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创新体系素材

国家创新体系素材

1、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主要流派1.1弗里曼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国家创新系统这个概念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弗里曼在1987年首先提出来的1。

他在1987年研究日本时发现,日本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以技术创新为主导,辅以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便使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工业化大国。

这说明国家在推动一国的技术创新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技术领先国家从英国,到德国美国,再到日本,这种追赶、跨越,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而且还有许多制度、组织的创新,从而是一种国家创新系统演变的结果。

换句话说,在一国的经济发展和追赶、跨越中,仅靠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是不够的,需要政府提供一些公共商品,需要从一个长远的、动态的视野出发,寻求一个资源的最优配置,以推动产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

日本的通产省在历史上和在今天正是起到了这样一个作用。

概括起来,日本的创新系统有以下几个重要特色:政府的重要干涉作用,尤其是通产省的重要作用。

企业研究开发的作用,尤其是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创新。

教育和培训的重要作用,如强调对就业工人的培训、教育,打破白领工人和黑领工人的界限。

4、独特的产业结构,尤其是企业集团的重要作用23。

从而,在费里曼的国家创新系统的框架中,国家创新系统的功能是提高国家竞争力,其构成可用下图来表示:1理查德·R·纳尔逊:美国支持技术进步的制度;克里斯托弗·弗里曼:日本:一个新国家创新系统?载G·多西等主编《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3Freeman, C. (1987).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Lessons from Japan. London: Pinter.图2。

3 费里曼的国家创新系统构成图1.2纳尔逊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纳尔逊在1993年主编出版的《国家创新系统》一书中,比较分析了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资助技术创新的国家制度体系,并且明确指出,现代国家的创新体系在制度上相当复杂,它们既包括各种制度因素以及技术行为因素,也包括致力于公共技术知识的大学,以及政府的基金和规划之类的机构。

其中,私人以盈利为目的的厂商是所有这些创新体系的核心,它们相互竞争也彼此合作。

纳尔逊的研究将技术变革的存在及其演进特点当作是研究的起点,将重点放在变革的必要性以及制度结构的适应上,因为在总体上科学技术的性质是不断变化的,而且在不同的技术领域也是有变化的。

纳尔逊进而强调了科学和技术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种可能的战略选择。

因此,几乎不可能在事前确定那一种战略是最好的,因为市场将在事后通过选择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

因此,纳尔逊认为,一个经济体的主要任务就是保持‘技术的多元结构’。

这就意味着作为一个整体的制度的丰富性,分享技术知识的机制,以及各机构与组织之间的合作是相互依赖的现象。

根据纳尔逊的说法,国家之间在‘产业组合’上的差异‘强烈地影响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形态’。

每个国家都有其自己的‘与公司不同的机构组成与结构’。

这些机构所发挥的作用、组织与所要解决的问题、帮助国企业的程度以及资助的公共还是私人性质方面各不相同。

研究开发系统的这些国家特点对于科学技术如何更好地溶入工业活动之中并进而使一国的创新更为容易还是困难具有重要含义。

纳尔逊认为,资本主义创新系统远比人们普遍认识到的更为复杂,也远比现有经济模型所描述的更为复杂。

但是,无论如何,这个发动机具有较之人们通过简单的模型所理解的更高的体制效率。

资本主义体系在保留了产业创新的利润动机的同时,通过大学等有关机构和提供大量的政府资助,使技术的很大部分和很多方面成为公有,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私有化的损失。

因此,资本主义创新体系在解决制度设置问题上,虽然不算最优,却也能过得去24。

弗里曼将国家创新体系定义为“公私部门的机构组成的网络,它们的活动和相互作用促成、引进、修改和扩散了各种新技术”25。

他给予四个因素以特别的关注:政府政策的作用,企业及其研究开发努力的作用,教育和培训的作用以及产业结构的作用(弗里曼1988)。

不仅如此,弗里曼特别强调在剧烈的技术变革情况下,将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和社会创新结合起来的必要性。

创新的成功和失败取决于国家调整其社会经济式以适应技术经济式的要求和可能性的能力。

事实上,弗里曼(1988年)对于日本国家创新体系的分析是将‘社会’创新置于自1970年代以来所发生的所有变化的中心地位。

这些包括信息流动的方式,在企业部鼓励良好的沟通与学习,在网络中企业进行合作的方式,科学、技术、产业和教育政策促进这些方面的方式。

一位对日本工业最有经验的观察家Ronald Dore认为企业之间关系的性质是区别‘日本’式资本主义和‘美国’式资本主义的首要因素之一26。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早在1987年纳尔逊和弗里曼就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这样一个概念,主要用以说明美国和日本在技术创新实绩方面所存在了诸多差异。

但是,无论是纳尔逊,还是弗里曼,它们既没有给国家创新体系一个明确的定义,也没有意识到这样一个概念的提出会在学术界和各国政界产生如此巨大的反响,以致90年代初期国家创新体系成为技术创新研究领域最为热门的话题。

