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基石脑油》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陕西省《煤基石脑油》地方标准为首次制定。
一、工作简况
榆林已建成国内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煤炭热解产业集群,中低温煤焦油加氢实现工业化,被誉为“榆林版煤制油”,实现了固态能源向固态、液态、气态三种能源的高效转化。
走出了一条优于煤液化、煤气化的特色煤化工路线。
为了促进此项产业健康稳步发展,榆林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榆林市推进兰炭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方案》(榆政办发〔2014〕49号)和《关于印发全市兰炭产业转型升级2015年工作计划的通知》(榆政办函〔2015〕85号),并要求榆林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牵头负责制定《煤基石脑油》地方标准。
推动《兰炭》DB61/362—2008和《中温煤焦油》DB61/T385-2006的修订。
榆林煤是具有“三低二高”(低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和高产油率)优质煤,是煤化工的很好原料。
近年来,在煤炭市场低迷的形势下,榆林市抓住煤价下跌给煤化工产品让出更大利润空间的有利时机,根据煤质特性,提出了“用煤先取油”的思路,全力推进煤炭清洁化发展,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煤炭资源精细化、高端化开发利用,大幅提高了煤炭转化利用率。
“十一五”以来,榆林加强与国内外大型能源集团的合作,推动先进技术研发,推广煤炭清洁化应用,在煤制甲醇、煤制醋酸、
煤盐一体化、煤油气一体化、煤制芳烃、煤制烯烃、煤制油、煤油混炼等路径上先后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和核心技术,实现了现代煤化工在榆林建设的大型化、规模化、产业化,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自主研发了侏罗纪煤中低温干馏技术,使榆林兰炭成功登列国家产业目录,并研究出台了兰炭产品三个国家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5年我省“在稳步增加一次能源产能的同时,支持煤制芳烃、甲醇制烯烃和煤制油项目,促进高端化工加速成长”。
榆林充分利用现有煤炭产业处于先进水平的良好基础,以“绿色开发、清洁高效转化、生态环境友好、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定位“两个引领”的长期发展战略,即:引领国内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引领国际领先的煤发电、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等现代先进煤转化产业集群发。
煤液化和煤焦油加氢制油已经成为榆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创造了一系列的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煤制油的产品主要有煤基
普通柴油和煤基石脑油,煤基石脑油没有国家和行业标准,不利于企业生产和政府管理。
制定《煤基石脑油》标准,将进一步推动我市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增强我市在煤化工产业的话语权,规范产业发展。
为全国煤转油项目做好引领示范作用。
为此,榆林市政府责成榆林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牵头负责制定《煤基石脑油》地方标准。
2015年5月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立项后,我局及时成立标准起
草领导小组,由榆林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煤及盐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神木天元化工有限公司、神木富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组成,并制定了《煤基石脑油》地方标准制定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对神木锦界工业园区、榆林高新技术开发区、靖边工业园区的6个生产企业进行了调研,并派出工作人员严格按标准抽取样品18个,送权威检测机构进行全项目检验,同时结合生产单位多年检测资料分析总结,力求制定的参数科学合理,贴近企业生产的实际,经市专家组“煤基石脑油地方标准起草领导小组”的成员审阅修订,形成标准送审讨论稿。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
1、制定原则
1.1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的规则要求编写;
1.2综合各企业实际生产的产品质量状况编写;
2、主要内容
2.1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产品分类、技术要求、检验规则、储存和质量证明6个方面相关技术要求。
2.2抽样和检验方法
全部采用现行有效的国家和行业标准。
三、主要试验(或验证)情况分析
本标准的质量指标是参考生产企业的企业标准:神木富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煤基石脑油》Q/YFY02-2014、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神木天元化工有限公司《煤基石脑油》Q/YTY02-2013、陕西延长中
煤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裂解石脑油》Q/YNH02-2013、内蒙古伊泰煤制油有限责任公司《F-T合成石脑油》Q/NMYT02-2009及近年来企业检验和送权威检测部门检验的数据的分析总结,结合近期对全市有代表性的3个企业18个样品进行抽样检验,经多方面的比较论证确定最终参数,密度(20℃):700-800kg/m3;终馏点:不高于200℃;烯烃(O):不大于1.0含量;硫含量:不大于0.01%(m/m);烷烃(P)含量:不小于55.
我们认为比较可靠、实用、科学。
四、重大意见分歧的处理和依据
本标准的征求意见稿是在对石脑油生产企业、检验检测机构、科研院所等6家单位征求意见和建议分析后,经标准起草领导小组共同讨论,达成共识。
希望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对该标准进行修改完善。
五、标准性质
推荐性标准
六、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本标准具有一定的实时性,将随着时间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步补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