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亡显像:细胞凋亡显像可直观地检测机体组织器官内细胞凋亡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动态观察细胞凋亡诱导前后细胞凋亡发生的情况,借以评价肿瘤放疗和化疗效果。
不可逆性缺损:表现为201Tl 负荷或静息早期显像心肌局部放射性分布缺损,4小时或24小时延迟显像或再注射201Tl 后缺损部位仍无放射性分布。
99Tcm-MIBI 心肌显像则表现为负荷显像时心肌局部放射性分布缺损,而在静息心肌显像时放射性分布无明显改变。
多见于梗塞、心肌瘢痕和少部分冬眠心肌。
固定性缺损:201Tl 延迟或再注射后,以及静息99Tcm-MIBI 显像,负荷时放射性分布呈现缺损部位的心肌其放射性增加大于等于15%,但未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可见于:技术性操作误差;缺损后部分心肌存活;缺血再灌注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局部心肌功能损伤。
反向性再分布:可见于201Tl 延迟或再注射后,或静息99Tcm-MIBI 早期-延迟显像,以及99Tcm-MIBI 负荷-静息显像。
表现为延迟或再注射后,或静息心肌显像时,心肌缺损的放射性减少大于等于15%。
多见于:急性心梗再通后功能损伤的心肌;冠心病冠状动脉完全或几乎完全阻塞伴侧支循环开成的心肌;PTCA 或冠脉搭桥术后,功能恢复中的心肌;④也可见于负荷试验后,包括顿抑和凋亡心肌。
乏氧显像:肿瘤细胞的乏氧程度越高,对放射治疗及某些抗癌药物的敏感性越差。
乏氧显像由于能在活体水平上整体、无创伤性评价肿瘤的乏氧程度,为临床选择合理的肿瘤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因此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受体显像:分子核医学的概念首先是从受体显像开始的,受体显像是利用放射性标记的配体或配体类似物与靶组织高亲和力的特异受体结合的原理,显示受体空间分布、密度和亲和力的大小,是集配体--受体高特异性和示踪技术高灵敏度于一身、无创伤的体内功能性显像方法。
放射性药品:是指用于临床诊断或者治疗的放射性核素制剂或其标记药品。
放射性药品与放射性药物有其不同的含义,在我国,获得国家药品监管部门批准的放射性药物称为放射性药品。
放射性药物: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能直接用于人体进行临床诊断、治疗和科学研究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
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 :又称为不稳定性核素,它能够自发地发生核内结构或能级的变化,同时可放出某种射线而转变为另一种核素。
同位素isotope :凡属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相同的位置而中子数不同,称为元素的同位素。
物理半衰期Tp :放射性活度因衰变而减少到原来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物理半衰期。
生物半衰期Tb :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机体代谢从体内排出一半所需要时间。
有效半衰期Te :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机体代谢从体内排出和物理衰变两个因素作用,减少至原有放射性活度的一半所需时间。
三者关系:1/Te=1/Tb+1/Tp 前哨淋巴结:是指肿瘤淋巴引流区域的第一站淋巴结,是区域淋巴结中最易被肿瘤侵犯的淋巴结。
冬眠心肌:是指冠状动脉血流灌注减少引起室壁运动障碍,但心肌并未完全坏死,恢复血流灌注后,心功能可恢复。
放射性活度:是用来描述放射性物质衰变强弱的物理量,表示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
