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明扼要地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

简明扼要地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

简明扼要的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一、中国区域构造演化阶段太古代以来,中国大陆岩石圈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岛状古陆到大陆板块的发展过程。

根据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体制和不同时期东亚大陆岩石圈的板块构造格局,将我国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粗略地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表4.3):1. 古陆核形成演化阶段(Ar~Pt1)2. 元古大陆板块演化阶段(Pt2~Pt3)3. 古板块形成演化阶段(Z~T2)4. 活动大陆边缘与板内构造演化阶段(T3~Q)表4.3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阶段二、中国区域构造演化及其主要特点(一)区域地球动力学体制(系)的交替区域构造是在一定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系)作用下的产物。

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系)产生不同特征的区域构造,因而区域构造的演化反映地球动力学体制(系)的交替。

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在太古代至早元古代,地球动力学体制可能与板块构造体制有本质的区别。

但这一阶段中究竟属于一种什么样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早元古代后,即距今1600Ma以来,板块构造体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在这种地球动力学体制中,大陆岩石圈的构造发展主要受控于与其相邻的大洋盆地的构造演化。

因此,我国大地构造学家常以在区域构造演化中起主导作用的大洋盆地来命名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系。

从我国区域构造演化来看,自中元古代至今曾出现过以下几个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系;1. 古蒙古洋地球动力学体系前中生代,我国北方大陆(即塔里木和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曾被古蒙古洋占据。

随着古蒙古洋的扩张、消减闭合,塔里木一华北板块出现裂陷、褶断,大陆地壳向北增生、扩大,并最终于古生代末与向南扩大的西伯利亚板块碰撞对接。

因此在前中生代,我国区域构造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古蒙古洋地球动力学体系的控制。

2. 古太平洋地球动力学体系自二叠纪至早白垩世,我国东部处于古太平洋西岸,古太平洋的扩张、消减、关闭,直接控制着中国东部区域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的构造演化。

3. 特提斯-喜马拉雅地球动力学体系二叠纪至新生代,我国西南部先后有古特提斯洋(二叠纪~三叠纪)、中特提斯洋(晚三叠世~侏罗纪)、新特提斯洋(侏罗纪~白垩纪)发育,始新世时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

所以我国西部二叠纪以来的构造发展,主要受特提斯-喜马拉雅地球动力学体系的控制。

4. (今)太平洋地球动力学体系白垩纪中晚期以来,现在的太平洋逐渐形成,我国东部成为(今)太平洋西岸活动大陆边缘,置于(今)太平洋地球动力学体系作用之下。

由于地球动力学体系的作用过程从大洋扩张开始,一直持续到大洋闭合以后,所以每个地球动力学体系都会经历由裂陷-扩张到挤压-会聚的转变。

上述四个地球动力学体系中,前三个已经完成了从扩张到挤压的转变,特别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挤压-会聚作用正在活跃进行之中。

而(今)太平洋体系仍处于其发展早期的裂陷-扩张阶段,从日本海一南海的边缘海带及北起松辽盆地,向南经下辽河、华北、苏北-南黄海、江汉、衡阳等盆地达北部湾的我国东部陆内裂陷盆地带就是该体系中的产物。

综上所述,我国区域构造演化在不同阶段、不同地区分属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系,即:古生代至中生代初,我国北部属古蒙古洋体系;二叠纪至白垩纪早期,我国东部属古太平洋体系;我国西部属特提斯体系;白垩纪晚期以来,我国东部属(今)太平洋体系,中国西部则主要受到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会聚运动所产生的强大挤压力(可认为是特提斯-喜马拉雅地球动力学体系的延续)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是东、西两种地球动力学体系同时衰减、消失的过渡地带。

