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问题的再认识

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问题的再认识


人, 浙江财经学院教授;郑恒 ("10- —) , 女, 浙江宁波人, 浙江财经学院助教。
00
这个指标值的变动趋势。产业结构的趋同或趋异, 并不是恶性竞争存在与否的充分条件, 对于长三 角地区的相互封锁, 以及由政简单的博弈模型, 以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四是对长三角地区产业协作的制度安排作一初步探讨。
!
其计算公式为: !"# $
(% "&・ " % #& )
!
("% "& ) ("% #& )


, 其中 !"# 为 "、# 两个区域的产业结构相似系 数 , % "& 、 % #& 为 两 个 区 域 & 部 门 特 征
值 (如从业人员、 增加值占该区域总量的比重) ; 有 "#!"##) 成立。 两个区域的产业结构越是相似; !"# 越趋近于 ) , 产业结构的差异性越大。 !"# 越趋近于 " ,
二、产业结构的相似性实证
根据产业结构理论, 比较两个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 可用相似系数进行衡量!。 很多学者采 用三次产业分类或以二次产业内部的大分类层面的数据为依据,对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相似系 数进行研究, 得出相似系数过高、 结构趋同 (唐立国, 徐长乐, 李海婴, 赵富强, 以致 !""!; !""!; !""#) 过度竞争的结论 (宣炳龙, 陈守义, 王小剑, 张兆安, 。 我们认为, 这样的研究不足以 !""$; !""#; !""#) 全面揭示该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化轨迹及其正在选择的优化路径, 如果从 “三次产业结构! 细分产业 结构 ! 产品结构” 层层细化的角度, 并结合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该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结 论需再作推敲, 其作用机理亦应重新认识。 从产值构成角度分析, 长三角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平均值为 "%&’", 表明三次产 !""! 年, 业结构高度趋同, 究其原因: 第一, 经济发展水平接近, 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起点一致, 导致结构趋同。 产业结构的成长有其内 在的规律, 经济发展水平越接近, 产业结构的相似程度就越大。因为处于近似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 上的不同区域, 其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必然具有很高的相似性, 进而形成相近的生产函数和需求偏 好, 导致在这些地区的大分类产业结构必然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陈建军, 。 !""#) 第二, 三大产业间的比较优势引致产业结构的高度趋同。因为该地区二、 三产业的比较优势明 显高于第一产业, 在较高的市场化条件下, 投资势必向前者集中, 使该地区工业化过程中人均国民 收入水平提高、 劳动力向二、 三产业转移的 “配第—克拉克定理” 和 “库兹涅茨定理” 不断得以印证, 长三角各地三次产业的调整几乎步调一致。 第三, 该地区城市密布, 城际交通便利, 投资环境 “均质化” , 导致三次产业结构趋同。经济学上 的区位理论的基础是, 企业布局要考虑运输距离对生产经营成本的影响, 必须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 以最小化生产经营成本。长三角只占国土面积的 !%!( , 是全 !""! 年已拥有 $)*+ 公里的高速公路, 国平均水平的 ,%+ 倍, 目前正加大力度共建 “三小时交通圈” 。加之资源禀赋大致相同、 人口稠密所 形成的投资环境 “均质化” 倾向, 使得企业在该地区任何一个点上的生产经营成本相差无几, 以至于 弱化了投资地点的选择对投资主体的激励和约束,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产业结构的趋同。 三次产业结构趋同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以下我们沿着逐步细分产业的路径展开相似系数的 实证, 将产业分为细分产业 -, 细分产业 -- 和细分产业 ---#。以 !""! 年为例, 长三角细分产业 - 的结 构相似系数平均为 "%*&, 比三次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下降了 *%!#( 。 目前比较多的研究集中在制造业, 但很少有在比较大的时间跨度上进行研究。 本文为揭示长三 角地区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化趋势, 采用 )&*’—!""! 年长达 )+ 年的历史数据, 以制造业 (细分产业 总产值为指标, 计算其结构相似系数, 如图 ) 所示。自 )&*’ 年以来, 该地区制造业的结构相似系 --)
