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发病规律
潜叶蛾与病害流行关系
1994年前, 主要局限于东南亚,1990s 中期, 扩展至世界主要柑橘产区,1993 年达到佛罗里达 , 1996 在巴西报道。
1996引入巴西后,由于增加了病原细 菌的传播,使溃疡病变得更加难以控制
在柑橘幼嫩叶片、枝干、果实取食。 取食活动促进溃疡病菌的侵染:
造成伤口; 传播病菌
防治措施
加强检疫 禁止从病区引进苗木、接穗、 种子等繁殖材料;
已发病区 综合措施根除或减轻危害。
销毁 苗木消毒 果园喷药 抗病品种 使用防护林
综合治理措施
重要特点是改种植感病品种为田间抗病品种; 行政措施不仅要求种植抗病品种,同时要求种苗不带
菌及根除病害;
修剪:在干燥的季节进行, 减少病菌的传播
发病的夏、秋梢脱叶处理
综合治理措施
化学防治
世界许多国家采用 铜制剂类进行预防性喷雾, 这类杀 细菌制剂主要是降低新叶上病菌接种体数量,保护增大 期果实避免侵染
铜制剂使用时间和次数不仅取决于品种的感病性,还与 树龄、环境条件和所采取的其它措施有关。一般在中等 抗性的品种上需喷雾处理3-5次,而在气候条件有利于 病害流行时,需喷施6次 。
常见柑 其它
疮痂病
衰退病
炭疽病
裂皮病
脚腐病
碎叶病
柑橘脂点黄斑病 温州蜜柑萎缩病
青霉病
绿霉病
黑腐病
干腐病
酸腐病
膏药病
黄龙病 溃疡病
油斑病 裂果病 果实日灼病 缺素症 药害
柑橘溃疡病
➢ 亚洲的阿富汗、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 亚、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缅甸、尼泊尔、老挝、柬埔寨、 泰国、日本、韩国、朝鲜、马尔代夫、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门; 美洲的阿根廷、巴西、巴拉圭、乌拉圭、美国、墨西哥、伯利兹、 多米尼加、海地、马提尼克、瓜德罗普;非洲的加蓬、马达加斯 加、科摩罗、科特迪瓦、毛里求斯、莫桑比克、留尼汪;大洋洲 的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关岛、马里亚纳群岛、密克罗尼西亚 群岛等国家均有分布。尤以亚洲国家发病最为普遍。
柑桔溃疡病
枝梢症状
夏秋梢受害严重,春梢受害较轻。病斑木栓化、隆起及中部开 裂或下陷程度比叶片更明显。病斑周围无黄色晕环。幼苗及嫩梢被 害后,导致叶片脱落,严重时甚至枯死。
柑桔溃疡病
➢ 果实症状 与叶片上相似,病斑通常较叶上的大,一般直径为 4~5mm,最大的可达 12mm。病斑木栓化程度及病斑后期中 部开裂或下陷状况都比叶片显著。病斑仅侵害果皮,很少深入 到果肉部分。发生严重时常引起早期落果。
最有效的氯氧化铜、硫酸铜、氧化铜和碳酸氨铜
综合治理措施
种子和接穗的消毒处理
种子
先在50-52℃热水中预热5min,然后转入55-56℃恒温热 水中浸50min,立即转入冷水中冷却。
也可用1%福尔马林液浸l0min,再用清水洗净后,晾干 播种。
未抽芽的苗木或接穗消处理毒
可用49℃湿热空气处理50min后,立即用冷水降温; 已嫁接的苗木,可用1000-200()单位/ml链霉素+1%酒精
七、发病规律
柑桔溃疡病菌(拉丁名: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itri)为 假单胞菌目、黄单胞菌科、黄单胞杆 菌属。革兰氏阴性菌,好气性,短杆 菌。
侵入途径:病原从气孔口及各种因子 (生物和非生物)造成的伤口侵入。 从气孔侵入后叶斑的扩展速度是 1mm/月, 而通过机械伤口侵入能在 30天内快速形成病斑。 气孔分布稀疏的较抗病
的混合液,浸苗1-3h(小时)
柑橘疮痂病
症状特点
主要为害嫩叶、幼果和新梢等幼嫩器官。 叶片受害,初期产生油渍状黄褐色圆形小斑点,逐渐扩
大,颜色变为蜡黄色。 后期病斑木栓化并隆起,多向叶背凸出,叶面凹陷,成
圆锥形的灰褐色疮痂斑。病斑直径为0.3~2mm。 早期受害严重的新梢的叶片,常枯焦脱落。天气潮湿时,
病斑表面长出灰褐色粉状物(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及分 生孢子)。 有时很多病斑集合在一起,使叶片扭曲畸形。
柑橘疮痂病
柑橘疮痂病
柑橘疮痂病
柑橘疮痂病
症状特点
果实
• 花落后即可发病,初
为褐色小斑,后扩大 为黄褐色、木栓化的 突起,引起早期落果;
• 幼果受害,表面粗糙、
➢ 严重影响对外贸易与交流
三、症状特点
➢ 叶片 背面产生圆形、针头大小微突起的油浸状半透明斑 点,通常为深绿色,病斑周围组织褪色呈现黄色晕环。后 斑点逐渐隆起,病部表面出现开裂,呈海绵状,并开始木 栓化,形成表面粗糙、灰白色或灰褐色、中心凹陷的病斑。 后期病斑似“火山口”状开裂。病斑大小依品种而异,一 般直径在3~4mm,有时几个病斑连合,形成不规则的大 病斑,严重时引起叶片早期脱落。
➢ 中国 广东、广西、福建、贵州、海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 四川、云南、浙江等柑橘产地。
危害特点
➢ 是柑橘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可为害叶片、枝梢和 果实。苗圃发病,苗木生长不良,出圃延迟;
➢ 成年结果树发病,常引起大量落叶、落果,甚至 枯梢,降低树势;
➢ 未脱落的轻病果形成木栓化开裂的病斑,严重影 响果品的外观和品质,降低了商品价值。
传播途径
➢ 远距离传播 人为的引种,商品的流通。 带病种子、苗木、繁殖材料和果实是该病 传播的载体。
➢ 田间传播 通过风雨、昆虫和农事操作等。
发病规律
高温、多雨有利发病; 柑橘种类和品种抗病性有差异
甜橙高度感病;酸橙、柚、枳等次之;椪柑、温州蜜橘、 金柑等较抗病
寄主生长发育时期
叶片仅在快速生长的较短时期(龄期为2-3周)感病 各品种果实在幼龄时感病,随龄期增加而变得抗病
制订有关溃疡病防治、鲜果和繁殖材料销售指南。要求苗圃 的建立必需在无溃疡病区。
在确认为溃疡病的非疫区的柑橘产地,要求通过设立防风林 或篱笆限制病菌传入及使用铜制剂喷雾等措施,阻止或降低 溃疡病流行风险;
鲜果的销售采取监管措施:在果园无溃疡病症状;包装前的 无菌处理 。
综合治理措施
栽培措施
设防风林:是控制感病品种 溃疡病发生的最有效措施, 也可与喷施铜试剂相结合减 少病害对叶片和果实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