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舞蹈教学

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舞蹈教学

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舞蹈教学摘要:新一轮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已经开始,从新认识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舞蹈教学的意义,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真正“舞蹈”起来,是我们每个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求新求学求知求异求美新一轮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已经开始,建立“以人为本的音乐发展观”的音乐教育科研已在全国正式启舞蹈。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舞蹈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的综合;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等新的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向我们每个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今天,我们重新认识舞蹈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意义,让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真正“舞蹈”起来,是我们每个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树立全新的音乐教学观念,让学生“舞蹈”中求新中小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音乐、享受音乐的能力,培养具有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公民。

把“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于音乐独特的魅力,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质,加强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体验快乐,享受美好,真正的让学生全方位“动”起来。

具体内容和方法:1、舞蹈演唱:演唱歌曲、视唱曲谱、声态模拟等;2、舞蹈音乐:聆听音乐作品、辨别音高、音色、旋律、节奏、调式、力度、速度、以及情绪等;3、舞蹈观看:视唱曲谱、观看挂图等;4、舞蹈乐器:进行器乐演奏、节奏训练、手势练习、音乐游戏、律动、舞蹈、表演等;5、舞蹈思考:对音乐舞蹈进行理解、想象、记忆、创造、再现等。

除此之外,教师应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上。

营造创新的氛围、轻松的教学环境,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各种手段、途径,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创造美。

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积极舞蹈肢体,激励其创新精神的勇气和能力。

二、探索全新的音乐教学模式,让学生“舞蹈”中求学新的课程标准展示了一种新的教学思路,他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彻底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积极探索适应新课程教学。

1、创设“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激励学习主体的自觉意识,加强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乐学”。

2、创设“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建构师生合作教学、师生合作学习的集体性教学模式,充分开发课堂集体的交往、信息网络、群体心理气氛等社会心理因素的教学潜能,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活舞蹈中,学会交际、学会参与、学会配合、学会关心、学会竞争。

3、留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

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多做;开发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形成创造性个性品质。

在教学中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培养创造性操作能力,使学生通过听觉、视觉及想象、联想,对音乐作品(歌曲、乐曲)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后,并在舞蹈的亲身体验过程中,真正感受到音乐美,从而激起他们追求和创造美的欲望。

三、尝试全新的音乐教学方法,让学生“舞蹈”中求知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教师最怕的是教室不安静,课堂气氛讲究一个“静”字。

而新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创新”,课堂上教师更注重启发、培养学生大胆发问,敢于表现、敢于质疑,发展学生的个性。

因此,探索全新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1、情境诱导法:通过音乐语言、舞蹈语言、音响效果引导学生听、看、唱、主舞蹈进行舞蹈表演等。

2、合作学习法: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给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音乐学习环境和氛围,让学生自由组织各种舞蹈表演队、排演各种文艺节目、与老师共同探讨、共同解决在活动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问题,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信任。

3、范例法:通过教师范演、范奏,启发诱导学生欣赏评判、模仿学习、提出质疑、举一反三。

4、探究问题法: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知识的难点、重点、引导、启发学生用音乐语言或舞蹈语言,提出问题、假设判断、联系实际、推理验证。

5、辩论法:在教学中教师给出节奏改编、旋律创作、发声练习、歌曲处理、舞蹈、演奏等不同结论,让学生辩论——实践——再辩论——再实践,从而达到理解,掌握音乐表达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6、才能展示法:通过组织歌舞比赛,使学生的表现欲望得以充分展示,从而引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爱好和兴趣。

7、欣赏学习法:教学中,通过听觉、视觉及想象、联想,多种感官参与,学生对所欣赏的作品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后,让他们动脑即兴创作发挥,把欣赏过程中的聆听,想象,理解的过程,提升到开启创新舞蹈思维的高度。

8、多媒体电化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使学生视听结合,培养学生对音乐和舞蹈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反应等能力。

9、自主表演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歌唱,通过即兴舞蹈表演(肢体舞蹈)的形式,把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用形体舞蹈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的歌唱与表演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10、比较归纳法:通过例举所学内容,启发归纳、总结等,引导学生用各种舞动啊形式展示自己的收获,用形象的语言谈自己学习音乐所得等,都是激发学生“舞蹈”起来的好方法。