国际单位:贝可(Bq )。
1Ci=3.7*1010Bq,1Bq=2.703*10-11Ci 。
γ照相机 (γ camera)是核医学最基本的显像设备。
它由准直器,闪烁晶体,PMT ,预放大器,放大器,X 、Y 位置电路、总和电路和脉冲高度分析器,以及显示或记录器件。
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 ):简称ECT ,是γ照相机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进一步发展的核影像装置,它既继承了γ照相机的功能,又应用了计算机断层的原理,较γ相机增加了断层显像的能力,是核素显像技术继扫描机和γ相机之后又一重大进步。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PET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的临床应用是核医学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PET 是目前所有影像技术中最有前途的显象技术之一。
核医学显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放射性核素示踪活体内正常和病变组织的血流、功能、代谢等生理及病理生理过程。
阴性显像:是以病变组织对特定显像剂摄取减低为异常指标的显像方法。
功能正常的脏器组织能选择性摄取特定的显像剂而显影,而病变组织因为失去正常功能故不能摄取显像剂或摄取明显减少,而表现为放射缺损或减低的影像,故又称“冷区”显像。
阳性显像:是以病变组织对特定显像剂摄取增高为异常指标的显像方法。
由于病变区域的放射性分布明显高于正常脏器组织故又称“热区”显像。
单光子显像:是指采用发射单光子核素标记的显像剂,用探测单光子的显像仪器进行的显像。
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核医学显像方法。
正电子显像(PET 显像):是指采用发射正电子核素标记的显像剂,用PET 、符合线路SPECT 或带有超高能准直器的SPECT 进行的显像。
主要用于心、脑、肿瘤等的代谢研究以及神经递质受体的显像。
血池显像:99Tcm-RBC 随血流从动脉进入相应脏器的血管床,可获得相应脏器的动脉灌注影像,称血池显像。
X--CT :X 线CT 是将高度准直的X 线束围绕靶器官作断层扫描,记录下的大量信息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计算出靶器官内不同部位和深度的各个点的X 线吸收系数值,用不同的灰阶表示,形成靶器官的横断层解剖结构图像,其分辨率和灵敏度比普通X 线片又有很大的提高,通过增强扫描还可进一步提高某些病变组织的对比度。
特征值:灵敏性即真阳性率;表示所有受检患者中阳性结果的比例。
特异性即真阴性率;表示所有受检健康人中阴性结果的比例。
准确性也称真实性,表示所有受检者正确结果的比例。
阳性预测值即阳性结果事后概率;表示所有阳性结果受检者患病的概率。
阴性预测值即阴性结果事后概率;表示所有阴性结果受检者未患病的概率。
阳性试验似然比是患者实验结果真阳性比例与健康人实验结果假阳性比例的比值,即:敏感性/(1-特异性)。
表明结果阳性时,患病与不患病几率的比值。
比值越大,患病的概率越大,实验越好。
阴性试验似然比是患者实验结果假阴性比例与健康人实验结果真阴性比例的比值,即:(1-敏感)/特异。
表明结果阴性时,患病与不患病几率的比值。
比值越小,不患病的概率越大,实验好。
正确指数又称约登指数,是综合评价真实性的指标,表示实验方法确定真正病人与非病人的总体能力。
指数越接近1,诊断效能越好。
PET 特点:以解剖图像方式、从分子水平显示机体及病灶组织细胞的代谢、功能、血流细胞增殖和受体分布状况。
PET-CT :将CT 和PET 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显像仪器。
原理是在一个仪器的前部安装CT 成像装置。
后部安装PET 成像装置。
这种精密融合的图像解决了PET 显像解剖位置定位不清和CT 检查缺乏代谢信息的矛盾。
