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现状最近几年“主攻工业、决战园区”的实践,上饶工业园区实现了总量扩张、实力增强、进位赶超,产业集群发展已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截至2010年底,全市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开发面积63.5平方公里。
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36亿元,同比增长47%;实现税金63.5亿元,同比增长58.7%。
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园区达到4个,其中上饶经济技术开发区达到284亿元、广丰工业园区达到226亿元,横峰和玉山工业园区分别达到135亿元和101亿元。
上饶各工业园区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上饶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初步形成了以“两光一机电”为主的三大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格局。
2011年1月初以凤凰光学为龙头的光学产业基地、以晶科能源为龙头的光伏产业基地已经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其中凤凰光学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20.4亿元。
由于凤凰光学的技术辐射,直接带动了为其配套的20多家企业的技术升级,也间接带动了周边近200家光学行业企业的技术进步,以上企业共承担了多项国家、省、市级项目,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
光学产业技术完备,产业配套完整,产业链完善。
晶科能源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1.8亿元,新投130亿元扩建3000兆瓦光伏一体化项目已开工建设,计划利用四年时间形成500亿元以上的产能规模,将带动延伸“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应用产品”的产业链,。
上饶客车谋求高端化、特色化发展,传统客车产值翻了两番,并成功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新能源汽车生产项目。
广丰工业园区以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立足于传统五大支柱产业,精心打造和培育壮大“黑滑石、新能源、再生资源循环经济”三大百亿产业,精心打造湖丰壶峤、收费站、博山和霞峰四个项目区,其中2010年以黑滑石为主导的非金属材料企业22家,投产企业15家,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亿元,上交税金3亿元,安排就业8000余人。
玉山工业园区形成岩瑞建材区——金山核心区——城西工业区“一线三点”的工业走廊。
岩瑞新型建材基地集聚了大批水泥生产企业。
金山核心区块的有色金属产业成长明显。
城西工业基地加快建设步伐,投资20亿元的江西昂大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年产1000万只汽车轮毂项目落地建设。
以玉山天长集团“年产一亿套轴承建设项目”为龙头,开辟轴承产业小区,科学规划面积为1000亩的轴承工业区块,打造全国轴承生产基地。
铅山工业园区投资过亿元的铜加工企业有6家,分别是:屹立铜业(二期)、鑫瑞金属、鑫汇铜业、金瑞铜业、金汇铜业、华立金属制品,有色金属产业链条初步形成。
投资过亿元的医药化工企业有7家,分别是:金帆达药业、东沿药业、新绿化工、蓝宝化工、晶莹饰品、天易电路板、嘉州电子,医药化工产业链条也初步形成。
横峰工业园区目前有色金属企业有34家,形成了“粗铜——阳极铜——电解铜——铜材产品”的产业链,产值占园区总产值的90% ,已成为园区的核心主导产业。
2010年有色金属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28.3亿元,占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达95.3%;上交税收6亿元,占园区比重的96.9%,占园区经济绝对主导地位。
2010年有色金属龙头企业和丰铜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0.7亿元,占园区比重30.2%;上缴税收2.5亿元,占园区比重40%。
弋阳工业园区已基本形成了以有色金属加工、新型建材、机械汽配、纺织服装、食品医药等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
其中有色金属加工、新型建材两大支柱产业占园区经济总量的70%。
余干工业园区建设近期以医药、电力、建材、机械、食品、纺织、服装开发为重点,远期以电子信息、生物、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为重点,以电力资源为特色的综合性现代化工业园区。
至2010年投产企业42家,其中新型建材企业11家,占整个园区投产企业的26%。
主营业务收入78.4亿元,其中新型建材产业28.5亿元,占整个园区的36%。
鄱阳工业园区逐步形成以凯迪绿色能源科技、鑫顺新能源科技、佳辉光电科技的绿色新能源产业,以太粮米业、鄱阳湖牧业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产业,以丰华纺织、东雄服装、江西金苑服饰、裕泰鞋业为代表纺织服装制鞋产业;以世华实业、东方豹紧固件、联合标准件为代表的五金机械电子产业等四大特色产业集群。
近年来,该县通过以商招商、产业招商、亲情招商共引进光伏产业项目6个,正在洽谈配套企业有多家,现已初步形成了从硅棒的拉制到硅片切片、电池的生产,再到太阳能应用等一系列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万年工业园区一园四区(丰收、石镇、城东、梓埠产业区),已初步形成了以昌硕户外休闲用品、大地走红为主角领军户外休闲用品产业,以莹光化工、华邦药业为主角领军精细化工产业,以博盈能源科技、佳维诚电子、索普信实业为主角领军光伏电子产业,以皇阳贡米、云河实业为主角领军食品加工产业的发展态势,形成了集群共生的规模效应。
目前园区聚集有索普信、大嘉能源科技、通瑾实业、正发电器、路通光电、云龙电源、海能电源、弘宇太阳能热水器、东士达电子等以节能灯为主导的光伏电子企业25家,其中已投产企业16家。
2010年园区以节能灯为主导的光伏电子产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2亿元,上交税收5200万元,安排就业2400人,分别占园区比重为17%、15%、14.8%。
婺源工业园区主要围绕机械电子、光伏材料、绿色食品三大产业重点招商,已初步形成了以洁华环保、863项目洲际公司电子芯片为主角领军机械电子产业,以中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为主角领军光伏材料产业,以聚芳永茶业、新大泽螺旋藻为主角领军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态势。
德兴大茅山经济开发区一园六区(银鹿工业小区、虎头岭工业小区、九都工业小区、花桥综合产业区、泗洲工业小区、香屯工业小区)。
基本形成有色金属采选冶、食品和食品添加剂、机械制造、生物医药、化工建材、竹木加工六大产业体系。
