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西医综合内科学部分重点内容考纲要求及重点难点预测(一)消化系统疾病和中毒1. 慢性胃炎的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2. 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3.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治疗和并发症的治疗。
4. 肠结核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6. 肝硬化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和治疗。
7.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8. 肝性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9. 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0. 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
11. 胰腺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2. 急性中毒的抢救原则。
13. 有机磷中毒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二)循环系统疾病1. 心力衰竭的病因及诱因、病理生理、类型及心功能分级、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2. 急性左心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3. 心律失常的分类。
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及预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包括心电图诊断)和治疗(包括电复律、射频消融及人工起搏器的应用原则)。
4.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及急救处理。
5. 心脏瓣膜病(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病变)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6. 心绞痛的分型、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防治(包括介入性治疗及外科治疗原则)。
7.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并发症及治疗(包括介入性治疗原则)。
8. 原发性高血压的基本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临床类型、危险度分层、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及防治措施。
9. 原发性心肌病的分类、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10. 心肌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11. 急性心包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12.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三)呼吸系统疾病1. 慢性支气管炎及阻塞性肺气肿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包括分型、分期)、并发症、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
2.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防治原则。
3. 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发症及治疗。
4. 支气管扩张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5. 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包括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气分析)及治疗。
6. 肺炎球菌肺炎、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军团菌肺炎、革兰阴性杆菌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及病毒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7. 肺脓肿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8. 肺结核的病因、发病机制、结核菌感染和肺结核的发生与发展(包括临床类型)、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9. 胸腔积液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10. 气胸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发症、治疗。
(四)泌尿系统疾病1. 肾脏疾病的症状、检查、诊断及防治原则。
2.肾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分类方法、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 急、慢性肾盂肾炎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4. 急性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五)血液系统疾病1. 贫血的分类、临床表现和诊断。
2. 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和防治方法。
3.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4. 溶血性贫血的临床分类、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分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
6. 白血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7. 淋巴瘤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临床分期和治疗。
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六)内分泌系统和代谢疾病1. 甲状腺功能亢进(主要是graves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包括特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包括甲状腺危象的防治)。
