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生的职业道德建设

医生的职业道德建设

医生的职业道德建设从事任何职业的人都应该遵守相应的职业道德。

自古以来〜商店里挂的“童叟无欺”招牌〜官老爷大堂上的“公正廉明”匾额〜都可以说是一种职业道德的纲领性昭示。

医生的职业道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医德。

医学道德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医学科学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由于人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不同〜因而医务人员的医德也不尽相同。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医学科学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和防病治病方法的重大突破〜传统医德观已经明显地制约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今天〜我们应本着继承、发扬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确立一种正确、全面、科学的、新型的医德观念〜用以指导医务人员的思想和行为〜使其贯彻“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更好地担负起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神圣职责〜不断促进医德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对于医德这个概念〜被誉为“药王”的唐代名医孙思邈有过精当的论述:“凡大医治病,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

”孙思邈的这一论述〜被后世奉为悬壶济世的圭臬。

古往今来,医生皆以救死扶伤为宗旨〜以济世活人为天职,赢得了全社会普遍的敬重与拥戴。

《宋史》载〜名医庞安时〜为人治病〜十愈八九。

对上1门求诊者〜专设病房,供其居住〜且亲自照料饮食、药物〜待完全治愈〜才让病人离开。

有的病人确实无法治好, 亦必实言相告,从不敷衍。

庞大夫行医数十年, “活人无数, 病家持金来谢, 不尽取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商品经济的竞争性、求利性〜金钱的诱惑和利益的驱动〜使少数医务人员忽视了道德修养〜见利忘义〜医患之间出现了信任危机〜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的良好的形象。

如何养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医德〜与病人保持和谐的医患关系〜树立高尚的敬业精神〜医务人员应该注重自己的医德修养。

怎样才能贯彻正确的医德观〜体现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 我们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有现代意识的人强调权利和尊严〜强调人的生存价值。

医务人员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明确人为什么活着〜怎样生活才有意义。

如果把个人的生活目标和个人锁定在“金钱确定价值”上〜就会在医疗工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将技术、人格像商品一样等价交换〜追逐物质利益〜最终丧失自我〜误入歧途。

2、树立人文的行医理念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医学人文精神不断受到人们重视〜医学人文主义以人为本〜注重人的精神的需要〜注重对人的关心和关怀。

古代医学家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贵于千金”〜医务人员应以治病救人为本〜以仁爱精神为准则〜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生〜应当具有爱人助人的仁爱精神〜关心病人〜爱护病人〜帮助病人解除疾苦。

随着社会2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存观念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也对医务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今天病人找你〜可能只表现出某种疾病的症状〜但他还可能有心理上的不适或想法〜医生如不具备人文观念〜缺乏细致、耐心的交流与沟通〜诊治努力也只获得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就会难以真正给病人解决问题。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满足病人的需要。

同时作为医务工作者〜医为生人之术〜医而无术〜不足以生人〜精益求精地提高医术作为重要的医德内容〜提倡医者做一个医德高尚、医术精良的“大医”“良医”。

当然〜医生自己也是一个人〜和大家一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身体不适〜情绪不佳〜生活上有困难〜精神上有烦恼的时候〜甚至也会有因受到委屈而对他人、对领导、对某些社会现象不满的时候。

但是〜所有这些都不应该被夹带到工作中去。

穿上白大衣〜医生就必须摒除一切杂念“净化自己的灵魂”〜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为病人着想。

在明确医患双方各自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医务人员应当奉行“仁爱救人”的精神〜应该说“对工作极端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对人民极端热情”的提法是非常正确的〜应该永远是医生的职业信条〜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道德标准。

医务人员要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弘扬高尚的医德〜通过精湛的医疗技术〜优良服务质量〜化解医患信任危机〜重塑“白衣天使”的良好形象。

33、钻研医术, 精益求精医疗水平高低、医疗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医生的道德品质〜而且还取决于医生的医疗水平〜精益求精〜钻研医术〜体现了医生的高度责任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对于加速医学科学现代化和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医生面临着医学科学突飞猛进、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迫切要求医生要有刻苦钻研精神〜及时了解医学发展的动态〜把握吸收新理论、新技术〜尽可能多掌握与医学有关的新学科知识〜做到博学多才〜不断吸收新理论、新技术〜创造性地应用于医疗卫生实践〜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其次, 当今医学科学的发展已突破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框框〜发展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这就要求医生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高度重视心理和社会诊治。

因此〜医生应该适应新医学模式的转变〜更新知识〜善于拓宽知识面,学习有关的人文科学知识如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美学、行为学等并有机地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更好地为防病治病、促进病人身心健康服务。

4、摆正“道义”和“利益”的关系医学人道主义是医德传统的精华。

它强调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爱护人〜尊重人的权利〜尊重人的尊严〜以维持病人的生命为最高准则。

