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能耗建筑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建筑行业在迎来较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逐渐增多,再加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创新建筑技术,引入节能方面的设备和理念更是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需要,为了进一步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建筑发展之间的差距,并提升我国建筑的现代化发展水平,便要积极弥补当前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为我国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提供更多的活力和保障。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主要指的是为了进一步符合所在地区的天气特征以及气候特点而设置的房屋,其房屋可以通过保温隔热性能以及较高的气密性,并采用新风热回收技术,利用可再生资源来提供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也能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从而顺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号召。
这一建筑的兴起更是符合当前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的,并且在应用的过程中更是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从而引得更多国家都在积极建立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目标以及相关的技术政策,特别是对于我国来讲,近年来我国地域较为较阔,再加上资源浪费的情况较为严重,更是需要建立超低能耗建筑来节约资源成本,并在此技术上为我国居民提供更为舒适安逸的居住环境。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作为建筑行业现代化发展的产物,凭借着先进环保的理念以及相关的技术更是可以为住户提供环保舒适的居住环境。
被动式超低能耗最初是在德国制定实施的,并对制冷和供暖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随着建筑行业的现代化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更是逐渐凭借着较高的舒适度受到了巨大的赞扬,良好的保温性能也能给人以较为适宜的居住温度体验。
由于以往我国建筑为了达到某一性能不惜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不仅耗资巨大,且会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从长远看来那种以往传统的建筑形式存在较多的弊端,更是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响应。
但是,超低能耗建筑却有效的改善了这一局面,并凭借着先进的技术以及节能的方式不仅节约了成本,更是提升了整体的建筑水平,特别是高效节能的热回收家居通风技术可以持续为低能耗建筑提供新鲜的空气,也是凭借着热回收装置技术可以将新鲜空气与废气交换,从而有效达到节约热的最大目的,由此可见,被动超低能耗建筑作为建筑行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体现,是我国建筑行业的里程碑,更具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国的被动式建筑的起步较晚,中国有据可查的第一个被动房是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汉堡馆,这座2094m2的办公、公寓混合功能的被动房坐落在世博会的城市体验区。
2013年住建部住宅产业化中心与德国能源署合作的“在水一方”住宅示范项目竣工;2014年朗诗布鲁克和新疆幸福堡被动房项目建成,正式获得PHI认证。
2015年成立了三个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联盟,分别是:1.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分会、被动式低能耗建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被动式建筑联盟2.中国首个被动房标准在河北颁布3.住建部颁布《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导则(试行)》;至2018年度,我国已经建成100多个被动式建筑项目。
其中有21个项目获得PHI被动房认证。
今年,第23届国际被动房大会暨第五届中国国际门窗博览会开幕倒计时100天新闻发布会在河北高碑店国际门窗科技大厦召开,标志着这个被誉为世界节能建筑领域“奥林匹克”的全球盛会已离中国越来越近。
201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2019自2019年9月1日起实施。
相关标准的正式发布,将对被动式建筑的实践应用也起到一定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被动式建筑建设慢慢步入正轨,但还缺乏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各项技术检测指标体系,并进行梳理与更新,为我国真正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实施保驾护航。
当前国内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学者对被动式建筑的研究点在技术、设计、障碍因素等方面,对被动式建筑评价标准或体系的探究却鲜有涉及,我国至今尚未构建一套完整的被动式建筑评价体系。
因此对被动式建筑评价体系的探究分析将是非常必要的,可对被动式建筑的实践应用也起到一定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近年来,各地陆续建成了一批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示范工程,如位于新疆乌鲁木齐的幸福堡小区、河北省秦皇岛市的在水一方小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溪树庭院小区等。
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更多的超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将会涌现。
其中获得绿色建筑标识认证的建筑数量飞速增长,但对其实际运行效果关注不够,建筑实际运行与设计往往存在偏差;另一方面现有评价标识难以给出以实际运行数据为基础的建筑运行性能量化评价。
德国被动式房屋研究所(PassivhausInstitute,PHI)开展的 PHI 认证是目前在超低能耗建筑或近零能耗建筑评价标识市场中运作较好的专业认证之一。