四、创设自由探索情境,让学生“舞蹈”中求异求异性,是指追求不同、体现个性、任想象驰骋、尽力发挥而不拘于形式。

音乐教育这种想象求异,给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广阔的思维方式。

苏霍林斯基说:“音乐是思维的有力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求异性是其重要特质。

在音乐教育中要鼓励倡导学生的求异思维。

1、想象力求异:音乐带给人们的想象是无穷无尽的。

音乐想象允许一定的夸大性,允许在形式上脱离真实世界。

音乐家在作曲时往往冲破普通人的常规思维方式,以不同的全新的思维角度发挥想象,从而创造出一曲曲惊世骇俗的音乐杰作。

因此,鼓励学生在音乐想象的实现,本身就体现一种求异性。

2、思维求异: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采取挖掘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手段,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思维,以达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a、答案求异——对于一些基本问题尽可能设计没有唯一答案,让学生们大胆设想,(节奏、旋律、舞蹈动作、舞台布景、人物形象等等)并提出其自认为合理的答案,在学生们的自编自创中不断培养训练其思维求异的习惯,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

b、处理问题求异——在个性发展的今天,知识技能已不再是单纯模仿,应该允许学生自己做个性化的即兴创造。

在整个教学活舞蹈中,把个体的多样化纳入到特定艺术范畴中,提高学生们的审美情趣。

c、表现形式求异——音乐是表现的艺术,任何音乐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音乐与自我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不同音乐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获得创造、表现和沟通能力,当一首音乐作品可采用多种演唱(奏)形式(独奏、重奏、合奏、边弹边唱、即兴编配等)表现不同音乐形象、音乐情感时,往往能极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

d、评价求异——全面学习新课程标准,建立和完善多元分层的教学评价体系,努力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介自己和评价他人。

五、创设优雅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舞蹈”中求美音乐教育属于美育的范畴,培养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人,是其终极目的。

在音乐教育教学中,不仅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场地和硬件设施,更要创设优雅的教学软环境。

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感受美、体验美、享受美的音乐教学。

1、创设课堂结构美:结构完美,布局合理的课堂教学,不仅给学生带来求知的乐趣和享受,而且对教学本身有着巨大的感染和熏陶作用。

课堂内容结构要注意雅与俗、疏与密、断与续、理论讲授与示范表演等方面的关系,让课堂教学“舞蹈”而不乱,“静”而不呆,“静”中求“舞蹈”,“舞蹈”中有“静”,交替进行,相互调节。

使课堂教学展现出一种摇曳多姿的曲线美,让学生在美的结构中接受艺术的熏陶,获得知识的营养。

2、营造课堂教学氛围美:音乐课堂的氛围美应该:活跃而不失之零乱,安静而不失之呆板,紧张而不失之抑闷,愉快而不失之松散。

创设情绪场,制造一种能够使学生情绪受感染、心理有体验的环境氛围,尽快进入课堂学习角色。

教师还要学会运用表情、眼神、姿态等非语言表达方式,将音乐信息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在综合的环境氛围中迅速地进入艺术想象中。

3、教学语言美:教师以其清晰、抑扬顿挫的语调和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往往能引起同学们的喜爱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美好的语言使人高兴,心情舒畅;单调、呆板甚至粗劣的语言使人心情沉重、烦恼、急躁;因此,教师语言准确简洁、精炼易懂、生动形象,学生才能聚精会神、乐此不疲。

教学语言美它还包括身势语言,面部表情、点头、摇头、耸肩、手势等舞蹈动作。

这也是教学语言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审美教育,应遵循美的规律,符合美的特性。

总之,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将音乐与舞蹈融合,让学生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舞蹈、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1}范进军主编地方高师改革发展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2000.10{2}陈曼君.吴跃跃主编中等学校音乐教学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12{3}王次炤主编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4}湖南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音乐教育论文集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01 {5}孙喜亭靳希斌陈孝彬简明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