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年北师大汉硕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1年北师大汉硕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育明教育汉教专业资深专家徐老师以及13年10名育明考到北师大汉教340分以上的学员综合分析:整体看来,2013年的北京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的难度并不大,基本上还是延续着往年的难度,所以,2014年的北师大考研的复习还是要以基础为关键点,打好基础。

育明教育根据内部信息和7年的辅导经验,为2014年准备考取北师大研究生的学生提供最权威的参考书目以及内部信息,希望能给14年准备考研的学生带来最大的帮助。

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考研状元笔记及历年真题解析北京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视频课程+内部资料+最后押题三套卷+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点评=2500元7月1日前购买8折优惠第二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一)一、语言与文化1、文化的定义与分类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按照内容可分为:●物质文化。

是表层文化。

●行为文化。

●制度文化。

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属于中层文化。

●观念文化。

是深层文化。

●大文化(C文化):指经济、政治、哲学、教育、文学艺术、科学以及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

小文化(c文化):指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等。

2、文化的特征文化是人类在进化过程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文化具有民族性、文化具有社会性、文化具有系统性、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符号系统之上的、文化是在发展变化的。

3、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A、语言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

(P121)B、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C、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二、语言与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

这种交际行为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称为跨文化语言交际1、跨文化交际的特点A文化的差异与交际障碍、B交际原则与价值观念、C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D交际过程中相互接近和求同趋向、E交际的结果:文化的相互影响2、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冲突和适应(P124)A蜜月阶段 B挫折阶段(文化休克) C调整阶段 D适应阶段3、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A尊重不同文化、B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C求同存异对待文化冲突、D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E从文化交际的需要出发,选择文化依附。

4、交际文化知识文化:指跨文化交际中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用筷子吃饭)交际文化:指跨文化交际中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不能将筷子插在饭上)吕必松提出“语言交际文化”: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是非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等的特殊文化因素。

第三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二)一、对外汉语教学的相关文化教学1、语言的文化因素2、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P132)3、专门性文化知识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1、语构文化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P133)2、语义文化(P135)指语言的语义系统,主要指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涵义,它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3、语用文化(p136)A称呼、B问候和道别、C道歉和道谢、D敬语与谦称、E褒奖与辞让、F宴请与送礼、G隐私与禁忌三、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原则1、要为语言教学服务,与语言教学的阶段相适应2、要有针对性——针对外国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障碍和困难。

3、要有代表性——主流文化、国家文化或者说是中国人共通的文化,有一定教养人身上反映的文化。

4、要有发展变化的观点——在年轻人身上所反映的习俗文化已经有很大变化5、要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四、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方法1、通过注释法直接阐述文化知识2、文化内容融汇到课文中去3、通过语言实践培养交际能力第五章语言习得理论第一节语言学习与习得一、学习与一般的学习理论1、什么是学习作为心理学的概念,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经验而产生行为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学习理论的两大流派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受经验主义哲学影响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和动物受环境支配、获得经验而被动形成的行为的改变。

在这一过程中,完全排斥人的主观思想或思维活动,建立在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基础上。

B认知学习理论受哲学上的理性主义的影响,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环境和客观事物主动的认识和行为的主动的改变,是主体的认知过程,而不是在外界环境支配下被动地进行刺激——反应的联结和行为习惯的改变。

强调学习中认知机制所起的作用,着重探讨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变。

3、学习的分类、阶段和目标(P159)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按学习的复杂程度,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A、信号学习B、刺激——反应学习C、连锁学习D、言语联想学习E、多重辨别学习F、概念学习G、原理学习H、解决问题的学习(前五种属于行为主义,后三种属于认知学派。

)加涅认为学习行为分为八个阶段:A、动机B、领会C、获得D、保持E、回忆F、概括G、作业H、反馈加涅还归纳了学习应达的五种结果,也就是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A、智力技能B、认知策略C、言语信息D、动作技能E、态度二、语言学习与习得的区分1、学习与习得的定义习得: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语言,如儿童获得第一语言。

学习:则是指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也是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如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

