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铭记校史-东北大学

铭记校史-东北大学

东大印象之铭记校史
风雨载途(1931-1949)
(1)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一夜之 间占领沈阳,城陷未几,日本南满公学学堂堂长 来校,伪致慰问,劝照常上课,称经费由日本供 给。全校师生悲愤已极,严词拒绝,被迫走上流 亡之路,成为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大师生先到北 平、后迁开封、西安,南下三台,一路求学,一 路斗争。 (2)1931年9月26日东北大学大部分师生迁往 北平,教授们组织“教授代表会”,推动学校复 校事宜,学生也成立了“东大临时学生会”,协 助教授们工作。10月18日,学校借北平南兵马司 旧税务监督公署为校舍,勉强复课。因条件所限, 部分系科停办,同时添加边疆政治系、家政系 等实用学科。
1946年东大师生从三台陆续返回沈阳,1947年2 月在北陵原校址开学。1948年6月,国民党在东北战 场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命令东北大学再迁北平。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随着新中国的成立, 东北大学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6)1945年8月14日,东大师生与全国人民一道迎 来了抗战胜利的曙光。在这场战争中,有60位东大 人奋勇向前,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被授予烈士称号。 当胜利来临,人们百感交集,陆侃如教授欣然提笔 撰写对联:
万里流亡,尝胆卧薪,缅怀黑水白山,此时真个还乡去; 八年抗战,收京降敌,珍重禹时舜壤,来日无忘守土难。
1932年,为了粉碎日本帝国主义霸占我国东北合法化的 阴谋,艰难办学的张学良校长出资8000现洋资助我校学生刘 长春参加第十届奥运会。1932年7月30日,刘长春手执中国 国旗阔步走在奥运会开幕式上,这是中国首次派运动员参加 奥运会。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旨在侵吞我国华北的一系列 事件,而南京国民党政府却一再退让,并准备于12月9日成 立“冀察政务委员会” 。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北平市学生救国联合会组织发动了“一二.九”学生抗日爱国 运动,在其他学校师生受军警围困,未能及时到达的情况下, 东大师生冲破手持大刀的军警包围,孤军出动,从崇元观到 西四北大街,再到东郊民巷,他们冒着严寒,一直坚持到夜 晚,成为斗争中的主力和先锋。
1937年1月,南京国民党政府委臧启芳为代校长,根据 国民党政府南迁东北大学的指令,在开封河南大学内设 东北大学办事处,东北大学迁到开封。同年5月,东北 大学改为国立,臧启芳来西安接收西安分校,6月,开 封学生迁来西安,集中办学。1938年春,日军轰炸西安, 东大不得不再度迁校,由陕川,暂借四川三台县旧试 院和草堂寺及县属联立高中之一部分为校舍,工学院迁 出,重点建设文、理、法、商学科。 (5)1940年,著名学者金毓黻先生到东大筹备“东北史 地经济研究室”,尽管经费困难,物资缺乏,但在先生 的苦心安排下,极短的时间内研究所便初具规模。一批 研究生追随先生不仅钻研历史,亦关注现实,成果颇丰。 1942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令:改东北史地经济研究室 为文科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给予硕士学位。东大的研究 生教育,由此发端。
东北大学体育专修科音乐教师阎绍璩也亲身经历了这次 斗争。1936年,阎绍璩以著名诗人光未然的诗作《五月的鲜 花》为词,谱曲一首,将他在“一二.九”运动中的真实感受, 化作悠远的旋律——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埋了志 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的抗争不 惜……这首从东大校园唱出的歌一问世,就在抗日民众中引起 强烈共鸣,并被迅速传唱,而这首歌也连同那次振奋人心的 爱国运动一起载入史册。歌词: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 鲜花掩遮盖着志士的鲜血。 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 他们正顽强地抗战不歇。 如今的东北已沦亡了四年, 我们天天在痛苦中熬煎。 矢掉自由更矢掉了饭碗, 屈辱地忍受那无情的皮鞭。 敌人的铁踢 已越过了长城, 中原大地依然歌舞升平。 ‘亲善睦邻’呵卑污的投降, 忘掉了国家更忘掉了我们。 再也忍不住这满腔的愤怒 我们期待着这一声怒吼 怒吼惊起这不幸的一群 被压迫者一起挥动拳头
(3)1936年初,张学良校长在西安西门外选定陕 西省立农林职业专科学校旧址为校舍。“一二九”运 动以后,华北局势危在旦夕,“华北之大,已放不下 一张平静的书桌。东大工学院及补习班率先迁往西 安,成立西安分校。正在西安任职的张学良将军, 为给东大创造适宜的发展环境,筹资15万元,修建 校舍。在修建大礼堂时,张将军有感于“九· 一八”后 国破校散的处境,在礼堂基石上题词:“沈阳设校, 经始维艰;至‘九一八’,懆遭摧残,流离燕市,转徙 长安,勖尔多士,复我河山!” (4)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 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西安事变以后,张学良 校长却从此失去自由,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幽禁生 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