水平。上海与江苏的相似系数居中, 自 $##! 以后就低于 !"#, 呈先降后升再降的态势, 从 $#%& 年的 下降了 %"() , !"#’% 降至 ’!!’ 年的 !"%*!, $##* 年以后趋于平稳。浙江与上海的数值在三者之中最 下降了 $%) , 低, 呈先降后升再降的态势,从 $#%& 的 !"%+& 降至 ’!!’ 年的 !"&$$, $##( 年以后均在 以相似系数作为衡量产业结构的指标, 在制造业内部, 该地区 !"&—!"% 之间波动。从时间维度上看, 产业同构问题现已基本消除。 值得关注的是,最近部分学者从长三角地区产业的相对专业化指数和平均集中率的变化角度 对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作了比较详细的研究 (范剑勇, , 结果说明产业的同构化趋势正在减弱。 ’!!() 以制造业为例, $##%、 ’!!!、 ’!!’ 年上海制造业相对专业化指数分别为 !"(,&、 !"(*(、 !"*$’;浙江为 江苏为 !"’*% 、 上海制造业平均集中率为 !",$& 、 !",(*、 !",’$、 !"(!(; !"’&,、 !"’&’。同期, !"’#!、 !"’+$; 浙江为 !"’+# 、 江苏为 !"($( 、 上海、 浙江、 江苏的制造业专 !"’##、 !",’%; !"($’、 !"($!。从中可以看出, 业化指数都在上升, 而平均集中率表现为: 上海下降、 浙江上升、 江苏基本不变, 这说明上海正在向 外转移部分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产业, 浙江正在成为上海制造业转移的主要接收者, 由此导致制造业 结构的差异度逐步提高。 如果再对产业进行细分, 则相似系 数会发生进一步变化。据陈建军 (’!!( ) 对该地区的主要产业 (包括纺织、 化工、 黑色家电、 白色家电和机械产业, 本文 定义为细分产业 --- ) 的相似系数的测算 表明 (见 图 ’) , 浙江与上海各产业相似 系数的平均值为 !"**’,浙江与江苏的 平均值为 !"&(% , 两者的平均值为 !"+* 。 随着产业的进一步细分, 该地区的产业 结构相似系数又有所下降。 需要强调的是, 即使存在产业同构, 也不等于产品同构。 两省一市虽然在行业大类上差异不大, 但是产品却各有特色。 如传统机械工业中, 上海以大型机械设备为主, 浙江偏重的是机械零部件。 又 如纺织业中, 江浙是我国最大的生产基地, 但江苏擅长毛纺业, 浙江则偏重化纤原料。 同样以轻纺为 本地支柱产业的绍兴县与海宁市, 前者偏重服装面料的织造, 后者则侧重工业用布的织造。再如机 电产业中, 杭州萧山区着力于汽车零部件的规模化生产, 昆山市偏重于中档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开发 与生产, 永康市为全球小五金类机电产品的制造王国, 武义市则是全球工业用传动链条的最大生产 基地。在高新技术产业中, 上海的优势在于科技研发, 江苏的优势在于 -. 制造, 而浙江将重点放在 生物医药和软件领域。 处于同一产业的不同企业正是选择了产品创新和产品差别化发展之路, 赢得
$"! !"# !"% !"& !"+ $#%&
浙江 / 上海
上海 / 江苏
浙江 / 江苏
$#%#
$##$
$##,
$##*
$##&
$###
’!!$
图!
历年工业结构相似系数走势
资料来源: 根据历年 《中国工业统计年鉴》 、 《 上海统计年鉴》 、 《 浙江统计 年 鉴 》 、 《江 苏统计年鉴》 数据整理。
%关键词& 长三角; 产业结构; 相似系数; 产业协作 ($##/ )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00+#1
一、引言
对于长三角产业结构问题, 主流观点认为该地区结构趋同, 应进行产业整合。但在认为产业结 构趋同的观点中, 有部分学者认为, 随着产业的集聚化发展趋势, 该地区应采取同构化的产业定位 策略, 以充分利用规模经济以及中小企业集聚的柔性生产特性, 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交易效率。 在实 证研究方面, 主要集中在测度三次产业结构和制造业结构的相似系数, 很少有深入到产品层次的研 究。其原因是, 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的衡量要以同量纲的统计指标为依据, 而产品层次的结构相似 系数由于统计资料中几乎没有产值或销售额等方面的同质指标使得统计分析难以进行。为克服这 方面的困难,部分研究以该地区的制造业相对专业化指数和平均集中率等指标的变迁来说明产业 结构的推进方向。近期不同的声音逐渐多了起来, 认为长三角地区并不存在产业同构问题, 但缺乏 深入到产品层次的实证分析的佐证。 本文拟定以下研究思路:一是对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由三次产业到细分产业的相似系数的 实证研究,揭示该地区的产业结构现状,并通过时间序列数据对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进行跨期分 析。二是考虑到市场竞争最终都要归结到产品的竞争,必须对产品层次的结构相似性问题进行研 究, 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而产品层次结构相似系数的衡量由于量纲问题难以进行, 为此, 本文 对结构相似系数作适当处理, 重新定义, 构造一个新的衡量指标, 考察其变迁趋势。 三是衡量两个地 区的产业结构的相似性不能完全局限于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这一个指标,本文参照克鲁格曼对产业 结构衡量指标的设计, 构造一个新的比较两个地区产业结构相似性的指标, 并进行跨期比较, 考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