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化学史,展望分析化学未来
一. 简述古代应用化学知识的积累对化学学科的贡献
简单而言,古代化学知识的积累就是为近代化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是近代化学体系的雏形。
古代化学教育是人类化学教育发展的最早时期,它是指公元5世纪前这一时期内的化学教育。
古代的数学、几何、天文学、力学及医学等先期已有了相当的发展。
然而化学的情况却不尽其然,它在整个古代时期的发展,基本处于描述性知识的水平上,是依附于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如哲学、医学等)而生存、发展的。
原始社会主要进行的是非形式的教育或依附生活的教育--家庭教育。
正规的学校教育始现于阶级社会。
学校教学内容长期以来主要以读、写、算和人文学科为传统,作为辅助的自然科学知识也仅限于算术、几何、天文、历法、医学等科目,化学则难登大雅之堂,却与幻术、占星术、巫术等有往来之嫌。
早在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就已认识并学会了利用火--这是人类最早利用的一种自然力,也是人类广泛进行化学反应的第一个发现,它标志着化学史的开端,构成了化学发展的基础。
此后实用化学的发展,包括烧制陶瓷、冶炼金属、利用能源等无不建立在火的使用的基础上。
由此可知,化学作为一门学问是和人类历史一样悠久的,并从此始终伴随和影响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化学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是人类生活生产知识的组成部分。
因此,化学教育一开始就融会于整个社会教育之中,属于社会教育的一部分,并且基本以家庭教育的形式出现。
古代化学没有什么科学传统而言,它只能从工匠传承或传统哲学家(早期的祭司)中去追寻自己的历史根源。
这两种传统大部分时候是各自独立的。
通过工匠将实用化学的经验和技能一代代传下来,使之不断发展;通过哲学家把人类化学理想和思想流传下来并发扬光大。
当这两种传统合二为一,即理论和实践结合为一体时,就产生了古代化学发展的最高形式--炼金术。
亦即,古代化学教育一分为二,为工匠的实用化学教育和哲学家的“理论化学教育”,并最终在炼金术那里统一起来。
二.简单评述近代化学的形成
化学中元素的概念经过了两次重大发展,从古代元素概念到近代化学的元素概念。
再到现代化学的包括同位素的元素概念,这些进展对化学这门重要基础科学的确有革命性意义。
古代元素的本来意义是物质的基本单位,是世界万物的组成部分。
如我国的五行学说,古希腊的四元素说,但这些仅仅是一种天才的猜测。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古代人天才的自然哲学的直觉” 。
不是近代的科学概念仅是人类深入物质层次的认识水平的暂时性界限。
如四元素说认为物质的本原是几种抽象的性质,由这些原始性质组合成元素,再由元素产生万物,这种把本来不存在的脱离物质的抽象性质当做第一性东西,是错误的,唯心的。
以此为指导思想,自然会产生“ 哲人石” 的思想。
十七世纪下半叶英国波义耳(Boyle. R. 1627-1691) 批判了上述元素的错误
慨念,于1661 年在其名著《怀疑派的化学家》一书中提出了新的元素慨念。
“ 元素是组成复杂物体和分解复杂物体时最后所得的那种最简单的物体,是用一般化学方法不能再分解为更简单的某些实物”“ 化学的目的是认识物体的结构。
而认识的方法是分析,即把物体分解为元素” 。
波义耳第一次把物质的最终组成归结为化学元素。
他的元素概念是实在的基元物质。
波义耳确实为人们研究万物
的组成指明了方向,因此,这是化学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对此恩格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 波义耳把化学确立为科学” 。
但这个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有主观因素。
确认什么是元素往往有个人经验和当时化学方法的局限性问题。
当时无法分解的东西不一定是元素。
如波义耳本人就认为火是元素。
发现氧的英国化学家普列斯特里(Priestley .J .1733-1804) 和瑞典的舍勒(K .W .Scheele ,1742 一l786) 都还相信“ 燃素” 是元素。
正是这种本来可以推翻全部燃素说的观点,并使化学发生革命的元素在他们手中没能结出果实来。
十九世纪原子分子论建立后,人们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通过不同的方式结合而构成的。
在氧气、氧化镁、水、二氧化硫、碳酸钙等性质各不相同的物质中都有相同的氧原子,于是元素的概念被定义为:“ 同种的原子叫元素” 。
元素是在原子水平上表示物质组分的化学分类名称。
三.感想或见解
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钻木取火、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到冶炼青铜器和铁器,都是化学技术的应用。
正是这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
从古至今,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今天,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学习化学史,让我感慨良多,不仅仅是它的曲折历史和坎坷道路,也不仅仅是人类在化学方面对世界所作出的种种贡献,我还有那为世人所敬仰的伟大科学家的品质和精神。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我们现在处于储能的的阶段,这些大家风范以及他们成功的历史,无不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了解伟人的精神,了解整个化学史是我们学化学的学生,乃至从事化学教育,从事化学工作和研究的人,所应当掌握的。
放下化学家的贡献先不提,先看看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个性,这也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以及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会是成功的关键,也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地方。
阿累尼乌斯刻苦钻研,具有很强的实验能力。
他提出了电离理论的基本观点,作为博士论文送交乌普萨拉大学。
但是,其导师对其观点不能理解,另一导师则持怀疑态度。
最后,由于委员会支持教授们的意见,阿累尼乌斯的论文答辩没有通过。
但阿累尼乌斯并未因此而灰心。
他认为他的观点是正确的,为此寻求科学家的支持。
当1884年冬再次进行论文答辩时,论文被顺利通过。
玻耳兹曼在十五岁时父亲病逝,次年弟弟夭折。
家庭经济状况极端困难。
青少年时代的玻耳兹曼聪明伶俐、志趣广泛,学习成绩始终在班上名列前茅。
1863年,进入著名的维也纳大学学习物理学和数学专业。
大学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1866年2月6日,不满22岁的玻尔茲曼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力学在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的地位和作用”。
拉第是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他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很强的实验能力,工作热情和相应的耐性,使他能够迅速地分辨假象,从中找出实验规律。
他具有的思想洞察力,以及善于持久思考的能力,恰好补偿了其数学上的不足。
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对科学的执着与狂热,即使不被理解,即使有物质上的困难,即使有些方面不擅长,他们也能坚持。
这也是他们值得敬佩的地方。
而反观当今的学术造假,他们才是当之不愧的学者。
通过对化学史的学习,我们不仅要学习它的发展过程,还要学习当中人物的品质。
不仅要继承他们的正确的学术,还要继承他们光辉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