事实上,它们在其著作中所指的更多的是这样一种不同技术创新角色之间技术流动的现象。

然而,或许正是它们有意或者是无意的忽略给其它学术留下了广阔的探讨空间。

短短几年之间,美国和英国学术界已经出版了许多有关技术创新研究的专著和论文。

国家创新系统作为一个新的技术创新研究视角被纳入了新熊彼特学派的武库之中。

1.3佩特尔和帕维蒂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佩特尔(Patel)和帕维蒂(Pavitt)在1994年所写的一些文章中对国家24理查德·R·纳尔逊:美国支持技术进步的制度,G·多西等主编《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5费里曼:日本:一个新国家创新系统?,G·多西等主编《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创新系统的研究作出了贡献27。

他们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提出的重要性在于:传统的有关技术进步的理论认为,开放的贸易系统将使技术的国际性迅速扩散成为可能,从而使后发国家的追赶成为可能。

但不同国家在对技术的投资上政策是不相同的,从而造成了国际技术差距在某些国家之间的扩大。

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可帮助一国去确定应如何对技术进行投资,这种投资的效果,去理解不同国家在这种投资上的差异和不同模式。

从此出发,佩特尔和帕维蒂帕维蒂把国家创新系统定义为“决定一个国家技术学习的方向和速度的国家制度、激励结构和竞争力”。

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制度是指:1、企业,尤其是对创新进行投资的企业;2、提供基础研究和相关培训的大学和相关机构;3、提供一般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公私有部门;4、促进技术进步的政府、金融等部门。

图2。

4 佩特尔和帕维蒂帕维蒂国家创新系统激励是指在下列市场失灵方面的活动上的激励:1、对基础研究和教育等市场失灵的方面,各国都已确立了政府资助的方式。

但对市场失灵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面向企业的培训还被人忽视。

2、在对创新之后的短期垄断利润的激励和来自模仿的竞争压力之间的平衡。

佩特尔和帕维蒂帕维蒂认为,国家之间创新绩效的不同主要在于系统的失效和多样性。

而系统的失效主要表现在:1)激励的失效;2)竞争能力的低效,如不能从技术进步中获益。

系统的多样性又可表现在要素禀赋的不同,对技术投资机制的不同,关键技术的掌握和竞争机制的建立。

1.4伦德瓦尔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27 P.Patel and K.Pavitti, The nature and economic importance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OECD,STI,1994,以本特阿克 伦德瓦尔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主要是通过考察用户与厂商的相互作用来研究国家创新体系的思想的各组成部分,因而属于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微观学派。

早在1987年,伦德瓦尔就详细分析了厂商与用户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技术创新的影响,并且指出:“一个高度发达的纵向劳动分工与普遍的创新活动相结合时,它意味着大多数市场将是‘有组织的市场’,而不是纯粹市场。

”28根据用户-生产者相互作用的分析方法,伦德瓦尔认为地理和文化的差距以及政府的作用是影响用户和生产者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将这一点引入到国家和国际水平上进行分析,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国家作为用户-生产者相互作用的框架,其生产体制和创新体制的结构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不会象生产要素那样比较容易在国家之间进行转移。

因此,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用户-生产者方法非常重视这样一个事实,即工人、消费者和公共部门等最终用户在创新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个事实在大多数文献中往往被忽略了。

他的结论是“在一个经济的技术基础迅速变化的时期,已经建立起来的有组织的、制度化的现状可能对完全潜在的新技术的开发是最大的障碍。

在这种时期,社会创新对国家财富创造来说可能比技术创新更为重要。

”291992年,伦德瓦尔进一步将国家创新体系定义为:“在生产、扩散和使用新的和经济上有用的知识的过程中各种成份和关系的相互作用……两者都位于或者说植根于一国的疆界之”。

在这里,他又进一步发展了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用户-生产者分析方法。

在他看来,技术创新就是一个用户与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它可以被理解为一个相互作用的学习过程。

因此,国家创新体系实际上是一个社会体系,创新体系中的一个中心活动就是学习,而且学习是一种社会活动,它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以正反馈和再生产为特征30。

伦德瓦尔区别了狭义的国家创新体系和广义的国家创新体系。

前者包括‘参与到研究和探讨的机构与组织--比如研究开发部门,技术研究所与大学等’。

后者包括‘经济结构的所有部分和方面,以及建立来影响学习和研究探索的研究机构-生产系统,营销系统以及作为一个亚系统出现的金融系统,在这里面也发生了学习活动。

’因此,伦德瓦尔的国家创新体系概念可以应用于创新过程的所有阶段,甚至可以应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阶段的相互作用。

此外,伦德瓦尔还认为,反映用户需求与技术机会的用户28B-A Lundvall,Innovation as an interactive process:from user-producer interaction to the nat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In G.Dosi et al (eds),Technical Change and Economic Theory,London:Pinter,1988.29伦德瓦尔:“创新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多西等编: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30 Mark Dodgson and John Bessant: Effective Innovation Policy, Interantional Thomson Business-生产者相互作用的信息流动对于技术创新过程来说也是特别重要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