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知识点总结67875

美学知识点总结67875

美学知识点总结67875一、美学的创立与发展美学之父鲍姆嘉通,1750年,他写了一本名为《Aesthetics》的专著。

我国理论界把它翻译为“美学”。

他的美学观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

2、“美”的本质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二、美学研究的对象我国有关美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美的问题(美的本质、美的规律)。

第二,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

第三,艺术问题。

第四,审美关系。

第五,审美活动三、美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哲学思辨法(自上而下)、自古希腊到德国古典美学这种方法一直占主导地位。

从既定的哲学体系出发,按照某种哲学原理对审美现象作哲学分析,通过理论思辩和逻辑推演的形式,在客观上把握美学研究的对象,通过对象的表层结构把握对象的深层本质。

九世纪德国的费希纳(1801-1887)提出“自下而上的美学”来代替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美学”。

所谓“上”,是指哲学体系与基本命题而言,所谓“下”是指具体的审美经验。

自此以后,西方美学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

1、侧重于对审美经验作各种心理学、生理学的解释。

美学对心理学的依赖加重了。

著名的格式塔(完型)心理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美学的结合。

2、强调美学的具体运用、特别是对艺术批评与鉴赏的具体运用,反感传统美学的诸如“美的本质的抽象思变。

3、派别纷呈,符号美学、现象学美学、精神分析美学、完型心理美学、自然主义美学等。

把美的现象作为一种经验事实,或侧重于外在现象的描述,或层中与主体内眦经验的分析,注重事物外在的表面的就事论事的研究,强调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对审美对象进行实证的考察。

所以也可称之为科学美学。

现代西方美学分析日益细密深入,但同时又远离美学基础理论而是综合的力量削弱。

早期英国经验派开始的从审美对象研究向审美意识的转移,至此已以审美经验为中心。

美学技术化、实证化了,相当多的现代西方美学研究实质上已降格为艺术学,甚至成为艺术鉴赏学。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西方传统美学对美的本质的探讨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在和谐毕达哥拉斯对整体进行了区分,即把整体分为和谐的和不和谐的。

和谐在于比例和平衡。

和谐的比例的审美本质在于,它说明了部分和整体以及统一的整体中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只有比例适度,才能构成恰当的数量关系,组成整体的和谐之美,如黄金分割定律在人身体上的应用。

“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音乐的和谐是由数的比例造成的。

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把杂多早知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

天体的运动是和谐的,具体可感的宇宙是最高的美。

诸天音乐、宇宙和谐。

认为天上的星体在遵照一定轨道运动之中产生一种和谐的音乐。

人体就想天体,都有数与和谐的因素统辖着。

人有内在的和谐碰到外在的和谐,就同声相应、欣然契合,因此人才能爱美和欣赏艺术。

音乐的刚柔也能使得人的性情变刚变柔。

2苏格拉底的美学理论美在效用:美是有用的,有用就美,有害就丑。

美也是相对的,依存于效用。

不能说完全在事物本身,与人无关。

3、柏拉图:美在理式文艺才能的来源:迷狂说(灵感说)。

4、康德:美的分析5、席勒(1759“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造雪精神。

”--虚静的心胸对于审美观照及文学构思都很重要。

刘禹锡:“虚而万景入”;宋苏轼:“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庄子美学(一)、“心斋”、“坐忘”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知北游》)二、美与丑的关系《知北游》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

……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

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圣人故贵一。

孔子美学孔子名丘,字仲尼。

学说以“仁”为核心。

认为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心养中能起到特殊的作用1、重视艺术的社会作用,“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夫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提出“兴”、“观”、“群”、“怨”一组美学范畴,以“兴”为首,强调艺术的感染作用,述及艺术欣赏活动的心理特点,阐明了艺术通过陶冶、感染人的心理情感,使个体与社会和谐的社会功能。

2、在美与善的关系上,把“尽美尽善”作为最高的审美理想。

3、在文与质的关系上,认为“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主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4、在对自然美的欣赏上,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命题,触及审美趣味、美感的差异性,在中国美学史上开创了“比德”说。

5、在“中庸”的原则的基础上,崇尚“中和”之美,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作为美学批评的原则。

孟子的美学思想①强调人格美的意义和价值。

提出“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下》。

认为美以真、善为基础,并表现于外在可感的形式。

又提出“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的命题,认为“大”起始于“美”,但又比“美”更为辉煌壮观。

