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空巢老人论文

空巢老人论文

空巢老人论文四川省农村空巢老人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唐树秀王晶王冉(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 637000.)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很多家庭结构出现了变化,使得空巢老人家庭也越来越多。

针对目前农村空巢老人的普遍现象,本次研究主要以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调查现代人们特别是大学生对“空巢老人”的看法与意见,并且以纪录片《角落》贯穿整个研究,用镜头记录下了老人的真实生活,这能让人们更加近距离接触空巢老人,了解他们的生活、思想、困难,从而采取相应措施解决他们的困难。

关键字:空巢老人问卷养老对策一、导言(一)研究目的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逐步推进和社会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以不可逆转的速度增长。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空巢”老人总数为3100万人,农村“空巢”老人总数为2100万人,与第五次普查的1600万人增加了近1.3倍。

随着农村空巢老人数量的激增,加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一直处于不完善的状态,致使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与难题。

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经济拮据、起居无依、情感孤独、缺医少药等问题,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

本次研究主要以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调查现代人们特别是大学生对“空巢老人”的看法与意见,并且这次研究还以纪录片《角落》的具体影像贯穿着整个研究,用镜头记录下了老人的真实生活,这能让人们更加近距离接触空巢老人,了解他们的生活、思想、困难,从而采取相应措施解决他们的困难。

(二)研究意义我国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与对策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国内主要学者黄润龙、慕光宗、刘同昌、李德明、赵芳等对空巢老人在养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了深入地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从目前国内研究的角度来看主要集中在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结构、精神慰藉等,可以说这些角度基本涵盖了以空巢老人为研究对象的基本内容。

但是在最近空巢老人问题引起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背景下,对农村空巢老人进行实证调查,客观真实地反映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及存在的各种问题的调查报告类成果并不多。

基于此种情况,本团队以问卷、访谈、实地拍摄多种方法相结合,及时客观的反映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及其存在的各种问题。

希望能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正文(一)空巢老人概述“空巢” (empty nest)这一术语最早源于自然界, 原意指雏鸟飞走,老鸟独守空巢。

人口学上指家庭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时,家庭中子女均已长大成[1]人另立门户或离家独立生活,只剩老年夫妻生活的一种家庭现象。

“空巢老人”指在进入老年阶段的老人群体中,子女与其分开居住,且离其距离较远,在生活1上不能给予照顾,精神上也不能时常得到关爱的老年人。

根据其分布,将其主要分为城市空巢老人和农村空巢老人,本文主要调查的是四川农村空巢老人的一些问题。

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统计全国老年人占到人口总数的10%,并将在2014年达到两亿。

如何安置老年群体度过晚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老龄化成为社会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二)现状分析随着老年人口的日益增多,老年人问题也日益凸现,空巢老人现象日趋明显,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使得一些专家学者对空巢老人这个现象进行调查。

由中国知网检索,到目前为止,农村空巢老人文献数目为4974篇,而国外空巢老人文献为88篇,图1为近年来专家学者对空巢老人调查的文献数目,由此可见,社会越来越重视空巢老人这个社会问题。

图1就空巢老人这个社会现象来说,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国内外有着不同的看法。

国外学者们普遍认为,老年人得到的三种基本的生活照料形式主要是家庭照料、机构服务和社区养老。

而国内由于经济政治等条件的限制,老人养老机制还没有健全,甚至有些区域还没有建立。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实践,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方面有了不少成功的做法,这些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

西方文化注重老年人个人的价值与尊严,强调老年人自身个人价值的独立性和重要性,而中国则不同,家和国的观念一直都在延续,个人的幸福无论如何都是由家庭幸福建[2]构而来的。

在中国,一般认为空巢老人是一个社会问题,空巢老人一般都会在心理和生活方面出现很多问题,而在西方,老人则渴望空巢,他们向往无拘束的生活,希望子女长大后外出拼搏,而不是呆在家里面。

西方家庭中,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抚育的义务,而子女对父母却没有赡养的责任。

在中国,青年人一方面得要赡养父母,另一方面还得要抚育子女。

父母把子女当成人生的寄托,当老人从子女那很低的感情回馈时,他们就会表现出一种生活无望、养儿无用等低落的情绪;而西方空巢老人则不同,他们不仅不会因为空巢产生出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反而会因为子女长大后不能自己独立生活而烦恼。

2国外经济发达,社会福利丰富,大多数老人都是社会养老。

为了帮助高龄老人安度晚年,许多国家还建有一定数量的老年公寓和养老院之类的老年人之家。

这也为老年人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提供了物质基础。

如有“福利国家橱窗”之称的瑞典,对老年人除了提供基本退休金、补充退休金等外还提供一些特别的帮助,其中主要有住宅津贴、家庭服务、养老院等设施。

这些都大大提高了老年人的自[3]我养老和社会养老的能力。

相比之下,国内就有着很大的差距,如何安置老年人,让他们安度晚年,已成为国内的一个社会重大问题。

(三)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法(1)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用书面形式间接搜集研究材料的一种调查手段。

