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华北区域的空间界定与演变
区域史研究应该如何界定和规范华北
三 的空间范围, 是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山
川、河流等自然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客 观条件, 经济、社会、政治和生活等人文环境是其研 究的主要对象, 这是区域史研究首先要遵循的基本 准则。 同时, 还必须强调两个方面: 一是要发扬历史 研究之长, 注意同一个地理名词在不同历史时期所 涵盖的空间范围并不一致, 时而渐变时而突变的环 境演变, 造成不同时期区域空间范围的差异, 区域史
“华北”一词作为地理名词出现至今不
二 过百年, 政府和科学界对该词涵盖空间的
界定和表述, 使其成为区域专业词汇。 行政区划是国家根据行政管理的需要人为划定 的。“七七”事变后日本在北京拼凑了伪中华民国临 时政府, 南京伪民国政府成立后其原班人马组成了 华北政务委员会, 管辖区域为北京、天津、青岛三市, 河 北、山 东、山 西 三 省 以 及 河 南 北 部 的 1 市 39 个 县②, 这与日本对“北支那”的界定和日本兴亚院华 北联络部管辖范围一致, 也是第一个以华北命名的 有行政区划的机构。1948 年 5 月中国共产党将晋察 冀、晋冀鲁豫和山东渤海解放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 设中共中央华北局, 8 月通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成 立了华北人民政府, 其管辖范围包括当时的河北、山 西、察哈尔、绥远、平原、内蒙古省和京津两市。 新中 国成立伊始, 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省之上建立六大 行政区, 1952 年中央政府决定撤消大区一级地方政 权, 改设政务院派出机构—— 行政委员会。1954 年 6 月中央人民政府又决定撤消大区行政委员如 1958 年国家计划部门将全国划 分为七大经济协作区, 1960 年中共中央又恢复了华 北等六大局。目前, 国家一些主管部门还以六大区为 基础划分若干大区或片, 华北仍是大区之一。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行政管理等多方面的需要 以及“华北”一词的广泛使用, 自然地理等学科开始 从自身特点界定和表述华北的空间范围。 自然地理是根据地理特征的相对一致性划分区 域的。 1954 年中国科学院地理所撰写的《华北区自 然地理资料》, 首次从地貌、河流、气候、土壤和动植 物等方面表述了华北区的空间: 从地貌上包括黄土 高原、冀热山地、华北平原、辽河平原、山东和辽东丘 陵; 从河流上包括辽河、海河、黄河和淮河流域; 从行
经济地理学使用华北区域的频率最高。 经济学 强调根据经济状况划分经济区, 有的学者归结为区 域性、综合性、专业化、中心城市四条标准⑤。 20 世 纪 30 年代曲直生曾论及华北的空间范围,“华北、华 南这两个名词, 往往因人们所居住的地域而有不同 的观念。 即中国的地理学家, 对此亦无确切的规定。 本题目所指的华北……就省份讲包括河北、河南、山 西、山东、陕西、热河六省区, 及察哈尔、绥远、甘肃、 宁夏、青海的一部分”⑥。也有人认为,“这里所谓‘华 北’系指冀鲁晋绥察五省而言也, 就是现在暄腾华北 经济提携里的几省。 在我国, 本无所谓‘华北’、‘华 中’、‘华南’名词之分。但自九一八以后, 邻邦时文论 著对所谓‘华北’、‘华南’、‘华中’等名词, 特别予以 发挥”, 是别有用心⑦。 1957 年中国科学院中华地理 志 编写了《华北经济地理》, 华北区域划定为 北 纬 31°25′ ~ 42°40′, 东经 110°20′ ~ 122°41′, 从行政区划
中国的行政区划从秦汉的郡县, 元代
一 的行省路府州县, 到明清时期形成了以省
作为地方区域的概念; 另外, 政府、文人墨 客和普通民众也常用三吴、江南、江北、关中、(黄) 河 北、(黄) 河南、中原等词汇表述一定的空间地域。 晚 清以降, 沿海口岸被迫开埠通商, 清政府设置跨省的 南洋大臣和北洋大臣, 朝野内外开始引入具有海洋 理念的“南洋”和“北洋”, 却仍然未见用“华北”来表 述中国北方。
中国社会史研究 137
进入 20 世纪, 随着政局变化和经济发展, 经过 报刊的传播, 华北作为地域名词使用的频率增加, 有 以华北冠名的中外报刊和书籍, 有华北运动会、华北 救灾协会、华北棉业委员会、华北水利委员会等。 尤 其是“九一八”事变后, 华北问题引起朝野广泛关注, 许多著作和时论多以华北为题, 一时间成为爱国人 士呼吁抵御日本侵略的“流行语”。 这有助于民众对 “华北”一词地理位置的认同①。
① 参见拙作《“华北”考》,《史学月刊》2006 年第 4 期。 ② 《华北政务委员会法规汇编》上卷, 1941 年版, 第 1 页。 ③ 中华地理志编辑部编:《华北区自然地理资料》序言, 科学出版社
1957 年版, 第 1、35 页。 ④ 胡焕庸等:《中国人口地理》下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 年
① 孙敬之主编:《华北经济地理》, 科学出版社 1957 年版, 第 1 页。 ② 参见程潞主编《中国经济地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年
版, 第 222~ 224 页。 ③ 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年版,
