有一定程度的缩小,进而导致银行利润大幅下降,处境困难。

而且就目前来讲,我国银行业业务单一,存贷利差收入仍是其主要利润来源,大多数银行还未做好应对利差缩小的充分准备,利差的缩小无疑构成对商业银行的致命打击。

(2)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的竞争方式发生改变,竞争压力加大一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都采取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经营核心、营业利润过度依赖利息收入、业务发展主要依靠大中型公司客户的经营模式,形成了商业银行客户结构、业务结构及信贷投向严重“同质化”的状况。

目前,商业银行存贷利率浮动山中央银行严格管制,商业银行不能形成充分的价格梯度来为金融产品定价。

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科技力量、服务质量、营销机制等方面,是趋同化的资金价格水平和竞争方式。

在商业银行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客户资源成为商业银行争夺的重点。

利率市场化后,传统的单一存贷利差收入己不能满足银行生存的需要,商业银行急需调整其经营战略及业务结构,打造自己的特色来吸引客户。

银行间的竞争不再限于对客户资源的简单争夺,银行的综合实力、市场信誉、产品定价的合理性、服务质量以及产品创新能力也将成为银行竞争的主要内容。

(3)利率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需要重点应对的风险利率风险是市场风险的一种。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的波动致使资产收益与价值相对于负债成本和价值发生不对称变化而造成银行损失收入和资产的风险。

根据商业银行的现状,利率市场化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可能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有:收益曲线风险、基差风险、选择权风险和信用风险。

4、总结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必然趋势,商业银行结构改革也势在必行。

尤其在理财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的冲击下,存贷款利率受限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产生的压力会进一步加大。

存贷款利率改革将会得到进一步推进,贷款利率会更加接近市场化,存款利率的市场化过程也会谨慎渐进地进行。

商业银行应做好应对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准备,在不断加强银行内控和风险管理的同时,积极寻找中小企业等新兴增长点,努力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大胆创新,提高定价能力,发展优势业务,才能在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

参考文献:[1]黄金老,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 [J].经济研究2001(1)[2] 黎宁,黄培伦,构建适合利率市场化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1(2)[3]林毅夫,孙希芳,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J].经济研究,2008(9)[4]邵伏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风险分析 [J].金融研究,2004第6期[5] 王晋斌,于春海,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可能路径 [J].金融研究,2007(12)[6] 盛朝晖,从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金融运行的影响 [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7)[7]容玲,理财产品与利率市场化效率研究 [J].上海管理科学,2012(3)[8]王惠晶,利率从市场化和城市商业银行的对策研究 [J].上海金融,2002(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