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部门职责登记表)【模板】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部门职责登记表)【模板】

附件1 部门职责登记表部门名称(盖章)**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区分局注:1.根据形势任务发展,需要突出强化和增加的职责,请特别单列,并在备注栏中说明依据;2.承担行政职能的部门管理的事业单位(机构)的职责和工作事项,在备注栏中注明责任单位。

填报人:钤慧填报时间:2015年5月12日联系电话:********附件2与相关部门的职责边界登记表部门名称(盖章)**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区分局附件3公共服务事项登记表部门名称(盖章)**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区分局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制度(职权名称:对设备监理单位的监督管理)单位:**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区分局(公章)一、监督检查对象具有设备监理资质单位。

二、监督检查内容(一)设备监理单位的工作场所、资质证明、技术负责人及注册设备监理师资格。

(二)设施和设备的配备情况。

(三)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

三、监督检查方式各设备监理单位进行自查,并提交自查报告。

四、监督检查措施在实施监督评审中发现设备监理单位取得资格后不能持续保持符合资质要求的,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其及时改正,逾期未改正的,提交省质监局撤销其设备监理单位资格。

设备监理单位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资格证书的,提交省质监局撤销其资格。

五、监督检查程序各设备监理单位进行自查,并提交自查报告。

六、监督检查处理依照《设备监理单位资格管理办法》的规定,对违反法律法规的给以处罚:(一)未取得设备监理单位资格而承揽设备监理业务的,由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二)设备监理单位超出范围实施法律法规规定由其他机构实施的行为的,按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超越核准资格范围承揽设备监理业务的,由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三)伪造、涂改、出租、转让设备监理单位资格证书的,由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予以警告,并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构成其他违法犯罪行为的,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给业主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四)从事设备监理资格核准与监督管理的有关机构和工作人员、受其委托进行评审等工作的机构和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未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制度(职权名称:生产许可目录管理产品及企业的监督检查)单位:**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区分局(公章)一、监督检查对象生产许可发证目录管理的企业。

二、监督检查内容企业与所生产产品相适应的生产条件和检验检疫手段、技术文件、工艺文件;质量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产品质量状况。

三、监督检查方式现场检查、书面检查,抽样检验;年度自查、日常巡查,产品质量监督抽查。

四、监督检查措施现场检查、书面检查,抽样检验;年度自查、日常巡查,产品质量监督抽查。

五、监督检查程序制定监督检查计划,组织实施监督检查,检查督促整改情况。

六、监督检查处理对违反产品质量法律法规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的生产企业,按照《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第四十五条至五十五条处理,根据情节轻重,可分别给予责令改正、行政处罚、撤销、撤回直至吊销生产许可证处理。

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制度(职权名称:计量器具型式批准监管)单位:**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区分局(公章)一、监督检查对象新生产依法管理(型式批准部分)计量器具的企业和产品。

二、监督检查内容(一)是否有无证或超范围生产纳入依法管理(型式批准部分)范围的计量器具的行为;(二)是否有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无证产品、国家明令禁止使用产品等行为;(三)生产的产品与其型式批准证书是否一致;(四)是否有擅自改变产品结构、关键零部件等,导致原批准的型式发生变更等行为;(五)是否有为计量器具增加作弊装置或者作弊功能等行为;(六)企业质量、计量管理体系运行是否正常等。

三、监督检查方式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获得计量器具新产品型式批准证书的企业及产品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一)自查与实地核查相结合。

获得型式批准证书的企业每年至少自查一次;当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结合实际,组织对自查情况的实地核查。

(二)不定期监督抽查。

市、县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不定期检查可能存在问题及被投诉举报的企业,视情况决定检查的频次。

四、监督检查措施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法对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依据《计量法实施细则》、《计量器具新产品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可采取责令改正、立案查处、封存涉案物品等措施,视情况给予相应处理五、监督检查程序(一)制定检查计划。

确定检查范围、检查内容、检查方式、时间安排、工作要求。

(二)实施检查。

组织检查人员赴现场实地检查,通过听取被检查单位自查情况汇报、与有关人员面谈询问、查阅相关资料、走访相关单位等形式进行检查。

(三)检查结果汇总。

检查工作完成后,各地应及时对检查情况进行汇总、整理、上报。

(四)通报检查结果。

对检查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进行总结,提出下一步工作要求,及时向上级质监部门及有关方面通报结果。

(五)整改后处理。

由当地质监部门督促辖区内企业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及时汇总、整理、上报整改情况。

六、监督检查处理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法对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依据《计量法实施细则》、《计量器具新产品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可采取责令改正、立案查处、封存涉案物品等措施,视情况给予相应处理:制造、销售未经型式批准或样机试验合格的计量器具新产品的,责令其停止制造、销售,封存该种新产品,没收全部违法所得,可并处三千元以下的罚款。

