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成药配方详解:桂附地黄丸

中成药配方详解:桂附地黄丸


药典中药材:茯苓
性状: 淡红色或淡棕色。茯苓片为去皮后切制的 茯苓,呈不规则厚片,厚薄不一。白色、 淡红色或淡棕色。
药典中药材:茯苓
炮制: 取茯苓个,浸泡,洗净,润后稍蒸,及时 削去外皮,切制成块或切厚片,晒干。
药典中药材:茯苓
性味: 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药典中药材:茯苓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 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 安,惊悸失眠。
药典中药材:山药
性状: 淡、微酸。光山药呈圆柱形,两端平齐, 长9~18cm,直径1.5~3cm。表面光滑, 白色或黄白色。
药典中药材:山药
炮制:
山药:取毛山药或光山药除去杂质,分开 大小个,泡润至透,切厚片,干燥。切片 者呈类圆形的厚片。表面类白色或淡黄白 色,质脆,易折断,切面类白色,富粉性。 山药片:取山药片,除去杂质。为不规则 的厚片,皱缩不平,切面白色或黄白色, 质坚脆,粉性。气微,味淡、微酸。麸炒 山药取毛山药片或光山药片,
药典中药材:附子
性状:
3cm,厚0.2~0.5cm0外皮黑褐色,切面暗 黄色,油润具光泽,半透明状,并有纵向 导管束。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 味淡。白附片: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 厚约0.3cm。
药典中药材:附子
炮制:
附片(黑顺片、白附片)直接入药.淡附 片:取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 2~3次,至盐分漂尽,与甘草、黑豆加水 共煮透心,至切开后口尝无麻苦感时,取 出,除去甘萆,黑豆,切薄片,晒干。每 100kg盐附子,用甘草5kg、黑豆10kg。本 品呈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5cm,宽 0.9~3
药典中成药:桂附地黄丸
性状: 本品为黑棕色的水蜜丸、黑褐色的小蜜丸 或大蜜丸;味甜而带酸、辛。
药典中成药:桂附地黄丸
制法:
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 100g粉末用炼蜜35~50g加适量的水泛丸, 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80~110g制 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药典中成药:桂附地黄丸
药典中药材:熟地黄
功效:
补血滋明,益精填髓。用于血虚萎黄,心 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肝肾阴虚, 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 渴,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药典中药材:熟地黄
用法: 9~15g。
药典中药材:熟地黄
存储: 置通风干燥处。
药典中药材:酒萸肉详解>>>
酒萸肉
药典中药材:酒萸肉
药典中药材:附子
来源:
习称“盐附子”。(2)取泥附子,按大 小分别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 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 厚约0.5cm的片,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 使附片染成浓荼色,取出,蒸至出现油面、 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 习称“黑顺片”。(3)选择大小均匀的 泥附子,洗净,浸人胆巴
药典中药材:茯苓
用法: 10~15g。
药典中药材:茯苓
存储: 置干燥处,防潮。
药典中药材:泽泻详解>>>
泽泻
药典中药材:泽泻
来源: 本品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干燥块茎。冬季 茎叶开始枯萎时采挖,洗净,干燥,除去 须根和粗皮。
药典中药材:泽泻
性状:
本品呈类球形、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 7cm,直径2~6cm。表面淡黄色至淡黄棕 色,有不规则的横向环状浅沟纹和多数细 小突起的须根痕,底部有的有瘤状芽痕。 质坚实,断面黄白色,粉性,有多数细孔。 气微,味微苦。
药典中药材:附子
炮制:
cm,厚0.2~0.5cm。外皮褐色。切面褐色, 半透明,有纵向导管朿。质硬,断面角质 样。气微,味淡,口尝无麻舌感。炮附片: 取附片,照烫法(通则0213)用砂烫至鼓 起并微变色。本品形如黑顺片或白附片, 表面鼓起黄棕色,质松脆。气微,味淡。
药典中药材:附子
性味: 辛、甘,大有毒。归心、肾、脾经。
药典中药材:牡丹皮
性味: 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
药典中药材:牡丹皮
功效: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用于热入营血,温 毒发斑,吐血舰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 经闭痛经,跌扑伤痛,痈肿疮毒。
药典中药材:牡丹皮
用法: 6~12g。
药典中药材:牡丹皮
存储: 置阴凉干燥处。
药典中药材:牡丹皮
注意: 孕妇慎用。
药典中药材:肉桂
用法: 1~5g。
药典中药材:肉桂
存储: 置阴凉干燥处。
药典中药材:肉桂
注意: 有出血倾向者及孕妇慎用;不宜与赤石脂 同用。
药典中药材:附子详解>>>
附子
药典中药材:附子
来源:
本品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 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规 格。(1)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 净,浸人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 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 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 (盐霜)、体质变硬为止,