当前,上饶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产业层次不高。
园区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较小,开发的新产品中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不多。
以铜材加工为例:横峰、铅山、弋阳、德兴以及近邻的贵溪、鹰潭园区都把铜材加工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
工业园区这种产业同构现象带来的是产业布局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难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从原料和市场两个方面限制了园区的进一步做大做强。
二是集聚功能不强。
行业分布不合理,产业链条不长。
大部分企业间缺乏配套协作关系,缺乏分工合作,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园区资源的优化整合,以至于有些园区目前难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经济结构不优。
上饶园区建立之初,仅仅是作为一个工业经济增长点而存在,在园区内发展第三产业、房地产、饮食业、服务业等都不为决策者所重视。
单一的工业经济结构,使园区无法逃离成为经济孤岛的命运。
这种发展模式的结果是,园区成了一个大厂房,教育、医疗、文化以及各种要素市场发展成了短腿,反过来严重制约了工业化进程与和谐园区的建设。
实践证明,没有城市作为腹地的工业园区终归是缺乏活力,其吸纳力、聚集力则大打折扣。
四是破解难题不力。
当前上饶各园区发展面临三大难题:用地难、用工难、融资难。
在用地问题上,受国家土地新政的影响,这两年各县市区年用地指标远远不能满足园区快速发展的需要。
由于用地指标不足,导致了客商等地入园的现象,甚至出现了大批意向签约的入园项目流产。
在用工问题上,当前我国的劳动力“结构性短缺”时代已经提前到来,即使是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也都出现严重的“招工难”问题。
再加上上饶各园区企业用工条件高、工资待遇低、就业环境差以及社保没跟上,导致上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流向发达地区。
在融资问题上,园区大多数企业由于资产少、没有足够的抵押、贷款手续复杂、贷款额度较小,提高了银行的经营成本和风险,因此很难得到银行的信贷支持。
再加上目前银行采取企业贷款授权、授信制度等经营方式以及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银行不愿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二、对策建议1、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及其配套政策。
二是成立由市领导任组长、各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推进产业集群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对产业集群建设的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和督查考核。
三是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的要求,研究制订对产业集群服务的扶持政策。
支持企业培训、物流、金融、人才、科技信息、技术推广、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建设。
四是加大行业协会建设支持力度,鼓励引进外来中介组织,促进市场竞争,降低企业商务成本。
2、科学合理规划。
规划实际上就是在宏观层面上把握园区的未来发展方向,合理配置区内各种资源。
发展园区经济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高起点规划,以规划引导产业的发展。
特别注意:要合理布局和科学选择主导产业,防止出现盲目建设和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使园区主导产业错位发展;必须选择具有足够产业扩散和带动效应的主导产业,使园区具有足够的产业拓展空间;要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地方城镇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使园区不致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飞地”;要加大各园区之间的互补性,使园区之间在合作中良性发展,在互补中共建双赢;要有远见卓识,从地理空间、产业前景、技术创新等各方面有利于园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突出产业招商。
依托上饶“浙商(省外)最佳投资城市投资成功奖”、“国家中西部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中国粤商最佳投资城市”等“金字招牌”,围绕打造“410产业工程”,着力引进对主导产业有显著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
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和考核办法,制定中介机构和社会招商奖励政策。
加大招商引资的考核力度。
4、健全产业体系。
加大对产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努力使它们成为行业中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建立健全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
对新建区域的产业布局,要坚持以分工协作,本地结网形成产业集群来安排项目,对新进区的企业,明确以产业集群为导向,对工业园区已有的产业发展要重视相关产业的网络体系的建立,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
并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注重招商的同时要注重对在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的引进;针对现在工业园区内产业链短、配套弱的现状,以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为龙头,通过产业分解或鼓励其母体公司内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分离出来自办公司,从而衍生出一批具有紧密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
大力发展诸如现代物流、信息咨询、法律财会、金融保险、文化旅游等高智能型第三产业。
此外,全面提升面向园区生活的商贸服务业和公用事业。
按照优化城区功能的要求合理布局商业网点,引导发展业态多样、诚信便民的零售和餐饮业,加强公交、供排水、供电供气、住房、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科技和体育等社会公用事业的建设,建设方便、快捷、优质人性化的园区生活服务圈。
5、加强产业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