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制度(职权名称:制造、修理计量器具监管)单位:**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区分局(盖章)一、监督检查对象纳入依法管理(型式批准部分)范围的计量器具的制造者、修理者。

二、监督检查内容(一)是否有无证或超范围生产纳入依法管理(型式批准部分)范围的计量器具行为;(二)是否有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无证产品、国家明令禁止使用产品等行为;(三)是否存在假冒侵权和假冒许可证标志等行为;(四)生产的产品与其型式批准证书是否一致;(五)生产条件等是否发生变化;(六)企业质量、计量管理体系运行是否正常等。

三、监督检查方式区质监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行使监督管理职责。

(一)自查与实地核查相结合。

计量器具制造者、修理者每年至少自查一次;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结合实际,组织对自查情况的实地核查。

(二)不定期监督抽查。

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不定期组织计量器具质量监督抽查,加大对存在隐患苗头计量器具的监督抽查力度,严防出现区域性、行业性产品质量问题。

四、监督检查措施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法对计量器具的制造、修理行为进行监督检查,依据《计量法实施细则》、《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监督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对发现的问题可采取责令改正、立案查处、封存涉案物品等措施,视情况给予相应处理。

五、监督检查程序(一)制定检查计划。

确定检查范围、检查内容、检查方式、时间安排、工作要求。

(二)实施检查。

组织检查人员赴现场实地检查,通过听取被检查单位自查情况汇报、与有关人员面谈询问、查阅相关资料、检查必备条件及产品标准执行情况、走访相关单位等形式进行检查。

组织计量技术机构实施对计量器具(含重点、非重点管理)产品质量的监督抽查工作。

(三)检查结果汇总。

检查工作完成后,区局应及时对检查情况进行汇总、整理、上报。

(四)通报检查结果。

对检查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进行总结,提出下一步工作要求,及时向上级质监部门及有关方面通报结果。

(五)整改后处理。

由区质监局督促辖区内企业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及时汇总、整理、上报整改情况。

六、监督检查处理(一)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其停止生产、停止营业,封存制造、修理的计量器具,没收全部违法所得,可并处相当其违法所得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五十的罚款。

1、对于未取得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擅自从事计量器具制造、修理活动的;2、被委托单位或个人未取得与委托加工产品项目相应的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而接受委托、制造计量器具的。

(二)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办理许可,逾期未办理的,责令其停止生产、停止营业,封存制造、修理的计量器具,没收全部违法所得,可并处相当其违法所得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五十的罚款。

1、未另行办理新增项目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擅自制造、修理新增项目计量器具的;2、未另行办理制造计量器具许可,擅自制造计量器具的;3、未重新办理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擅自制造、修理计量器具的。

(三)对于取得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的单位或个人应当办理许可证变更手续而未办理的,予以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四)对于未标注或者未按规定标注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标志和编号的,予以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三万元以下罚款。

(五)对于销售未取得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的产品的,予以警告,并处三万元以下罚款。

(六)对于制造、销售计量器具经县级以上质监部门监督抽查不合格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

(七)对于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的,予以撤销,并处三万元以下罚款。

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制度(职权名称:资质认定获证实验室监管)单位:**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区分局(公章)一、监督检查对象全区获资质认定实验室二、监督检查内容(一)计量检定、测试设备的性能;(二)建立检定测试性能的工作环境和人员的操作技能;(三)保证量值统一、准确的措施及检测数据公正可靠地管理制度。

重点检查:1、组织管理。

获证后实验室的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组织结构、关键岗位人员等是否有重大变更;对上次评审或监督检查中提出整改意见落实情况。

2、环境和仪器设备。

开展检验检测工作的环境是否发生较大变化,查看实验室的检测区域及有效控制措施是否满足检测工作要求;用于开展检验检测的仪器设备是否按期进行检定/校准。

3、人员。

实验室管理人员和检测人员培训情况;人员是否符合准则及其他相关要求,是否履行职责,持证上岗。

4、检验检测报告和标志的正确使用。

检测工作是否正常运行,是否在获证项目(参数)范围内开展检测工作;检验报告的检验类别、存档的报告及原始记录信息、结论用语是否规范;是否超出批准承检范围对外出具检验检测报告;是否存在伪造检验结果或出具虚假证明的行为;申诉、投诉情况的处理以及纠正、预防措施执行情况等。

5、检验检测的公正性。

实验室有无措施保证承担第三方公正性检验检测工作不受任何内部、外部的压力和影响,有对外(客户)承诺公正性检验检测的承诺(声明)文件。

三、监督检查方式(一)实验室自查与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监督检查相结合。

实验室每年至少自查一次;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自查情况进行监督抽查核查。

(二)不定期监督检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