(二)区域构造格局的演变大陆岩石圈古板块的划分是以古缝合线为边界的。

由于洋壳早已消减,目前还没有足够多的古地磁数据以恢复古大洋盆地,所以古板块中只有大陆板块没有大洋板块。

一般来说,大陆板块内部在构造演化过程中相对板块边缘要稳定一些,因此从古板块构造图中可以大致了解不同区域在地史时期的构造性质。

表4.5 中国各聚煤区古板块构造演化简表值得注意,一定区域的大地构造格局和性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在研究和论述大陆岩石圈的区域构造及其演化时,不宜使用一个固定的名称。

例如,华北板块是寒武纪早期古中国板块裂解后出现的一个大陆古板块,当印支期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焊合成为一个整体后,“华北板块”已不复存在;侏罗纪以来,原来的华北板块属于欧亚板块的一部分,其东部地区成为亚洲东部活动大陆边缘的一部分。

又如,“扬子板块”只宜称呼前寒武纪大体沿现在长江流域展布的古陆壳区,晋宁运动后其陆壳已扩大到整个华南地区,故应称为华南板块。

同样,“华南板块”也只能是对古中国板块解体后到华南、华北大陆焊合以前,也即古生代至中生代初,华南陆壳区的一种称谓,侏罗纪以后“华南板块”也不再存在。

本书对我国不同区域在不同时期存在的大陆地壳块体的命名见表4.5。

(三)中国区域构造的主要特点1. 中国陆壳的开、合交替及螺旋式发展目前我国区域构造绝大多数虽是板块聚合、挤压构造机制的产物,但在大陆地壳演化史上,陆壳的开裂作用也是广泛的存在。

开与合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替发展,是我国大地构造演化的基本特点。

1) 开、合作用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开(伸展、裂陷、陆壳开裂)是同一板块不同部分之间或相邻板块之间背离运动的表现,一般发生在板块的离散型边界、被动大陆边缘及日本海型大陆边缘的弧后扩张地带;合(俯冲、碰撞、褶皱、推覆)是同一板块不同区域或相邻板块相向会聚、压缩的表现,多出现在板块的汇聚型边界附近。

2) 开、合运动的构造特点陆壳的伸展、开裂是长期的渐变过程,在陆壳裂陷、接受沉积的过程中,有时伴随有基性火山岩喷发;陆壳的聚合则表现为短促的突变形式,地层强烈褶皱、隆起、逆冲推覆或A式俯冲,并伴有中酸性火山喷发及花岗岩侵入。

3) 开、合运动在时间上的交替特点“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对我国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古生代以来我国区域构造的演化同样具有这个特点。

震旦纪时,原曾分离的元古大陆板块聚合成为一个统一的古大陆地壳区——古中国板块;寒武纪,古中国板块解体;古生代末至中生代初,各板块又重新聚合成为一个更大的统一陆壳区——欧亚板块的一部分;第三纪以来,欧亚板块东南缘又出现新的开裂作用。

4) 开、合作用在空间上的交替特点“手风琴式运动”是黄汲清对我国区域开合运动特点的形象概括。

这一特点在西北、西南两个聚煤区尤为典型。

西北聚煤区古生代板块构造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此开彼合、开合交替(详见第五章)。

西南聚煤区中、新生代特提斯洋的演化也是如此:古特提斯洋的闭合伴随中特提斯洋的开裂,中特提斯洋的闭合又伴随着雅鲁藏布江次洋盆的形成。

此外,沿现代西太平洋Beniof带呈现明显的挤压状态,而在其西侧的边缘海带和陆缘内侧的裂陷盆地带,则以拉张—裂陷作用为主。

开与合的交替并非简单的循环往复。

每经过一次开裂运动或聚合运动,大陆地壳都会受到深刻改造,使区域构造在开合交替中呈现一种螺旋式发展的轨迹。

2. 中国大陆岩石圈构造的复杂性我国大陆岩石圈不是围绕单个古陆核增生扩大的结果,而是由来自不同地区、具有不同演化历史的若干个古陆核增生扩大、逐步就位、彼此拼合、镶嵌而成的一个复式大陆,因此我国大陆内部存在许多不同类型、形成于不同阶段的古大陆边缘褶皱带及古板块缝合带。

