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元包括三方面内容:辨认从不同位置(前面或正面、侧面和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辨认从不同位置(正面、左侧面、上面,类似于三视图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几何体的形状;在已有的观察物体的经验的基础上用推理法解决问题。
教材选择了学生熟悉和喜欢的事物作为观察对象,注重学生观察经验的积累和运用,但对观察者与观察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不作具体要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初步落实《教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几何教学的三个核心的思想和目标: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
这是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1.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初步掌握全面、正确观察物体的方法。
2.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1)观察物体2课时(2)练习课1课时在观察物体的教学中,主要用直观演示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观察、探究、发现,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第1课时观察物体(1)课题观察物体(1)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1.激发学生观察的心理需求。
学生是主动参与观察活动还是被动参与观察活动,对观察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我先让学生猜一猜,如果从正面、侧面、后面观察这个物体,分别会看到什么图形?以猜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愿望。
2.重视观察方法的指导。
观察物体不是简单地用眼睛去看,而是有一些具体的要求。
在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一点观察物体的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身高比较高的同学,可以蹲下来,让视线正对着物体的面),这是十分必要的。
学习目标1.能正确辨认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经历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后面观察辨认物体形状的过程。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1.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
2.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学前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熊猫玩偶动物卡片学具准备:熊猫玩偶玩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引入新课。
1.请同学或老师给大家讲“盲人摸象”的故事。
2.思考:为什么故事中的每个人说出来的结果都不一样?3.导入新课:是啊,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可能不相同。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1.讲故事,认真倾听。
2.思考并小组交流,班级汇报。
3.学生认真倾听教师导言,明白所学内容。
1.下面的图形分别是谁看到的,写上名字。
(明明)(欢欢)(丽丽)2.他们各看到房子的哪一部分?连一二、 1.组织学生观察熊猫玩 1.小组内拿出熊猫玩偶放在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偶。
2.组织学生描述看到的熊猫的形状。
3.组织学生画出看到的熊猫的形状。
4.组织汇报,展示画图。
5.请学生交换位置再观察,汇报在新位置上看到的熊猫形状。
6.组织学生拿出自己的玩具放在桌上,在不同位置进行观察描述。
(教师巡视)7.师生共同小结。
交流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子上并进行观察,在小组内说说自己在座位上看到的熊猫的形状。
2.汇报看到的熊猫的形状。
生1:我看到了熊猫的前面;生2:我看到了熊猫的后面;生3:我看到了熊猫的左面;生4:我看到了熊猫的右面。
3.学生试着画出自己看到的熊猫的形状,并交流自己的图画。
4.学生把图画贴在黑板上,汇报自己画出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看到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形状。
5.学生交换位置观察并汇报。
6.学生在不同位置观察玩具,并在小组内交流:描述出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玩具的样子。
7.小组交流: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连。
3.这些照片是谁拍的?(①) (③) (②)4.我来拍照,填前、后、左、右。
从(左)面拍摄从(右)面拍摄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8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观察玩具汽车,产生表象,再观察书中图画)2.完成教材第70页第1题。
(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到观察图画,巩固新知)3.完成教材第70页第21.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独立完成,先观察,再小组内交流,最后集体订正。
2.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集体订正。
3.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互相检查订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题。
(帮助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理解位置关系)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六、教学反思在观察实物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本节课有如下几个特点:活动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
比如,观察纸箱的活动中,不是让学生单纯地站在位置上看一看、说一说,而是设计了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
他们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教师点评和总结:第2课时观察物体(2)课题观察物体(2)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1.将数学知识与学过的语文知识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兴趣盎然以学过的古诗《题西林壁》引入新课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效果比较显著,学生被吸引过来,对新课内容感到新奇,很快进入到学习状态。
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层次出发,让学生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研究数学,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是很有必要的。
2.观察实践,体验感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学生通过亲身观察立体图形,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感悟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且能用恰当的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学生的头脑里形成了立体图形初步的轮廓,这样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水平。
学习目标1.能正确辨认从立体图形的正面、侧面、上面等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知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根据三个面的形状判断出是哪类立体图形。
2.经历辨认从立体图形的正面、侧面、上面等不同角度观察形状的过程。
3.积极参与学习、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前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若干个立体图形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古诗《题西林壁》并提问:为什么作者从多个角度看都没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2.这节课我们来观察几个我们常见的立体图形,看你在不同的位置会看到什么形状?(板1.朗读古诗,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与同学交流后汇报。
(因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认真倾听老师导言,并进行想象。
1.连一连。
书课题:观察物体(2))2.下面的图是谁看到的,在( )里写上名字。
(小明)(欢欢)(小新)3.从哪面看到的?连一连。
4.从哪个位置看到的?写上位置。
(②)(①)(③)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观察交流。
(1)组织学生观察长方体。
画出看到的面的形状。
(教师巡视)(2)组织汇报,展示学生画图,贴到黑板上。
(3)组织学生观察正方体、圆柱和球,画出看到的形状。
(教师巡视) (4)组织汇报,展示图画。
(5)师生共同小结。
交流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2.解决问题。
(1)出示例3: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是我们学过的,它可能是什么?(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
1.(1)小组内分别从不同位置观察长方体,画出看到的图形形状,并在组内交流。
(2)学生展示图画并汇报:生1:我从长方体的上面看到的是长方形。
生2:我从长方体的前面看到的是长方形。
生2:我从长方体的左面看到的是长方形。
(3)小组内分别从不同位置观察正方体、圆柱和球,画出看到的图形形状,并在组内交流。
(4)学生展示图画并汇报:生1:我们组从正方体的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都是正方形。
生2:圆柱从上、下两个面看到的是圆,从正面和侧面看到的都是长方形。
生3:球无论从哪个面看看到的都是圆。
(5)小组内交流汇报: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也可能不同。
2.(1)读题,明确题意,独立思考。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①可能是正方体,因为正方体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②可能是长方体,因为有的长方体就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1页第5题。
(帮助学生由观察单个立体图形到组合图形,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分组用正方体摆一摆,进行观察验证后汇报,集体订正。
2.学生独立完成,与同桌或在小组内交流后,集体订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进一步提高空间观念。
)2.根据下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说一说它是哪一种立体图形。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观察物体(立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六、教学反思在观察立体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
用猜一猜、看一看等活动,引导学生判断该图是从正面、侧面,还是上面拍摄的。
让每个学生结合课件展示的实景观察图片,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通过玩手中的长方体并猜出颜色这个游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上面和侧面的理解。
同时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纸箱,把所看到的图形对周围的同学说一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纸箱的哪几个面,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这几个操作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实践教学的作风,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间。
教师点评和总结:练习课学习目标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全面、正确地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使学生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看待物体的意识。
学习重点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学前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学具准备:布绒玩具茶叶罐教学环节导案达标检测知识点1:观察实物图。
课件出示教材第70页“练习十六”第1题。
说一说下面的照片分别是谁拍的。
分析:从图中看出,小鸟在大象上面,拍到的应该是大象的背部;小熊在大象的后面,拍到的应该是大象的尾部;袋鼠在大象的右侧面,拍到的应该是大象右面的身体,包括尾巴、身子、右耳朵等;小猴在大象的前面,拍到的应该是大象的头部。
答案:1.瞧,他们正在给小熊猫照相。
4幅照片分别是谁拍的,写出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