2、习得与学习的不同A、习得是一种潜意识行为,学习则是一种有意识行为。

B、习得一般是在使用该目的语环境中进行的,学习主要在课堂环境下进行。

C、习得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方面,学习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形式方面。

D、习得的方法主要靠在自然语言环境中的语言交际活动,学习则是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大量练习和模仿。

E、习得需要大量的时间,效果也比较好;学习相对来说花的时间较少,但效果不确定。

第二节第一语言习得及其主要理论和假说一、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P157)二、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1、刺激——反应论(p159)2、先天论(P161)3、认知论(P164)4、语言功能论(p166)第三节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一、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和假说1、对比分析假说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形成习惯的结果。

在习得第二语言时,存在第一语言的迁移问题。

迁移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有正迁移(促进、积极作用)和负迁移(阻碍,也叫干扰)之分。

负迁移造成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和学生的错误,这就是对比分析假说。

2、中介语假说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伴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度的动态语言系统。

中介语特点(P169)3、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假说科德于1967年在其《学习者言语错误的重要意义》一文中提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有自己的内在大纲,而学习者的种种偏误正是内在大纲的反映。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服从于教师的教学安排,接受所教的语言知识,而是有其自身的规律和顺序。

这一顺序也并非完全按照语言形式的难易。

4、输入假说克拉申归纳: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总称输入假说理论。

A、习得与学习假说克拉申认为习得是首要的,学习是辅助的。

B、自然顺序假说克拉申赞同科德的内在大纲假说,认为人们习得语言规则有一个可以预测的共同顺序,有的先习得,有的后习得。

C、监控假说克拉申认为,人脑中有两个独立的系统,一个是潜意识的系统,一个是有意识的系统。

有意识的系统在言语行为中只起到监控作用。

这种监控只是很小的纠正,是微调,是为了使说话显得更完善,对交际不是很重要。

D、输入假说第一,克拉申认为,人类获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是对信息的理解,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习得语言知识。

第二,输入的语言信息既不要过难也不要过易,克拉申用i+1表示。

第三,克拉申强调听力活动对语言习得最为重要,语言习得是通过听力理解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说获得的。

E、情感过滤假说也称屏蔽效应假说。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输入的语言信息并不都被吸收。

人类头脑中这种对语言的堵塞现象,是由于情感对输入的信息起到了过滤作用,成为“情感过滤”,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一些心理因素。

5、普遍语法假说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普遍语法仍起作用,人们对所接触到的第二语言的语言参数可以再定值。

学习初体现第一语言参数规则及偏误,之后逐渐把第一语言参数进行调整或重建。

也有研究证明,语言参数不能二次定值。

6、文化适应假说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出发,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看作是逐步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把整个第二语言习得看做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程度决定该目的语的掌握程度。

二、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比较(P179)1、相同点:(反映了语言习得的普遍规律)A、两种语言的习得都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B、两种语言习得都是为了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

C、两种语言习得都必须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和受文化制约的语用规则,都必须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技能D、两种语言习得大体上都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阶段。

2不同点:A、习得动力不同B、习得的环境和方式不同C、习得的过程不同D、文化因素习得的不同E、主体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伴随着学习者的认知、情感、生理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而第二语言习得则是在上述变化基本完成以后进行的,两者习得的条件也不同。

育明教育:考研专业课答题攻略(一)名词解释1.育明考研名师解析名词解释一般都比较简单,是送分的题目。

在复习的时候要把重点名词夯实。

育明考研专业课每个科目都有总结的重要名词,不妨作为复习的参考。

很多高校考研名词解释会重复,这就要考生在复习的同时要具备一套权威的、完整的近5年的真题,有近10年的最好。

2.育明考研答题攻略:名词解释三段论答题法定义——》背景、特征、概念类比、案例——》总结/评价第一,回答出名词本身的含义。

一般都可以在书本找到。

第二,从名词的提出的背景、它的特征、相似概念比较等方面进行简述。

第三,总结,可以做一下简短的个人评价。

3.育明教育答题示范例如:“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第一,什么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这是答案的核心)第二,它的几个特征,并简单做一下解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