但是由于 PHI 认证的技术体系依照的是德国及欧盟的各类标准和要求,与我国的建筑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及气候条件等实际情况不符,因此,不能完全照搬德国的 PHI 认证体系来开展我国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评价标识。
应根据我国的建筑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独立自主地开展相应的评价标识工作。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已经逐渐向现代化的趋势靠拢,并且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虽然仍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建筑行业存在较大的差距,但这也说明了我国建筑行业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小的问题,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方面,首先是环境原因,由于我国国土资源辽阔,再加上经济发展不平衡,各个地区的气候存在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对于一些经济较为落后地区而言,建筑设计需要结合当地气候的特点,但是由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更是不能为这种模式的建筑提供较多的资金以及先进技术的引入,从而致使整个建筑设计水平不高,特别是一些地区夏季气温较高,四季气温差距较大,更是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工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其次是气候问题,主要提前在我国横跨纬度较多,说明了各个地区的时候变化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一问题也会为我国建筑业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气候区域采用了统一被动超低能耗建筑更是并不能充分的发挥出自身最大的作用,而且冬季供暖较多的情况更是造成了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不能进行统一的供暖,这也是当前被动超低节能建筑下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只有有效的考虑到因地制宜才能进行后续的工作。
再者,建筑因素的问题,由于当前我国居住建筑主要是因为地域不同而采用的多层建筑,作为当前我国建筑的主要形式,多层建筑更是造成了密度大,面积大等特点,也就导致了被动超低能耗建筑设计存在着巨大的区别,特别是具有少有人居住的住户更是由于传热损失较大而对建筑能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除此之外,建筑能耗问题也是需要进行有效解决的,高能源的耗能特点并不能发挥出自身最大的价值,也就损失了包括的资源,更是不利于节能减排技术的提出。
不同气候区居住建筑室内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异。
主要体现在室内温度不达标、新风量不足。
资料显示每个人每个小时需要30立方米的空气,室内空气流速在0.15米到0.30米时人会感到舒适,但是为了节能,被动房片面强调室内换气次数为0.3到0.6次。
这样是节能了,但是室内空气质量会下降,二氧化碳会升高,室内产生的污染物,特别是中国特有的装修甲醛污染,中国人特有的做饭的气味,根本无法及时排出,就一个卧室而言,一般都是十五平米左右,三米高,里面睡两个人,如何保证室内空气质?换气次数低,人数稍有增加,温度调节都无法满足。
因此,中国被动房新风换气次数应该为0.6到1次甚至更大到两次。
欧美发达国家大多严格规定满足用户的新风量,在增加建筑气密性要求的同时,使用机械通风保证新风量的供应。
在我国开窗是居住建筑获得新风是最普遍的方式,并不对室内新风量进行严格要求。
在被动式建筑的维护结构,门窗,气密性以及断热桥设计完成后,特别是在施工完毕后,其可以认为是定值不变量,唯一要计入的是也就是唯一变量就是维护结构和气密性以及门窗性能的衰减,恶劣气候下的导热量的增加,这里的热不仅仅是热,还有冬天的冷。
为达到室内舒适度的这个不变量的要求(其实每个不同用途的建筑对舒适度要求不一样)做为唯一可以进行调节的设备就只有新风了,所以,新风系统的设计,从设备到系统的构成,以及充分利用建筑物及其周围环境,充分利用太阳资源和大地资源以及风量的可调节性,就是新风系统的最大变量。
因此,被动式建筑的新风系统设计是最有技术的专业,是最有趣的专业,是最富挑战性的专业,最不能偷懒的专业,最不能复制的专业,同一个城市,甚至同一个小区,即就是一模一样的建筑结构,其新风系统的设计和计算,所使用的设备类型都会有差异。
因为新风系统是被动式建筑的心脏,做为心脏的主要硬件设备的新风设备因建筑而已,系统设计因建筑而已,不能千篇一律。
被动式建筑新风就是全品质空气调节系统,即达到室内空气的六度调节,温度,湿度,洁净度,新鲜度,稀薄度,流通度。
真正的达到被动式的标准的建筑,也就是说,其建筑物本身能耗在10W的建筑,其室外最低极限温度在零下二十度以上,最高极限温度在零上四十五度以下,普通住宅及办公场所,是不需要再安装其他采暖措施设备和制冷设备的,这里除湿设备除外,需要单独加装除湿设备,特别是沿海地区及极度潮湿地区,湿度超过百分之八十五的区域(含寒冷气候带)。
这些区域没有必要过度使用技术,新风系统设计的精细周到,完全可以节约投资达到舒适的目的。
当然在极寒冷地区,一定要有辅助的电采暖措施,但反对使用城市供暖系统。
如果我国追求欧美的全空间全时间的高舒适度,对室内环境标准进行大幅度的提升势必导致建筑能耗的快速上升,因此我国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指标体系必须立足于国情,在尊重居民生活羽惯和降低建筑能耗的前提下,适当地提高建筑环境标准,营造适合我国居民的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不同于德国的单一气候,我国地域广阔,横跨多个气候带,五大建筑气候分区气候特点差异大,同气候区城市间以及中德城市间巨大的气候差异,从气候数据可以看出,对我国不同气候区进行统一的能耗要求是不科学的。
从纬度上看柏林比哈尔滨更靠近北极,但其冬季供暖度日数与沈阳接近,供冷度日数与哈尔滨相近,也就是说德国相比于我国同纬度的地区气候更加温和,供暖为主而空调需求较小。
从数值上看,德国夏季基本无需空调,我国多数地区夏季存在空调需求。
且从供暖度日数和供冷度日数上来看,我国不同气候区差异大,东西南北的供暖和空调需求极不均衡,因此我国不同气候区气候的差异使得全国无法实施统一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能耗指标,德国被动房指标体系更是无法适用。
我国居住建筑与欧美存在显著差异,国内大型城市新建城镇住宅建筑以高层建筑为主,中小型城市以多层住宅为主,从分布来看,多层住宅是我国住宅的主要形式,高层住宅的比例在不断的提升。
欧美居住建筑普遍为三层及三层以下的别墅,德国约85% (以面积计算)的居住建筑为三层和三层以下,15%为中高层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