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土地: 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2.土地资源: 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3.土地类型: 源于自然地理学,也称景观形态单元。

它是地表各组成要素(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以及人类活动作用结果)遵循地域分异规律,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具有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性的一系列空间单元。

4.土地资源类型: 根据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或功能的差异性而划分的。

它是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5.土地分级:是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6.土地分类: 在同一级土地中划分出不同的土地单位。

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将单个的土地单位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进行不同程度的抽象与归并。

7.土地利用现状:是人类长期利用、改造土地资源的结果,能比较全面地记录和反映土地利用的本质特征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差异,是划分土地利用类型的一项综合性指标。

8.土地评价:是指针对一定的利用目的,对土地的性状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的过程。

9.分等定级: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土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

10.土地资源核算:是指对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土地资源,在合理调查评估的基础上,从实物和价值两方面统计和核算,确定其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及其平衡状况与投入产出效益的行为。

11.土地价格:土地价格实质上并不是土地的购买价格,而是土地权利和预期收益的购买价格,即地租的资本化。

12.土地利用:是指人们以土地资源为对象,为一定利用目的而从事的土地经营或经济活动。

13.土地利用区划:是在充分了解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演变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土地的地域性差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土地利用的方向、结构及布局进行分区。

14.土地利用规划:是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协调分配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妥善安排各项建设工程用地而提出的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方案。

1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宏观土地利用规划,是各级政府按照行政辖区,从全局利益、长远利益出发,对城乡全部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在空间、时间上所作的统筹安排和统一规划。

16.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单项用地的利用规划,兼有微观与宏观规划的性质,主要是为解决某项用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具体问题而进行的规划,如菜地保护区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立地开发区规划等。

17.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是指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供养人口的数量。

18.土地资源功能冲突: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多种利益主体,当各利益相关者为满足其各种需求,通过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强度和数量、土地投入物品和劳动的种类和规模等进行调节,导致一些功能被压缩而另一些功能被充分挖掘,使得需求没能得到全面均衡的满足,严重时会对某些功能的持续发挥造成短期内无法恢复的伤害,这种状态被称之为“土地资源功能冲突”19.土地资源功能协调: 对土地资源功能的冲突进行统筹安排。

20.土地开发: 是人类通过一定的手段扩大对土地的有效利用范围,以提高土地利用深度并满足对土地不断增加的需求。

21.土地退化: 土地利用条件变坏,导致土地生产能力(或其他功能)的衰减,以致完全丧失。

22.土地整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土地退化现象的消除与预防。

23.土地整理:对土地利用状态的重新组织。

24.土地资源胁迫:自然界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对土地资源造成的压力。

25.土地资源安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土地资源对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稳定的供给状态和良好的保障能力。

二、简答题1.土地的属性土地属性: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和权籍属性。

2.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原则多样性原则:不同的地区具有各自独特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别;随时间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同一地区的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也会发生变化。

综合性原则:构成土地质量的土地性状有很多种,如气候、土壤、植被等等,而这些性状也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如气候又包括光照、气温、降水等;土壤又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土壤水分、土壤养分、碳酸钙含量等等。

同时,土地的不同性状或不同因素间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因此土地质量是一个多样因素影响的统一体。

因此,在分析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的要求时,一定要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综合、全面分析的方法。

系统分析原则:一个系统是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集合,具有一定的边界和结构,这就决定了系统的功能,即决定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土地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土地利用系统,包括两个要素;土地和土地利用,如图。

在土地评价时,应尽量地应用系统分析的原理,分析如何改善土地利用系统的结构,获得最理想的产出与投入之比。

相对性原则: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土地质量上存在很大差异。

为了不同评价地区的实际需要,往往在评价时将本地区内质量最好的土地定为一等地,最差的土地定为末等地,这样处理使不同地区的土地质量等级之间的差异不尽一致,同一等级的土地的实际质量也可能不一样,因此土地评价的结论是相对一定地区而言的。

可比性原则:土地评价的结果是所评价的地区土地质量好坏程度的反映,因此必须具有可比性。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或指标体系。

