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叫丽水千里的朋友贴出的艺术概论笔记整理艺术概论笔记整理1、艺术的本质特征等一般规律性问题2、艺术的发生与发展3、艺术与其它相关领域文化形态的相互关系及它的地位与作用。
4、围绕艺术活动四要素讨论艺术的核心问题创作者(艺术家)、鉴赏者、作品、世界5、艺术门类用材质和技法来划分比较科学的划分方法艺术本质论科学和美学划分在19世纪末。
艺术和美学既有交叉有不一样。
1750年,美学。
美学研究艺术美+自然美1、艺术产生的理论艺术生产,艺术传播,艺术消费(生产-消费)艺术传播在教材中最为薄弱的部分。
艺术传播是艺术产业化最重要的环节,(艺术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系,广告学,传播学)(广告及市场)(展览馆,出版社)===>现代传媒对艺术传播的影响?生产分为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两种,艺术被看作一种精神生产形态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特点。
艺术是主观与客观,心与物的结合与统一。
马克思:“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揭示了物质、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为什么说精神生产具有不平衡关系?精神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精神受物质制约,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从人的需要(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多层次说”)和生产的目的来说第一,精神生产满足精神审美认知需求。
第二,物质生产——使用、交换、价值属性、商品属性;精神生产——审美属性。
第三,从生产过程和结果来看独立于物质生产的特征,艺术精神,构思,技巧投入和一般工艺品不一样。
揭示艺术系统的奥秘创造性被扭曲,淹没与根本原理违背片面追求票房收视率艺术把握世界方式形象性特征:不单是具象,可视可听都包括。
借助艺术通感。
音到形,诗到画。
和科学性概念理性把握世界不同特征的美——运用形象进行创造性的想象的重要。
“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悟,又表现思想”艺术形象性:1、主观客观的统一,有意味的形式主观因素消失在客观的因素中——建筑客观因素消失在主观因素中——音乐2、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的存在呈现方式——形式从内容出发来选择创造形式,形式对艺术表现有明显的能动作用。
形式具有强而独立的审美价值。
3、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艺术概况的问题艺术的真实:一种审美化的真实,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真实。
特征:1、主观性。
2、内蕴性。
3、假定性,以假定性情景表现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4、诗艺性,通过想象虚构,对生活改造,重组再造。
不是主观的说明,而是具体的表现。
艺术家对生活真实进行选择,提炼,补充。
情感逻辑和生活逻辑。
艺术的情感把握特征:情感评价与判断活动,通过隐曲的方式,非说教式的方式,适当的艺术表现手段,艺术感染力,你的审美同情,对艺术作品的领悟,情感共鸣,净化,回味。
延留的状态都贯穿情感。
1、情感价值取向——真诚性,高尚性对反面人物的犯人化处理实际上是在价值倾向上出现问题。
美善合一的标准2、艺术情感的诗艺性审美骄傲度的艺术方式,情感把握寓于具体形象,意境创作当中。
超越了个人情感的集体情感,非私语化的呻吟。
艺术概括:本质具有艺术概括性,通过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与控制。
诗比历史更具有哲学意味——亚里斯多德。
思格尔:“理想性格”人物的丰富性,坚定性,明确性。
典型:高度真实,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
凝聚创作主体真挚情感。
普遍性通过特殊性表现。
共性通过个性表现。
共性与个性,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重再现虚与实。
马恩的艺术观念“典型环境当中的典型性格”,反映社会历史发展必然性。
(阿Q)反对恶劣的个性化,不含盖集体性。
艺术自律性与他律性:自律性:自我的约束自我的规范。
艺术有自身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发展规律。
艺术作为人类活动而引发人们的审美感情。
有超功利的直接性。
在当下他律性淹没自律性。
他律性:在文化系统中,与哲学。
等的关系,其他因素(商业对艺术的压榨与淹没)文革:艺术沦为政治的奴隶,他律性占上风。
艺术起源发展论席勒游戏说超功利的自由状态,在游戏中人才充分是人。
马克思强调审美的地位英国,泰勒巫术说,相似率,接触率马克思:劳动说,“合力”的作用。
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功能,与其他文化关系。
艺术社会功能审美认识:以想象,形象,情感,直觉假设性方式教育:教化功能,陶冶净化升华娱乐:以情感人,潜移默化位置:核心地位,所属的文化的反映和代表“是一种文化的自我意识”艺术史镜子折射文化的影子。
艺术要素文化大系统的制约影响。
艺术与哲学关系:用理性方式去把握情感。
艺术——感性哲学——理性双希文化传统奠定西方艺术走向。
西方重认识论,逻辑实证,种属差异,层级,灵与肉的二元对应。
哲学中——以无为本道,无,理气宋元话本后更重再现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在初始阶段混为一体,都是对日常情感的超越,都不止理性判断结果。
宗教的积极作用:1、原始宗教是原始文艺的发源地,壁画,神话,歌舞2、提供思想营养,精神动力3、形成浪漫主义文化传统,宗教的人文呈现提供借鉴。
4、为艺术理论提供新视点理论。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1、艺术的最高境界——美善合一(中国)2、“内圣外王”“立德,立功,立言”3、道德评价不能代替审美评价艺术与科技的关系:1、科技提供新的传播工具,技术手段(广播、电视电影)2、媒介的多样性影响人们的接受能力(电影,VCD)3、现代的工具理性,科技理性的压制艺术四要素:1、创作艺术的主体性问题:艺术家的自觉能动意识。
商业化文化思潮对主体性的压制。
文革集体化对主体性的压制。
艺术的创造过程:体验——构思——传达刘勰的《文心雕龙》“以意称物,情以物迁”“以文逮意,辞以情发” 创作过程:农夫和厨师的职业统一艺术积累,体验,深化表达过程。
