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工业化长三角地区位于长江下游和东海之滨,集“黄金海岸” 与“黄金水道” 于一身,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优越的地理区位,自明清以来就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近代以来,这里与西方工业和文化最先接触,孕育了中国的近现代工商业文明,奠定了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初步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江浙沪两省一市的人口虽然只有全国的1/10,但经济总量和工业总产值分别占全国的1/6和近1/4。
受计划经济体制和国家工业发展重点转移等因素的影响,两省一市的经济和工业虽有一定发展,但发展步伐较慢。
1952~1990年,两省一市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6.14%上升到16.56%;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比重也一直徘徊在1/4以内。
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进入了现代化的新阶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提出了开发浦东的发展战略。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并提出了“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长江长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重大战略部署。
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外部环境的不断改善,使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潜力得到充分释放,现代工业和地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重新恢复了这一地区在中国经济中的领先地位,在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逐步形成一些新的竞争优势。
有关长三角地区在全国的地位及其与其他6个经济区域的基本情况比较。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和工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
改革初期,得益于上海工业的扩散和江浙地区农工相辅的传统,长三角地区尤其是江苏省和浙江省的乡镇工业与家庭工业迅速崛起,带动了农村工业化的迅猛发展。
江苏省乡镇工业总产值在“六五” 期间(1981~1985)年平均增长27.07%,“七五” 期间(1986~1990)年平均增长22.07%,“八五” 期间(1991~1995)年平均增长43.61%。
到“八五” 末期,乡镇工业产值占江苏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3,成为江苏省工业化的主导力量。
浙江则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1998年,浙江省注册个体私营企业168万户,注册资本总额1404亿元,从业人员421万人,均居全国首位。
全国首批500家最大私营企业中,浙江占112家。
2003年浙江9200亿元的生产总值中,个体私营经济为4790亿元,占52.1%。
个体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仅使浙江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提升了浙江经济在全国的比重,而且有效地使当地居民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缩小了城乡差距,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上海跃居全国第一位。
上海市实施浦东开发开放战略之后,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九五”(1996~2000)和“十五” (2001~2005)期间,上海工业在“发展中调整”,实施战略性调整重组,大力推进“科教兴市”主战略,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工业新高地建设,深化国企改革,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和地区经济保持了快速持续协调平稳发展态势。
作为全国现代工业产业和先进技术来源的重镇和排头兵,上海工业发展不仅是保持一定的规模和高速度,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引导地区乃至全国现代工业的换代升级,不断推进工业的现代化步伐。
依托上海市这个迅速崛起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市现代装备制造业、信息、汽车、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精品钢材等骨干产业,船舶产业、海洋装备产业、航空航天产业等战略产业,生物医药制造、新能源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以及正在兴起的都市工业等工业产业迅速发展,使上海工业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
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外商直接投资(FDI)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1985~2003年,长三角实际利用FDI增长了288倍,年均增长率达37%,占全国实际利用FDI的比重由1985年的5.46%上升到2003年的49%。
长三角地区FDI对GDP增长的报酬率为0.3641,即投入的FDI每增长1%,GDP将增长0.3641%,FDI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报酬率达0.5左右。
从引进外资的地区差异分析,江苏省苏南地区的FDI多以加工贸易为主,并正向产业集群投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了外资产业群和产业带。
上海市的FDI从开始就流入现代服务领域或工业制造业上下游阶段的生产服务行业,FDI投资领域层次较高。
浙江省的FDI主要是从事一般贸易的工业制造业,并且主要集中于浙江东北地区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等市。
外资推动了长三角工业尤其是现代制造业的升级步伐,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外贸出口的迅速扩大。
1991~2004年,长三角地区对外出口额年平均增长24.96%,比全国高出7%;其中2000~2004年的年均增幅高达35.16%,比全国高出近10%。
2005年,上海市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863.65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16.5%(其中出口增长23.4%);江苏省全年进出口总额2279.41亿美元,增长33.4%(其中出口增长40.5%);浙江省全年进出口总额1073.9亿美元,增长26.1%(其中出口增长32%)。
长三角出口占全国的比重由1990年的16.84%提高到2005年的38.10%,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标志着长三角的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反映了长三角经济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高竞争力。