笔者在此次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得第一手资料,保证了数据的时效性。

为了保证问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在形成正式问卷之前,笔者对问卷进行多次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筛选问卷题项,调整问卷架构,从而提升问卷的可信度。

第一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法,当场发放和回收问卷,通过Cronbach a信度系数法,算得a信度值为0.712,通常认为,如果量表的信度系数在0.7,0.8之间,表示量表有些项目需要修订,所以笔者对问卷进行了改进。

第二次到多个地点去发放问卷,同样采取当场发放和当场回收的方式,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回收率95.67%,有效率96.86%。

这次算得a信度值为287份有效问卷278份0.824,通常认为,如果量表的信度系数在0.8,0.9之间,表示量表的信度可以接受,所以此问卷具有可信度。

调查问卷见附录一。

图2 图3(2)访谈法访谈法(interview)是指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

笔者此次采取非结构化的访谈,以嘉陵区和顺庆区的老人、年轻人为访谈对象,并与他们进行没有定向标准化程序的自由交谈,真实的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一些想法。

访谈内容见附录二。

2、实地研究法本次实地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

以南充市嘉陵区龙泉镇的老人为观察对象,根据纪录片的纪实性,对老人们的生活进行实地拍摄,最终,形成了纪录片《角落》,使大家能近距离的观察老人,了解老人。

(四)调查结果笔者以问卷、访谈、实地拍摄多种方法相结合,并从不同区域(其中最主要的是四川地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家庭关于代际关系和对空巢老人的了解程度进行了调查,及时客观的反映四川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及其存在的各种问题。

随着老人们的年龄增高,老人丧偶的情况也日趋普遍。

很多老人在面对丧偶问题上,均表现内心更加孤独,性格更加孤僻,日常生活也更加乏味。

再者,由3于外出务工的子女们忙于生计,有的一年难得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没回过一次家,还有的一个月甚至几个月不与老人通一次电话,这些都可能会使老人们陷入孤寂之中。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逐年递增,老人和孩子渐渐成为了农村地区的主居人群,而且相关数据表明,近年该人群数量还在增加,农村空巢老人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在调查之后,笔者发现关于农村空巢老人存在的问题有很多,所以最终形成了纪录片《角落》,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多多关爱被遗忘在角落的老人的。

(五)问卷内容及分析问卷回收后,笔者对问卷结果进行了分析,发现农村空巢老人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1、空巢老人现象了解人员较少如图4所示,听说过却不了解这种现象的人数占60.1%;没听说过,不了解的占7.6%;听说过并很关注他们的占32.4%。

如图5所示,认为“空巢老人”现象普遍的人数高达79.9%;不是很普遍的占7.6%;不清楚,没注意过的占12.6%。

在除此之外,在“了解空巢老人程度”的调查中显示,不知道老人的生日、很少给老人打电话的人数接近调查总人数的一半,很多人因为各种事情,一年回家的次数在两到三次左右。

这种现象表明,大多数人对该现象及问题的重视不够,关爱老人的话题还不是很普遍。

可见要解决空巢老人这个问题还需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

图4图52、老人收入水平总体偏低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收入来源方式可能有:自己劳动所得、退休金、银行储蓄、子女赡养以及国家补贴等。

如图6所示,其中老人自己劳动所得占29.9%;退休金占16.1%;银行储蓄占8.0%;子女赡养占36.9%,以及其他比如国家补贴占9.0%。

调查结果表明,农村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子女赡养与自己劳动所得。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年轻人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所以对于老人来说,加大了“子女赡养”的不稳定性,使老人经济来源缺乏保障。

就老4人自己劳动所得而言,老人身体随着年龄会变得越弱,随之劳动能力减小,这样在收入方面就变得很薄弱。

图63、日常生活照料问题突出从调查结果来看,在大多数农村家庭中,如图7所示,自己一个人在家居住的老人占19.4%,与老伴单独住在一起的占41.4%,与子女同住的占28.1%,住在养老院或老人公寓的占2.1%,其他住在亲戚家或外出务工的占9.0%;除此之外,如图8所示,空巢老人易燥易怒,埋怨责备子女的占3.2%,身体不便,无人照顾的占39.9%,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的占34.9%,身心健康,快乐享受晚年的仅占21.9%。

由此可见,老人平时的生活状况令人担忧。

而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健康状况逐年下降,患病率随之上升。

大多数老人由于失去了伴侣,子女常年在外,在生活上就只能自己照顾自己,由于老人处在高龄阶段,身体免疫力日趋下降,生与死的间隔越间趋近,导致一些老人因为去世无人知晓,几天之后才被发现。

另外,由于老人安全防范意识薄弱,所以存在的安全隐患比较多。

比如一些农村空巢老人记忆力下降,行动不便,常因日常生活行为导致安全隐患;不少犯罪分子把目标放在空巢老人身上,包括人身伤害、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

图75图84、精神生活贫乏一般而言,空巢老人都有一些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症状被成为“空巢综合症”(empty nest syndrom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