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巧学趣味地理-一天真的是24小时吗(附对太阳日恒星日的经典解答)

巧学趣味地理-一天真的是24小时吗(附对太阳日恒星日的经典解答)

一天真的是24小时吗?
——附:对太阳日恒星日的经典解答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只有面朝太阳的半球处于白昼,由于地球的自转,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那么一个昼夜交替过程的结束,也即从今天正午12:00太阳高高在上算起,到明天正午12:00太阳又位于相同位置时,地球是否真正自转了一周?时间是否正好是24小时呢?
笼统的说,地球自转的周期是1日,而地球自转周期的度量,需要在地外的天空中寻找到一个超然于地球自转的参考点。

因为我们应该要知道,怎样才能确定一个物体旋转了一周,假如你现在开始自己旋转,你怎么确定你自己转了一圈呢?你肯定要找到一个参照物,比如你面前有一堵墙,那么你旋转过后必须同样面对那堵墙,你才能确认你转了一圈。

如果你没有那堵墙或者其它的参照物,你是绝不可能知道自己转了多少圈的。

又或者那堵墙或者你找到的那个参照物其本身也是在运动的,那就更麻烦了。

总之,确定地球自转的周期也一样,需要在地外找到一个参照物。

因为参照物的不同,地球自转测得的周期也不同,主要有三种,它们分别是恒星日(以地外遥远的某一恒星作参考点)、太阳日(以太阳作参考点)和太阴日(以月亮作参考点),在这三“日”中,只有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一、太阳日与恒星日
大家知道,地球的运动是复杂的,其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公转。

现为弄清问题,我们先假想将地球变为一正方形。

从北极上空
看地球,地球呈逆时针旋转,并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如图所示:
以某一遥远恒星作为参照点,因恒星与地球距离太遥远,此时恒星到达地球的光可近似看作是平行光,也就是说,地球在甲、乙、丙三处的正上方看到的恒星其实是同一颗恒星。

地球在甲处时,恒星在A点正上方,及至地球自转并公转到乙处时,恒星又一次出现在A 点正上方。

可见,地球以恒星作参照系真正自转了一周,所以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而以太阳作为参照点发现,地球在甲处时,太阳在A点正上方,当地球自转并公转到乙处时(已经真正自转了一周),太阳并不在A
点正上方,当地球继续自转并公转到丙处时(此时地球已自转一周多了),太阳才又正好处在A 点正上方,即以太阳作参照,地球完成了一个昼夜交替。

下面我们把假想的正方形地球还原为球形地球,道理是一样的。

由此可见,“太阳日指的是地球上日夜交替的周期,而恒星日指的是地球真正自转的周期,太阳日要比恒星日长”,那么太阳日到底有多长呢?
二、从世界时到协调世界时
世界时是以地球自转为基准的,人们在生活中,总是以24小时
表示太阳日的长度。

由此可知,“太阳日为24小时,而恒星日时间要短,为23时56分4秒”,也即地球上日夜交替周期确为24小时,是人为规定的,而地球真正自转周期则为23时56分4秒,但自从石英种问世后,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逐渐暴露出来(3月份自转最慢,一天时间最长,超过24小时,8月份自转最快,一天时间最短),这种不均匀性给许多需要高精密时间的部门带来了极大烦恼,于此,国际上对世界时作了一系列修订。

原子时是由原子种导出的时间,它以物质内部的原子运动为基准,是空前的精密系统,原子时的秒长有极高稳定性,但它的时刻却没有实际的物理意义。

与此相反,世界时的秒长虽不固定,但它的时刻对应于太阳在天空中的特殊位置,比如正午时刻,太阳总是位于当地的子午线上,这不仅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对于高科技工作也有着实际应用价值。

协调时间时是目前我们用的标准时间。

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需要世界时的时刻,而精密校频等测量,则要求有稳定的时间间隔,即原子秒长。

时间服务部门为同时满足性质迥异的两种要求,需要寻找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最终是物理学家向天文学家作了让步,这就是说,“地球钟”不能随意拨动,只好拨动原子钟,让它尽量靠近地球钟,这种办法,保持“秒长均匀”(日常生活中一秒钟代表多长时间,来源于原子秒长),又达到“时刻接近”(每天的日夜交替时间仍规定为24小时),实际上是原子时的秒长与世界时的时刻相互协调的产物,故称为协调世界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