②提出为实现个体人格美而进行自我修养的“养气“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

这种“浩然之气”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

孟子认为“浩然之气”要靠“养”才能获得。

养气的方法是“配义与道”,“道”是指仁义之道。

“义”指符合仁义之道的行为,“配义与道”,就是一方面要明白仁义之道,对之确信,一方面又要不断地去做人应该做的事。

③提出“以意逆志”的命题。

包含着对艺术欣赏特征的认识。

孟子美学作为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后世颇有影响。

荀子美学思想荀子①从人的性本恶的“性恶论”出发,肯定对于声、色等感官愉悦的追求,是出于对人的自然本性,具有普遍性。

又强调人的欲望的满足又必须合乎礼义,受到社会的制约。

主张以礼规范、约束人们的行动,对人们追求声色之美的享受起调节作用。

②提出“无伪则性不能自美”的命题。

把自然之“性”视为美之基础,把后天的“礼乐之教”等人为之“伪”作为构成人格美的前提。

③发展孔子提出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观点,提出“君子比德”说,主张以自然对象之美来象征君子的美好德性。

④肯定音乐艺术移风易俗的社会作用。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

”二、魏晋玄学与魏晋南北朝美学宗白华先生指出,魏晋人倾向“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而这种美的出现主要是由于魏晋玄学的影响。

魏晋玄学崇尚“三玄”,三玄指的是《老子》、《庄子》、《周易》。

魏晋玄学家提出的“得意忘言”的理论(王弼)和“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嵇康),对魏晋南北朝的艺术和美学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魏晋玄学是魏晋南北朝艺术和美学的灵魂。

(一)“得意忘象”(王弼)1、“得意忘象”的出处。

《庄子·外物》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王弼说: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二)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声无哀乐论》① 音乐是自然产生的声音,它并不包含哀乐的情感。

音乐与人的哀乐之情并无对应的关系。

相同的情感,可“发万殊之声”;同一声音,可激起不同情感。

② 音乐不能使听者产生哀乐的情感。

人们欣赏音乐时产生的哀乐情感,并非音乐所造成,音乐只是引发和加强了听着原来具有的各种情感。

(三)顾恺之:“传神写照”出自《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

人问其故。

顾曰:“四体妍媸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主张在形似的基础上表现人物气质、性格及特定情景中的神情态度。

“传神”不应该着眼于整个自然的形体,而应该着眼于人体的某个关键的部位。

这种“关键的部位”能表现每个人的个性和生活情调的典型特征。

(四)宗炳:澄怀味象“澄怀味象”是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

“味”的概念是从老子美学中来的。

是一种精神愉悦和享受,是审美的“味”。

欣赏山水当“澄怀味象”,“应目会心“,在深入观览其形象时,以虚静空明的心境进行直觉的体味、领悟,获得审美愉悦,妙悟山水所孕含的宇宙之神理。

“味象”与“观道”同是一个心理过程。

《宋书·隐逸传》记载:“(宗炳)以疾还江陵,叹曰:‘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睹,惟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这表明“味”(审美享受)同时就是(对“道”的观照)。

较完整鲜明地将“形”、“神”关系引入对自然美和山水画的论述中,强调对“神”的领悟,在中国美学史上有重要意义。

谢赫:“气韵生动”谢赫说道:“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1、气韵生动”是为了追求“神”、“妙”的境界,要使画面形象通向那个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2、谢赫“气韵生动”的命题,和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有内在的联系。

谢赫“取之象外”的论述,直接引发了唐代古典美学中的“境”这个范畴。

3、“气韵生动”反映了中国美学的特点:中国的美学元气论着眼于整个宇宙、历史、人生,着眼于整个造化自然。

她要求艺术作品的境界是一全幅的天地,要表现宇宙的气韵、生命、生机,要蕴含深层的宇宙感、历史感、人生感,而不只是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

谢赫的这一论述,直接引发了唐代美学中“境”的范畴。

“气韵生动”的思想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要求艺术家胸罗宇宙,思接千载,仰观天宇,俯察品类,富于哲理的意味。

三、唐代美学唐五代最重要的书法美学著作是孙过庭的《书谱》,张怀瓘(guan四声)的《书断》、《书议》、《文字论》。

最重要的绘画美学著作是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荆浩的《笔法记》“画者,画也。

度物象而取其真”。

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指观察、体会、撷取天地万物的真实镜像,又与自己的情志、意趣融汇贯通,有得于心,发而为画。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思是不可或缺的。

四、宋元美学宋元书画美学是唐五代书画美学的延续和发展。

郭熙的“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和苏轼的“成竹在胸”、“身与竹化”的命题,分别探讨了审美创造中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以及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这两个阶段的规律性。

这是唐代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命题的延续和发展。

黄休复把绘画分为“逸”“神”“妙”“能”四格,并把“逸格”列于其他三格之上。

“逸品”(“逸格”)的出现,反映了一部分画家从重“再现”转向重“表现”,把山水景物作为抒发特定的主观生活态度和生活情趣(即“逸气”)的手段。

这种倾向,到元代发展成很大的潮流,“逸品”也在元代得到完全的成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