功效: 溫补肾阳。用于肾阳不足,腰膝痠冷,肢 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喘咳,消 渴。
药典中成药:桂附地黄丸
用法: 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 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药典中成药:桂附地黄丸
存储: 密封。
药典中成药:桂附地黄丸
来源: 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多于秋 季剥取,阴干。
药典中药材:肉桂
性状:
本品呈槽状或卷筒状,长30~40cm,宽或 直径3~10cm,厚0.2~0.8cm。外表面灰 棕色,稍粗糙,有不规则的细皱纹和横向 突起的皮孔,有的可见灰内色的斑纹;内 表面红棕色,略平坦,有细纵纹,划之显 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 外层棕色而较粗糙,内层红棕色而油润, 两层间有1
药典中药材:附子
注意: 孕妇慎用;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蒌子、 瓜蒌皮、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 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药典中药材:熟地黄详解>>>
熟地黄
药典中药材:熟地黄
来源: 本品为生地黄的炮制加工品。
药典中药材:熟地黄
性状:
本品为不规则的块片、碎块,大小、厚薄 不一。表面乌黑色,有光泽,黏性大。质 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断面乌黑色, 有光泽。气微,味甜。
药典中药材:泽泻
炮制:
泽泻:除去杂质,稍浸,润透,切厚片, 干燥。本品呈圆形或椭圆形厚片。外表皮 淡黄色至淡黄棕色,可见细小突起的须根 痕。切面黄白色至淡黄色,粉性,有多数 细孔。气微,味微苦。盐泽泻:取泽泻片, 照盐水炙法(通则0213)炒干。本品形如 泽泻片,表面淡黄棕色或黄褐色,偶见焦 斑。味微咸。
药典中药材:山药
炮制: 照麸炒法(通则0213)炒至黄色。本品形 如毛山药片或光山药片,切面黄白色或微 黄色,偶见焦斑,略有焦香气。
药典中药材:山药
性味: 甘,平。归脾、肺、肾经。
药典中药材:山药
功效:
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 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 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 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药典中药材:附子
功效: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用于亡 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 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療宫 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药典中药材:附子
用法: 3~15g,先煎,久煎。
药典中药材:附子
存储: 盐附子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黑顺片及白 附片置干燥处,防潮。
药典中药材:泽泻
性味: 甘、淡,寒。归肾、膀胱经。
药典中药材:泽泻
功效: 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用于小便不 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 淋涩痛,高脂血症。
药典中药材:泽泻
用法: 6~10g。
药典中药材:泽泻
存储: 置干燥处,防蛀。
药典中成药:桂附地黄丸配方详解>>>
配方: 肉桂20g、附子(制)20g、熟地黄160g、 酒萸肉80g、牡丹皮60g、山药80g、茯苓 60g、泽泻60g。
药典中药材:山药
用法: 15~30g。
药典中药材:山药
存储: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药典中药材:茯苓详解>>>
茯苓
药典中药材:茯苓
来源:
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多 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 “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 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 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 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 “茯苓块”和“茯苓片”。
药典中药材:山药详解>>>
山药
药典中药材:山药
来源:
本品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冬季 茎叶枯萎后采挖,切去根头,洗净,除去 外皮和须根,干燥,习称“毛山药片”; 或除去外皮,趁鲜切厚片,干燥,称为 “山药片”;也有选择肥大顺直的干燥山 药,置淸水中,浸至无干心,闷透,切齐 两端,用木板搓成圆柱状,晒干,打光, 习称“光山药”。
药典中药材:熟地黄
炮制:
(1)取生地黄,照酒炖法(通则0213) 炖至酒吸尽,取出,晾晒至外皮黏液稍干 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每100kg 生地黄,用黄酒30~50kg。(2)取生地 黄,照蒸法(通则0213)蒸至黑润,取出, 晒至约八成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 得。
药典中药材典中药材:山药
性状:
毛山药:本品略呈圆柱形,弯曲而稍扁, 长15~30cm,直径1.5~6cm。表面黄白色 或淡黄色,有纵沟、纵皱纹及须根痕,偶 有浅棕色外皮残留。体重,质坚实,不易 折断,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淡、微 酸,嚼之发黏。山药片:为不规则的厚片, 皱缩不平,切面白色或黄白色,质坚脆, 粉性。气微,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