两种检查方法间相互取长补短,密切结合,其意义远远大于单独的CT 和PET 检查。
SPECT :单光子发射断层显像,突出特点:反映人体功能和代谢方面的变化。
18F-FDG :葡萄糖类似物,可反映细胞的葡萄糖代谢过程。
原理:静脉注射18F-FDG 后,在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帮助下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细胞内的18F-FDG 在己糖激酶作用下磷酸化,生成6-PO4—18F —FDG ,由于6-PO4—18F —FDG 与葡萄糖的结构不同,不能进一步代谢,而且6-PO4—18F —FDG 不能通过细胞膜而滞留在细胞内达几个小时。
在葡萄糖代谢状态下,6-PO4—18F —FDG 滞留量大体上与组织细胞葡萄糖消耗量一致,因此18F-FDG 能反应体内葡萄糖利用状况。
适应症:1、评价肿瘤侵犯范围,恶性程度,临床分期为治疗决策提供依据2、良恶性肿瘤的鉴别3、对了解肿瘤的全身累及范围具有独特价值4、示肿瘤病灶的活性决定方案5、放化疗的监测与评价6、肿瘤放疗后或手术后复发与瘢痕组织的鉴别7、愈后判断8、探查肿瘤原发病灶。
131I 的临床意义(全身显像,甲状腺癌)临床意义:(1)异位甲状腺及先天性甲减的诊断(2)甲状腺结节和颈部肿块(3)甲亢的鉴别诊断(4)甲状腺癌及其转移灶的判断:131I 全身显像:主要用于寻找分化较好的甲状腺癌的转移灶。
当131I 全身显像在甲状腺外有异常放射性浓聚应考虑为分坏较好的甲状腺癌的转移灶,但转移灶摄131I 功能多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在正常甲状腺组织存在时,131I 大部分被摄取,转移灶常不显影。
核素显象的原理及特点?原理:把放射性核素或核素标记的显像剂引入体内,通过核医学显像仪器在体外探测放射性核素发射的射线,经光电转换及计算机处理后获得图像。
特点:1功能性显像:核素显像与CT 、MR 及超声成像的区别在于根据脏器的功能状态而显示其形态或结构异常,固有功能显像之称。
2定量显像:对核素显像图的分析,一方面通过目测器官或病灶组织的放射性分布来进行诊断,也可以通过计算机处理获得病灶局部的一些数据,获得定量或半定量诊断参数。
3代谢显像:正电子显像由于使用11C 、15N 及18F 等放射性药物,不仅反映局部血流、细胞功能和放射性浓集的改变,而且反映组织细胞内分子水平的化学剂代谢改变,从分子水平的角度解释图像和诊断病变.癫痫的发作期、间歇期PET 、SPECT 反映脑功能和代谢改变与癫痫关系方面常用的方法为脑血流或18F-FDG 代谢显像。
癫痫在发作期,脑组织的生理和生化出现明显的变化,脑血流和氧代谢率增加,对氧和葡萄糖的需求亦增加。
癫痫发作间期r CBF 降低,局部葡萄糖利用率降低。
发作期间呈低血流和低代谢是因为神经元的缺失和皮质萎缩,发作期病灶呈高代谢,血流灌注明显增加,其原因是发作期对能量需求增加。
当发作期的高灌注、高代谢与发作间期低灌注、低代谢为同一部位时,定位更加准确。
同时,两者结合分析可以排除非癫痫性低灌注与低代谢。
核医学显像:是将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引入体内,实现脏器、组织,病变的功能性显像方法,也称放射性核素显像。
基本原理:利用放射性核素示宗剂体内正常和病变组织的血流、功能、代谢等生理及病理生理过程。
不同示踪原理:1细胞选择性摄取,2化学吸附和离子交换3特异性结合4微血管栓塞5生物区通过和容积分布6排泄速度或时间差别特点:1能提供脏器或病变的代谢、血流、功能2组织特异性3可进行全身显像及双核素同时显像4能提供功能的定量参数5无创性、安全、简便嗜鉻细胞瘤显像剂:131I-MIBG 显像是一种对嗜鉻细胞组织高度特异的功能显像,而且可进行全身显像,对异位的嗜鉻细胞瘤或嗜鉻细胞瘤术后残留病灶,复发病灶进行探测,因此在影像学检查中,是特异性定位诊断嗜鉻细胞瘤的首选方法。
但是以下情况可以出现假阴性:1,无功能嗜鉻细胞瘤。
2瘤体过小,中央坏死液化。
应用123I-MIBG 显像复查,特别是断层显像,可提高检测阳性率减少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