所以〜医务人员的基本责任就是关心病人的生命〜同情病人〜竭尽全力挽救病人的生命〜增进人的健康。

医学中的这种人道主义思想〜保证了医学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仁学”性质〜对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但是〜从20 世纪60 年代以来〜随着4 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医学高科技的不断涌现〜医学人道主义遇到了一系列的挑战。

特别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传统的医学人道主义已显露出明显的局限性: ,1, 现代化医院和高新医疗仪器的出现〜使原有的医学人道主义的内涵表现有所变化〜纯技术方面的因素在医患关系上占有重要的、突出的地位〜医患关系日益技术化与物质化。

,2, 国家整体指导思想使医务人员在行医过程中〜除了履行应尽的义务、承担相应的责任〜按照医学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外〜追求个人的正当利益在情理之中、法律的规定以内。

,3,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正逐步渗透进医疗领域〜导致一部分医务人员的医德观念悄然发生变化〜对个人物质利益追求的现象日趋凸现。

单纯的医学人道主义对医务人员的约束力〜正在由于其没有关注个人的正当利益而下降。

而医生是一个高劳动强度、高风险的职业〜在2003年“非典”疫情中〜医护人员职业的危险性就充分凸显出来, 另外〜我国已经实行了医疗诉讼举证倒臵〜这样的制度使得医生在工作中不得不承担更大压力〜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充分,并且医生也要养家糊口〜老人要养老〜孩子要上学。

这时候〜如果医生的收入长期低迷〜医生的价值得不到体现〜肯定会影响医疗队伍的稳定。

人道与功利相结合的新型医德观〜保证了传统医德精华的存在〜仍然以一种人道主义的态度来对待患者,仍然强调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同情心、责任感〜肯定了医务人员对健康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强调医者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避免了由于新技术发展所5导致的医患之间关系的物化, 仍然把患者的生命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上。

又兼顾了社会利益、患者利益与医者的利益。

它既考虑医者的利益〜又始终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 既考虑医疗行为对患者个人的后果〜又始终把社会利益放在首位〜考虑到医疗行为对于社会人群和整个社会的利益。

所以〜人道与功利主义的医德观〜既发扬了人道主义的长处〜又弥补了纯功利主义的不足〜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协调, 既使传统的义务论在新形势下继续发挥作用〜又适应了社会和医学科学发展的新情况〜这是社会进步和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5、要诚实、谦虚、尊重患者。

讲诚信不仅是市场经济的黄金规则〜也是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要求〜诚信的主要含义是无欺、守诺、践约。

清代名医张顽石说“学术固思精也〜言行亦当注重〜才能得病人之信仰”。

做一个医生一定要谦虚〜自己的知识不够〜看不懂的病一定要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或请有经验的医生会诊〜不要怕在患者面前对面子〜不懂装懂会造成误诊〜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很大的悲哀。

医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职业道德〜要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对目前医疗水平尚不能治疗的疾病〜要向患者或其家属解释清楚。

由其本人或家属对是否治疗做出抉择〜请病人和家属参与治疗方案的制定。

当前“病人选医生”就是让病人有选择医生的自主权〜有利于病人与自己信得过的医生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

一般地说〜人与人交往中都有希望被尊重的心理需求〜患者就医时此种心理需求尤为突出〜因为此时患者身体的痛苦往往或多或少地6伴随着心理的病态变化〜作为一名医生〜接待患者应时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洞察患者心理〜对病人表现出真诚的同情心和应有的礼貌, 只有深刻体会病人的躯体和心理病痛〜才可能获得患者的信任〜才可能建立起融洽的医患关系〜为尽地医治患者疾病创造良好的基础〜也是避免、化解医患冲突和医疗纠纷的前提条件。

6 以德治医与依法治医相统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新时期我国重要的治国方略。

坚持“以德治医”与“依法治医”相统一〜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具体体现。

在大力建设法制化国家的新形势下〜医疗活动和医德建设同样必须引入法律机制〜坚持“以德治医”与“依法治医”相统一是医务人员应树立的重要医德理念。

在以德治医方面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传统〜这也是医务人员应遵循的基本行医理念。

医疗行为的实施〜离不开医学道德的制约。

没有医学道德对医务人员行为的规范和制约〜就无法保证医疗行为的科学性〜无法调节医患关系〜无法保证医疗质量〜无法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

以德治医作为一种基本医德理念〜它依靠医学道德的力量和作用来保证医疗行为的正确方向〜保证其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性质〜体现其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仁学特点。

以德治医强调以道德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它的贯彻落实主要依靠医务人员的高度自觉性。

医务人员良好的医德行为〜既源于道德的说服力、劝导力〜也源于法律的强制力、约束力。

医务人员在坚持以德治医的同时应不断强化依法治医的观念〜自觉地用法律规范约束自己的医疗行为〜一切按法规办事。

我国在1998年6月26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其中明确规定了医师在执业活动中的权利与义务〜规定了各相关法律关系主体的相应法律责任〜这是医务人员依法行医的法律依据。

医务人员只有自觉按照《医师法》的规定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才能为患者提供放心满意的服务〜才能更好地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