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纵观中日关系

纵观中日关系

纵观“曲折”的中日关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的关系日趋紧密。

近几年来,当中日贸易关系渐趋佳境之时,双边的政治关系却日趋下滑,期间的反差越来越大,几乎到了如不改善政治关系,将影响经济关系的地步,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的局面,我们又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又该如何正确的对待中日关系?下面,我就以我个人的观点,浅谈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纵观近70年来的中日关系,从甲午战争到二战结束,日本历史半个多世纪野蛮侵略中国。

二战后,日本怀着反省和抱歉的态度,表示理解和尊重受害国的民众感情.经过领导人和各界有识之市的努力,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重新确立友好关系。

但近年来日本对华政策的消极面逐步凸现,如对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的争端。

其中如何看待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能否正常发展的关键,面对中日矛盾日趋激化的形式下,胡锦涛就当前中日关系,提出的5点主张具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

明确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原则,妥善解决问题,确立共同利益,构筑长期稳定发展的匡架。

关键词中日关系合作共赢历史问题大国思维。

回顾中日关系历史,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期,中日处于对立状态,1972年中日建交,恢复友好邦交关系,但在90年代冷战后,中日关系磨檫不断,逐步丛局部矛盾转化为现实的、多方面的磨檫。

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历史问题,日本没有正确的认识历史问题,对教科书的修改也让人不能接受,日本在历史问题上越走越远;日本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敢正视侵略中国的那段不光彩历史,甚至有人公然为侵略历史翻案,美化起侵略罪行。

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和破坏了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二是参拜靖国神社,这伤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人民的感情;因为那里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灵位。

作为代表日本政府的首相,他去靖国神社参拜不同于一般日本民众,他伤害了战争受害国人民的感情,所以不是一般的内政问题。

三是领土磨檫,主要是钓鱼岛问题,日本右翼不断制造事端,把问题上升到军事、战略层面磨檫;1996年7月14日,日本右翼“日本青年社”成员7人乘船登上钓鱼岛,并在岛上设置灯塔。

97年5月7日日本政府规定,如果外国人无视日本政府的警告登上钓鱼岛,将被认为是非法入境,日本将用武力予以驱逐。

四是防卫磨檫,90年代初期日本制造“中国威胁论”,其目的是离间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并为其扩军找借口,在台湾问题上日本也在暗中采取行动支持“台独”。

鉴于以上的各种原因,我们在处理中日关系的问题上,我们需要一种辩证的思维关系来看待。

首先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地批评日本方面在中日友好事业上开倒车的种种劣迹,要鲜明地表明我们的态度和立场。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对于咱中国老百姓来说,最最重要的还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有人说“实力是最有发言权的。

”此语不无道理。

没有血性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了血性之外,还应有智慧,有胸怀,有远见。

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现在的中日关系中,有很多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要通过发展来解决。

这确实需要理性和智慧。

虽然中日关系面临困难局面,但是加强在广泛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是两国关系发展的主流,仍然是中日两国人民的迫切愿望。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胡锦涛主席提出了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的五点主张,希望日方恪守中日关系三个文件确立的各项原则,并且三次提到日方要采取实际行动。

只要日
方恪守三个重要文件精神,中日关系就会回到正常轨道,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现在我们必须明白,竞争东亚主导权不仅会浪费掉宝贵的资源,还会白白失去宝贵的时间—-虽然它们争相促进贸易自由化和地区一体化本身可能是件好事。

在东亚经济合作的过程中,中日两国要极力摆脱争夺领导权的思维,而以东盟为主导先建立合作机制。

领导权并不是拼命争来的,而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领导权的争夺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未来的亚洲不可能是中国的亚洲或日本的亚洲,只能是联合的亚洲,亚洲的中国和亚洲的日本。

中日的和解与合作又将大大推动东亚联合的事业。

其实中国从未欲与日本争夺主导权,而且这也并非仅取决于主观意愿,而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

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而非竞争性,两家联手才能支撑东亚的合作。

我国和日本作为地理上相近的国家,处理好双方的关系是一种双赢的局面,我们要正确的对待这些问题,从长远的利益出发,不断拓展双方在各领域之中的交流,促进中日关系和谐长远的发展,这才是中日关系发展的正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