另一方面,我国大陆内部的褶皱造山带也并非完全都经历了大陆开裂一洋壳形成一被动陆缘一活动陆缘一弧—陆或陆—陆碰撞一板内变形这样一个全过程。

如龙门山、雪峰山等实际是印支期一燕山期陆内俯冲或逆冲推覆的结果,华南古板块东部湘桂褶皱带和赣粤褶皱带虽然发生过裂陷作用,但并未达到使陆壳完全破裂以至形成真正洋壳的程度,因而属于陆内裂陷槽,在其所处地球动力学体系由拉张转化为挤压后,裂陷槽闭合,形成陆内褶皱带。

此外,自显生宙以来,我国先后出现四种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系,尽管不同体系有其主要作用的区域和时代,但不问体系之间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有相互叠加或复合现象存在。

由于上述原因,我国及其邻区是全球大陆岩石圈构造最复杂的区域,非一种简单模式所能完全概括,同时还有许多重大地质问题未能最终解决,有待今后不断认识与总结。

3. 构造运动的差异性构造运动是板块运动的体现,显生宙以来的几乎每一场剧烈的褶皱或造山运动都可追溯到板块的会聚运动。

尽管在地史学中用同一个名称表述时代大体相当的构造运动,但不同区域的同时代构造运动不一定起源于同一个板块会聚边界,因而在不同区域构造运动的特点可以有相当大的差异。

例如,在我国东部的印支运动是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活动在我国东部大陆岩石圈中产生的构造效应,构造线方向为北东至北北东向,其构造变形强度由东向西逐步减弱;在华南西部,印支运动发源于沿哀牢山带的弧—陆碰撞,构造线方向为北西至北北西向,其构造变形强度由西向东逐步减弱。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特别是在地质历史时期不同区域可能有不同的大地构造位置和边界条件,因此在分析一个具体区域的某一场构造运动特点时,一定要结合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切不可照搬邻区的模式。

4. 区域构造的方向性古蒙古洋地球动力学体系作用阶段(前中生代),我国陆、洋配置的总格局呈近东西向,主压应力方向一般呈近南北方向,形成近东西走向的构造系统。

中、新生代,我国东部先后属于古太平洋和(今)太平洋地球动力学体系,主压应力(古太平洋体系)和主张应力(今)太平洋体系方向大体为北西一南东向,所以陆内褶皱隆起带、逆冲推覆构造带、裂陷盆地带大多呈北北东一北东向展布。

我国西部中、新生代属特提斯一喜马拉雅地球动力学体系,主压应力方向为北北东一北东,构造线方向以北西一北北西向为主。

5. 水平位移与旋转根据近10余年来我国古地磁和古生物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及国外的全球性古地理图,中国大陆以及构成中国复式大陆的各个陆块在地质历史时期都曾发生过长距离的水平位移和一定角度的旋转。

但截止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资料还比较欠缺,不够系统,有些古地磁资料与地质等方面的研究结论还有矛盾之处。

在本书撰写之时尚难系统恢复各个区域在不同演化阶段的古地理位置。

由于上述原因,本书在论述各个地史时期的古构造演化时,关于板块运动方向和构造线方向等均以目前位置为参照,可能与地史时期,特别是中生代以前的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

例如,根据程国良等(1988)对华北古板块晚二叠世一早三叠世的古地磁研究结果,在古生代末一中生代初华北古板块处于北半球低纬度区,其长轴方向为北西向,在晚二叠世以后不断向北运移的过程中,伴随逆时针方向旋转,侏罗纪以后其长轴才转为东西方向。

按现在方位,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缝合带是沿近东西向展布,但实际碰撞可能是沿北西方向发生的。

关于这个问题,目前所见文献的处理方法基本与本书相同。

读者在阅读本书和其它文献时应当注意到,我国不同区域的古地理位置与目前位置是有差异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