限制性原则:不同的土地用途在某种土地质量上的适宜程度不同,实质上就是土地用途的限制不同。

所谓限制性,是指土地质量不能满足土地用途要求的程度,如某种作物在某个生育期需要速效磷达到 30ppm,而实际土壤中l0ppm,那么由于速效磷含量太少吸收不到充足的磷(1)土地资源评价的一般方法:外业调查与内业分析相结合;主导因素与综合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2)土地资源评价的技术方法:定性;定量。

定性法:常常参照当地土地使用者的意见,结合评价者的专业能力和经验,确定各类土地的适宜性、等级高低和生产潜力。

定量法:运用各参评项目所提供的数量指标、与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地性状要求的比较,直观地反映土地利用选择的可能性,按照一定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获得评价单元数量化等级数值,计算结果作为定级的依据。

①数值法:相加法: P=A+B+C,相乘法: P=A×B×C,更复杂方法: P=A B×C×D其中,P表示参数值,或指数, A、B、C、D土地的某些特性如:土层厚度(不同的分数)②数理统计模型: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回归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3.土地资源类型的种类及其划分依据划分依据:除了考虑土地的各种自然属性外,更强调根据土地的经济社会属性,集中体现在其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上的综合差异性分类。

4.简述土地资源的特性(1)经济特性。

①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指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地质等要素对植物产量影响后得到的土地生产潜力。

②土地经济生产潜力:在自然潜力的基础上,由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

影响因素:灌溉、排水、土壤改良、作物栽培技术、化肥、农药、有机肥等物质投入、作物品种改良及其优化组合;田间经营管理水平。

(2)社会特性。

土地的天然价值:土地资源本身所具有,未经人类劳动参与的价值。

土地附加人工价值:土地资源上附加的人工价值,即劳动价值。

土地的稀缺价值:物以稀为贵,越是稀缺的资源,其价值越高。

正是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与土地资源的天然价值和劳动价值相联系但相对独立的另一类价值。

(3)区位特性。

土地区位:陆地上某一地块的空间几何位置,及各种土地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组合效益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

即土地区位是自然要素区位、经济区位和交通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组合的具体表现。

土地自然区位:即土地的自然地理位置。

土地经济区位:指土地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所表现的人地关系和社会物化劳动投入。

土地交通区位:指区域土地或某地段与交通线路和设施的关系,具体由距离、耗时和费用三方面来反映。

①整体性:土地是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土地资源各组成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完整的资源生态系统。

人类不可能改变一种资源或资源生态系统中的某种成分,而同时能使周围的环境保持完全不变。

②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

土地生产力按其性质可分为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

前者是自然形成的,即土地资源本身的性质。

后者是施加人工影响而产生的,即人类生产的技术水平,主要表现为对土地限制因素的克服、改造能力和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

③面积的有限性:由于受地球表面陆地部分的空间限制,土地的面积(或称土地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因而,人们一方面要珍惜和合理每一寸土地,另一方面要采取切实措施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减小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④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分布在地球各个不同位置的土地,占有特定的地理空间。

这一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每一块土地的绝对位置(经纬度)的固定性,包括地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空间。

(2)各块土地之间的相对位置(距离)的固定性。

(3)每一块土地所处的环境及其物质构成,一般来讲,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基本上也是固定的。

⑤动态性:土地的时间变化又与空间位置紧密联系,因为处于不同空间位置的土地,它的能量与物质的变化状况是不相同的。

⑥土地资源的再生性:土地是一个生态系统,土地资源具有可更新性。

在合理利用条件下土地的生产力可以自我恢复,并不会因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即“治之得宜,地力常新”。

土地对于污染物也有一定的净化能力。

⑦多用途性:它既是农业生产资料,又是人类活动空间;既可作为农用,又可作为城建、交通、国防、旅游等非农业利用。

5.简述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①土地总量大,人均土地少②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多,平地少③土地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④土地生态环境脆弱⑤我国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按人口平均的相对数量少;⑥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⑦林地面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⑧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下:a、耕地质量下降;b、水土流失严重;c、土地沙漠化严重;⑨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6.土地类型分类的步骤和方法(1)确定分类的对象:确定以哪一级土地单位作为分类的对象,主要取决于研究任务和随后编制的土地类型图的比例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