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和经济腾飞。
1992~2004年提高到12.42%,提高了近5%。
同期,江苏、浙江的经济增长速度也由10.92%和11.70%提高到14.12%和14.18%,分别提高了3.2%和2.5%。
2005年,上海经济增长11.1%,江苏增长14.45,浙江增长12.8%。
浙江从1991年起已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上海和江苏从1992年起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1992~2004年长三角整体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3.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4%。
1992年长三角两省一市经济总量为4655.8亿元,占全国经济的比重为17.32%,2005年已增加到40897.5亿元,在全国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到了22、34%。
工业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第二产业占上海、江苏、浙江经济总量的50%~60%,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起飞与工业迅速发展和结构升级密切相关。
2004年,三地工业增加值达到16656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26.52%,明显超过三地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也比1990年的比重上升了2个百分点。
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不到2%的土地和1/10的人口,创造了近1/4的生产总值、近30%的工业总产值和1/3的外贸出口,成为中国经济强有力的增长引擎。
2004年全国GDP净增加19263亿元,长三角就贡献了6099亿元,贡献率达31.66%。
(注:文章来源于中国网)作为我国工业最发达、工业化进程最快的地区,长三角地区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我国“率先发展” 的区域。
但是,长三角地区工业化进程尤其是工业的传统增长方式也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成为该地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制约。
1、长三角地区工业化进程面临的突出问题第一,粗放型经济增长面临的能源、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大。
与全国一样,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大对能源、资源供给与保护环境的压力。
长三角地区历来地少人多,资源尤其是工业发展的能源、主要原材料都需要依赖国际国内市场供应。
在这里不仅人口密集(还有很多外来务工人员),而且工业项目星罗棋布(从开始遍布乡村的乡镇企业到今天日益增多的外资项目)。
在高投入、高速度、高消耗、低附加值的粗放增长方式作用下,长三角地区工业近年来面临的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压力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
国家经济社会“十一五” 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降低单位生产总值20%能耗的目标,对于已经到了传统工业发展极限的长三角地区来说,的确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
第二,工业化进程还没有充分体现自主创新特色,经济粗放增长难以持续。
长三角地区工业人力和技术储备是全国最好的地区,但该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主要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的推动。
与外资相比,该地区工业技术水平还比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尚未解决。
外资企业是企业研发活动的主体。
2004年上海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研发经费的4/5是外资,研发人员的53%也是外资企业所拥有。
江苏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发展迅速,但外资占这一产业的9成以上,本土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作为国际制造业转移的重要基地,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国际制造业的重要生产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但是,该地经济发展需要的生产技术和主要设备,基本上全部依赖进口。
该地区的工业利用本地资源尤其是生产要素优势、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进入了的国际分工体系,但就整体而言仍处于产业分工的中低端,产业升级的任务很重。
最近以来,当地政府用于研究开发的投资虽然大幅度增长,但仍处于低水平。
如何提高研发经费的使用效率,尤其是如何消化吸收新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也是一个严峻挑战。
没有工业技术的自主创新,仅仅依靠技术进口是难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
有关数据显示,1999~2004年,长三角地区工业增加值率呈现下降趋势:上海由28.31%下降到24.92%,江苏由38%下降到31.33%,浙江由50.60%下降到28.73%。
第三,长三角地区工业的外向型发展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经济结构调整任务依然繁重。
首先是人民币汇率不断提升的冲击,将对很多依靠低成本竞争的中小企业造成巨大压力。
其次,随着国际贸易摩擦的不断增多,长三角地区长期高增长的外贸出口形势面临转型的任务。
与外贸形势类似,长三角地区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处于快速工业化阶段的基本定位,使该地区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低。
现代服务业发展有所进展,但是面临的体制、机制和消费市场不足的问题成为重要制约。
以上海为例,服务业发展的规模与水平还不适应国际大都市和全国经济中心的要求,一般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影响了辐射能力的提升,也阻碍了自身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市场的扩大。
行业分割、部门垄断和服务业企业竞争实力不足,制约了上海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第四,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凸显,公共服务滞后和能力不足问题值得关注。
在长三角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六个指标中,城市化率和产业就业比重是两个数值最低的指标。
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该地区与全国一样,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
尽管与全国相比,长三角地区区域差别、城乡差别相对较小,但是并不意味着这些差别已经可以忽略不计。
事实上,该地区的贫富差别、区域差别乃至城乡差别仍然很严重,目前还没有看到已经趋于缩小的迹象。
由于社会发展不足,公共服务滞后和能力不足问题比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