2.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及鉴别诊断、综合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治疗)。
3.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
4. 库欣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5. 嗜铬细胞瘤的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七)结缔组织病和风湿病1.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2.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二)消化系统疾病和急性中毒1.慢性胃炎分为慢性胃窦炎(b型胃炎)和慢性胃体炎(a型胃炎)两类。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病因,自身免疫、十二指肠液反流、年龄增高、胃粘膜营养因子缺乏等也可能和发病有关。
病情迁延多数没有明显症状,仅有上腹饱胀、无规律性腹痛、泛酸嗳气、灼烧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非特异性症状。
胃镜和胃粘膜活检可以确诊。
治疗上hp阳性者应根除治疗(质子泵抑制剂为基础或胶体铋剂为基础+抗菌药)hp阴性者去除病因+对症治疗,a 型胃炎无特异治疗。
烧伤所致者特称curling溃疡,中枢神经病变所致者称cushing溃疡。
2.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过多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和咽、喉、气管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
食管抗反流屏障结构和功能缺陷、食管酸清除不良、食管粘膜防御功能减退、胃排空延迟等都可能是发病原因。
烧心和反酸是最常见症状,间歇性吞咽困难和吞咽痛胸骨后或剑下痛,咽喉炎、声嘶、异物感等也可见;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狭窄、barrett食管溃疡等并发症。
临床上有明显反流症状、内镜下反流性食管炎表现等可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
药物治疗以h2受体拮抗剂、促胃肠动力药、质子泵抑制剂、抗酸药等有效,可作外科手术治疗。
并发症包括:(1)上消化道出血最不常见,表现为黑粪,呕血;(2)穿孔:包括三种,游离穿孔,穿透性穿孔和溃疡穿孔;(3)幽门梗阻;(4)癌变。
3.消化性溃疡分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与hp感染密切相关,胃酸分泌过多、nsaid、遗传、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应激和心理因素、吸烟、刺激性食物、高盐饮食等因素都与发病有关。
慢性反复发作、呈周期性、季节性、规律性上腹痛。
掌握各种特殊类型的溃疡病的特点。
内镜检查可以确诊。
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为其主要并发症。
4.肠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肠道慢性特异性感染,病原菌多为人型结核杆菌,多发于轻壮年,女性多于男性。
右下腹回盲部腹痛是肠结核最主要的症状,有结核菌中毒的全身表现。
另外会有腹泻、便秘、右下腹肿块等表现。
分为溃疡型、增生型,x线、钡餐可助鉴别,纤维结肠镜可确诊。
应与克隆病、右侧结肠癌、阿米巴或血吸虫性肉芽肿、肠道恶性淋巴瘤等鉴别。
抗结核化疗、休息、营养、对症等治疗。
手术治疗的适应症包括:(1)完全性肠梗阻;(2)急性肠穿孔,慢性肠穿孔引起粪瘘经内科治疗而未能闭合者;(3)肠道大量出血经积极抢救不能满意止血者。
5.结核性腹膜炎根据病理分为渗出型、粘连型、干酪型。
表现为全身结核中毒症状、腹痛(全腹隐痛、钝痛)、腹胀半少量到中等量的腹水、腹壁柔韧感、腹部肿块、可合并肠瘘、肠梗阻、肠穿孔等。
治疗以抗结核化疗为主,合并肠梗阻者应手术。
诊断依据包括:(1)轻壮年患者,有结核病史,伴有其他器官结核病证据;(2)发热原因不明2周以上,伴有腹痛、腹胀腹水或腹部肿块、腹部压痛或腹壁柔韧感;(3)腹腔穿刺获得腹水,渗出液性质一淋巴细胞为主,一般细菌培养为阴性,腹水细胞学检查未找到癌细胞;(4)x线胃肠钡餐检查发现肠粘连等征象;(5)结核菌素试验呈强阳性。
6.炎性肠病:鉴别着记忆溃疡性结肠炎和克隆病。
7.肠易激综合症: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经检查排除可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
病生理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和内脏感觉异常、精神心理障碍在发病中也很重要。
分为腹泻型、便秘型、腹泻便秘交替型。
治疗上以去除诱发因素和对症治疗为基础,强调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
8.肝硬化:临床上分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主要表现为多系统功能受损,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晚期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等并发症。
我国主要为肝炎后肝硬化。
临床表现主要为肝功能受损和门脉高压两方面的表现。
无特殊治疗。
并发症包括:(1)上消化道出血;(2)肝性脑病;(3)感染;(4)肝肾综合征又称功能性肾衰竭;(5)原发性肝癌;(6)电解质和酸硷平衡紊乱。
9.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
各种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癌、妊娠急性脂肪肝等弥漫性肝损害的终末期都可表现为肝性脑病。
消化道出血、大量排钾利尿药、放腹水、高蛋白饮食、安定镇静药、门脉分流术、感染、尿毒症等均可诱发肝性脑病。
氨中毒学说、假神经递质学说、氨基酸代谢失衡学说、氨、硫醇、短链脂肪酸等协同作用是其发病机制假说。
临床分四个期,各个期均有特殊表现。
治疗以消除诱因、减少肠内毒素生成、吸收、促进有毒物质代谢、对症治疗为主。
诊断依据包括:(1)严重脑病、广泛门体侧支循环;(2)肝昏迷诱因;(3)精神错乱、昏睡、昏迷;(4)明显的肝功损坏,血氨升高,此外扑击样震颤,典型的脑电图改变(节律减慢)有重要参考价值。
治疗措施包括:(1)消除诱因;(2)减少肠内毒物生成,吸收;(3)促进有毒物质代谢与清除;(4)对症治疗。
10.原发性肝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中晚期主要表现为肝区疼痛、肝脏进行性肿大、质硬、表面有结节或巨块、全身消耗症状、晚期可出现黄疸肝内血行转移早,多数转移至肺、肾上腺、骨、脑等部位引起相应症状。
甲胎蛋白、癌胚抗原对诊断有价值。
手术治疗仅限于早期肝癌效好,肝癌对放疗和化疗效果均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