应阐述其演变过程。 二是由于研究角度和研究对象 不同, 划分区域范围的理论和标准也不尽相同, 应允 许空间范围差异的存在, 而且恰恰可以通过这种差 异来探索空间演变的深层次原因, 凸现区域史的特 色。 当然, 这种区域空间的界定应是理性的, 如果不 加论证, 或从某个方面较随意地界定华北的范围, 既 有失偏颇, 也影响界定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这里笔者 仅从区域经济史的角度, 尝试性地界定华北区域的 空间范围, 并阐述其演化过程。
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中对华北区域多采用黄河 中下游, 或者黄淮海平原、华北平原等概念③。 有学 者认为, 北方黄河流域是历史上广义的中原, 泛指黄 河中下游的地区, 从自然地理区划来说相当于今天 的华北地区, 包括京津和陕晋鲁豫冀两市五省④。历 史学界的华北区域史研究, 一般借用地理学的区划。 美国学者施坚雅的区域划分理论最有代表性。 他以 河川、城市、市场为基础将晚清划定为九个大经济 区, 华北地区是以黄河下游、淮河、卫河流域, 以及跨 越华北平原诸多小河流组成; 从行政区划看, 包括河 北、山东两省, 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和江苏、安徽两省 的北部, 以及山西省东部和陕西省的一部分⑤。日本 学者斯波义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文—生态地域的 新说, 使区域划分更具有自然色彩⑥。中国学者李伯 重在肯定上述理论的同时, 强调经济区域“不仅由 于地理上的完整性与自然—生态条件的一致性, 而 且也由于长期历史发展所导致的该地区内部经济联 系的紧密与经济水平的接近, 使此地区被视为一个 与其毗邻地区有显著差异的特定地区”⑦。也有学者 认为, 近代华北区域系指黄河以北, 东北地区以南, 关中地区以东, 黄、渤海以西的区域, 差不多囊括了 冀豫鲁晋和内蒙古南部的一些地区, 其空间位置大 致相当于地理中的“华北大平原”⑧。 研究社会史的 专家强调, 地域内社会各种因素的整体性和共性联 系, 研究对象的相近性和历史传承性, 认为近代华北 区域大致包括现在京津和晋冀豫鲁两市四省, 以及 内蒙古、陕西部分相邻地区, 即黄河中下游地区⑨。
版, 第 2、3、6 页。 ⑤ 邹 逸鳞:《我国古代经济区的划分原则及其意义》,《历史研究》
2001 年第 4 期。 ⑥ 曲直生:《华北民众食料的一个初步研究》, 参谋本部国防设计委
员会 1934 年版, 第 1 页。 ⑦ 《经济开发中华北棉产的现况》,《商业月刊》第 16 卷第 12 期。
讲包括京津和冀鲁晋豫两市四省①。以后, 研究者将 全国划分为八个经济地理分区, 华北区位于黄河中 下游及海河流域, 包括京津和冀晋鲁两市三省, 及内 蒙中西部锡林郭勒、乌兰察布、伊克昭、巴彦淖尔、阿 拉善五盟和呼和浩特、包头两市②。
138 天津社会科学 2006 年第 5 期
政区划上包括京津和冀鲁晋两市三省, 辽蒙的大部 分, 苏皖豫陕甘的一部分。但该书序言认为,“自从划 分了自然区域之后, 原定按照自然区域先写各区分 论, 后写全国总论。编写了东北与华北两区资料而华 中区还未完稿时, 已发现原划区域又须修改”③。 这 说明当时的区划可能与政府设六大区有关。 在以后 自然地理的著作中, 一般多使用黄河中下游流域等 词汇。 人口地理根据人口状况的同一性和区际差异 性划分区域。1983 年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划分了八 个区, 其中黄河中下游区包括京津和冀鲁晋两市三 省, 以及豫陕苏皖的一部分。 大体上以长城为北界, 秦岭和淮河为南界, 陇山和子午岭为西界; 后来为了 更系统完整地论述各省市的人口地理, 将黄河中下 游区调整为京津和冀鲁晋豫陕两市五省④。
关 键 词 华北 空间范围 区域史 经济史
华北作为具有空间概念的名词出现在 19 世纪 末 20 世纪初, 以后迅速传播、广泛使用至今。但对华 北的空间范围, 政府行政管理有约定俗成的概念, 各 学科则根据研究对象来界定, 这既不利于区域史研 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也不适应当前发展区域经济 战略部署的需要。运用多学科理论方法, 综合多种因 素, 规范和界定华北区域的空间范围, 无疑具有重要 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已掌握的史料看, 1891 年由美国基督教公理 会北京分会创办的《华北月报》, 是最早在空间概念 的 意义上使用“华北”一词的, 它的出现与英 文 的 “N o r th C h ina”有关。最初来华洋人对中国的空间概 念并不清楚,“N o r th C h ina”使用范围宽泛, 并没有 固定的地理涵义。 1850 年英国人奚安门 (Shea rm an H en ry ) 在上海创办了英文周刊“N o r th C h ina H e r2 a ld ”, 当时即称《北华捷报》, 这是站在广东和福建 的角度, 将上海视为“N o r th C h ina”。 随着在华洋人 对中国地理的深入勘查, 19 世纪末南方和北方的空 间概念渐次形成, 这时的“N o r th C h ina”泛指中国北 部、北方诸省, 各国使馆、海关和传教士的报告, 外国 人的游记等都是这样表述的。《华北月报》的英文名 即为“NO R TH CH INA CHU RCH T IM ES”, 之所以 使用“华北”一词, 大概是因为创办者中文名称为华 北善会之故, 该月刊主要介绍北京、天津、直隶、山东 和辽宁等地的传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