物——意——言——相统一移情:德利普斯“美感不在对象,而在主体的生命灌注”形象思维:灵感——顿悟式突如其来的状态集体无意识:潜在性,生理进化,文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心理积淀。
文化心理结构——审美意象(创作构思中产生)艺术流派,艺术风格(区别)艺术作品的层次:艺术语言——形象——意蕴物境——情境——意境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这是中国古典最核心的审美范畴。
大中华审美理想集中体现。
“远——古——高——逸”“能品何品,神品逸品”“象外之象,韵外之韵,味外之旨”艺术消费:接受美学: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于德国。
尧斯、伊塞尔(代表)召唤结构:强调文本的空白,期待接受者的补充。
每个人的心理文化图示结构不一样。
第二文本的创造,艺术文本的无限开放性。
期待视野:独特的文化心理图示。
包括定向期待视野和创新期待视野。
审美预挫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文化理论派别,20年代。
审美惊奇感的营造:让熟悉的东西陌生。
“最熟悉的陌生”共鸣、净化、回味1、接受者和文本之间情感交融2、此时接受者,其他接受者,成个人与集体隐含读者:1、创作者理想当中的读者美学意义上的隐含读者尹定邦《设计学概论》部分笔记第一章导论:设计学的研究范围及其现状设计作为人类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生存方式,其渊源是伴随“制造工具的人”的产生而产生的。
而早期人类有关设计的经验性总结,如中国古代的《考工记》和古罗马老普林尼(Plini the Elder)的《博物志》,都可视作设计学作为一门理论的最初萌芽和起点。
然而设计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被学者们作出思辨的归纳和论理的阐述,则是20世纪以来的产物。
设计一词虽然是西语Design在现代汉语中的反映,但其西语词源学上的含义,在古代中国的文献中早已有了相对应的词义。
用现代汉语中的“设计”这一双音节词来对译西语的Design,从其各自的语源背景及文化背景来看都毫无歧义,这正好说明了“设计”作为人类生活行为的共性特征。
总之,设计就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
1.1 设计学的研究范围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设计学的产生是20世纪以来的事件;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它毫无疑问有着自己的研究对象。
由于设计与特定社会的物质生产与科学技术的联系,这使得设计本身具有自然科学的客观性特征;然而设计与特定社会的政治、文化、艺术之间所存在的显而易见的关系,又使得设计学在另一方面有着特殊的意识形态色彩。
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正构成了设计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的独特的性质,因此设计应该被视作一种物质文化行为,而设计学则是既有自然科学特征又有人文学科色彩的综合性的专门学科。
设计学是关于设计这一人类创造性行为的理论研究。
由于设计的终极目标永远是功能性与审美性,因此,设计学的研究对象便与设计的功能性与审美性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
就艺术学科领域而言,设计学又称为设计艺术学:就设计的功能性而言,设计学要对相关的数学、物理学、材料学、工程学、机械学、建筑学、电子学、经济学进行理论研究;就设计的审美性而言,设计学要对相关的艺术学、考古学、美学、色彩学、构成学、心理学、民俗学、传播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进行研究。
如此广阔的研究天地,正是设计学这门新兴学科的莽莽草原,任凭研究者们纵横驰骋,收获累累。
从学科规范的角度来看,由于设计学在西方是近些年从美术学、建筑学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学科,所以我们在此依据西方对美术学的划分方法来对设计学作研究方向的划分。
我们一般将设计学划分为设计史、设计理论与设计批评三个分支。
然而,由于旧有学科规范的桎梏,大多数设计学研究者都还无法横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沟壑,对设计学进行立体的研究。
绝大多数的情形仍然是研究科技史的成果需要等待设计史研究者给予青睐才得以成为设计史研究的材料,众多的心理学成果仍然无法进入设计理论研究者的视野。
这种情形只有等到我们不再为设计学究竟应该划为文科或理科而争论的时候,只有等到我们意识到设计学本身横跨文、理二科的时候,才会得到根本的改变。
再给你第一章的部分知识点:1、设计艺术学设计艺术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实用性的艺术学科,其内涵是按照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规律,创造人类生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一门科学。
一般说来,在自然经济体制下,手工艺制品的设计属于工艺美术设计范畴;现代工业社会批量化或标准化生产的产品设计属于设计艺术范畴,一部分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观念和生产结合,并在保留手工艺特征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的艺术形态,也属于设计艺术的范畴。
设计艺术涉及的范围宽广,内容丰富,是功能效用与审美意识的统一,是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直接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设计艺术人才的培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过去是以师徒承传的方式进行的,学校方式的设计艺术教育在20世纪初才开始。
建国后,该学科在高等美术院校,得到比较正规的发展,50年代中期,设计艺术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得到系统发展,60年代起开始培养研究生,80年代进入包括工业设计及其史论研究方向的硕士、博士学位的培养阶段,该学科得到全面的发展。
设计艺术学与相邻的二级学科艺术学和美术学有着紧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