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部分规划设计说明一、规划背景 (1)二、现状概况 (1)三、规划依据 (1)四、规划目标 (1)五、规划指导思想 (1)六、规划布局 (2)(一)规划构思 (2)(二)规划结构 (2)(三)交通规划 (2)(四)住宅布置 (2)(五)住宅设计 (2)(六)公建布置 (3)(七)绿地规划 (3)(八)景观规划 (3)(九)抗震防灾规划 (4)七、市政工程管线规划 (4)(一)给水排水规划 (4)(二)电力工程规划.............................................5 (三)电信工程规划 (5)(四)有线电视工程规划 (6)(五)管线综合规划 (6)第二部分规划图则一、鸟瞰图二、区位图三、总平面图四、道路竖向图五、电力电信工程规划图六、给排水工程规划图七、透视图八、住宅户型图一、规划背景在本次6.18特大洪灾中,河龙乡作为宁化县的重大受灾区,灾情严重,多处房屋倒塌,河龙乡政府为了帮助灾民早日重建家园,决定在长排村设置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以解决灾民的灾后住房问题。
为了更加科学合理的利用土地,河龙乡政府委托,我院于2010年8月承接长排村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规划设计任务。
二、现状概况(一)区位长排村位于河龙乡西北部,户数36户,人口144人。
距河龙集镇约1公里,距205省道1公里。
(二)地形地貌长排村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位于丘陵地带,现状用地主要由耕地和山坡地组成,地形大致为西北高东南低,东、南面低洼地带为农田,高程在602.5米~610.20米之间。
三、规划依据(一)政策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起执行)2、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2008年起执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9年1月1日起执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0年1月1日起执行)。
5、《福建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2006年7月24日起试行)。
(二)主要规范标准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10月1日起执行)。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6月8日起执行)。
3、《村镇规划标准》(CJJ37-90)。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年版)。
5、《村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39-90)。
四、规划目标长排村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规划适应当地灾民的风俗、民情,尊重灾民的意愿。
力求让灾民搬入安置小区后,能迅速适应新环境,接受新环境。
保证灾民“搬得出,住得稳,逐步能致富”,实现灾民安居乐业的目的。
由此我们提出的规划目标是:建设一个布局合理、居住环境良好、环境优美,同时又具有灾民安置和新农村住宅小区特点的新型居住小区。
五、规划指导思想长排村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规划围绕安置点的特点及其区位环境特性进行立意、构思和设计,从以下几方面总体把握设计思路,力求实现安置小区的规划目标。
(一)规划针对性规划遵循《福建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中要求的安置人口、安置用地规模和标准,同时按新农村居住小区格局进行规划。
(二)规划突出环境特性规划力求结合自然地形、地貌,充分利用安置小区内部环境及周边环境,创造富有环境特色的小区形象。
(三)规划合理性规划对交通系统,功能布局统一设计,根据场地特性,力求做到合理紧凑、节约用地、提供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满足灾民生产、生活需求,实现规划合理性与规划可操作性的有机结合。
(四)规划实用性规划在住宅设计、住宅布置中充分考虑灾民安置的特点及当地民俗,力求做到规划实用性,以满足灾民的要求。
六、规划布局(一)规划构思本次规划构思的出发点立足于沿路带状用地的现状进行规划,建设一个即满足灾民生活要求又能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安置小区。
1、规划设计完善的交通系统,使灾民能有顺畅的交通可达性。
2、结合地形,合理布置住宅与公共设施。
3、充分利用竖向工程建设,进行立体的空间绿化。
(二)规划结构本次规划小区总用地约为1.31公顷(19.61亩左右)。
现状地形标高从602.5米至610.2米,规划基本形成东西向的道路网系统,安置小区内的住宅设计成2户为一栋,共有36户。
(三)交通规划1、对外交通该规划点南往集镇方向,北往长排老村方向的6米宽左右的水泥路作为安置小区的对外交通道路。
2、安置小区内交通小区内道路均为新规划的道路,由路面宽4米水泥路贯穿东西。
(四)住宅布置长排村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可安置36户。
住宅基本上是沿道路呈带状布置。
规划住宅前后建筑间的日照间距按1:1控制,住宅建筑间距大于10米。
朝向均为坐北朝南,山墙间距为6.5米。
(五)住宅设计1.功能设计规划设计2.5 ~ 3层住宅,住宅进深为10米,面宽为8米,建筑面积为236m2;住宅户型功能齐全,均考虑有厅堂、餐厅、厨房、卧室(包括主卧和一般卧室)、儿童房或书房、卫生间、阳台及露台等功能空间。
各功能空间均考虑较适宜的尺度和建筑面积,住宅层高为3.1米。
2、建筑单体造型建筑风格根据宁化县灾后重建农村住宅建筑方案,统一设计成客家风格建筑。
(六)公建布置1、根据公共设施服务半径的要求,结合场地实际,在小区内布置了1处垃圾收集点,垃圾收集点占地约10平方米。
其他公共设施可依托现有村庄设施资源共享。
(七)绿地规划绿地为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规划主要加强了绿化与小区功能及其它要素的有机结合,小区环境的自然与协调。
规划绿地系统由公共绿地、宅前绿地和道路绿化等组成。
1、公共绿地在小区布置了一个小型广场,面积约为550㎡,并配置多种植物,形成该小区的主要景观节点。
此广场可供居民游憩休闲,提供公共活动的场所,同时也起到了缓和道路交角的作用。
2、宅前绿地规划利用建筑宅前、宅后进行绿化,使住宅建筑掩映在草木鲜花之中,创造舒适安宁的居住环境。
3、道路绿地规划在安置小区主要道路两侧进行绿化及主干道与次干道交叉口处的绿化,不仅美化安置小区环境,也可降低噪声污染。
综上所述,长排村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绿地系统布局紧密结合安置小区内及周边自然环境的特征,通过公共绿地、宅前绿地相互呼应与结合,与安置小区自然环境相融合,更加突显山地建筑环境特色的风貌。
(八)景观规划长排村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景观由线型台地住宅景观、自由活泼的公共活动中心景观和山体绿化景观组成。
规划中统一住宅建筑材质与色彩,形成造型相似、风格相近的住宅空间,增强住宅组团的识别性。
安置小区东靠山,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青山绿树是安置小区景观的天然背景,优美的建筑轮廓线在青山绿树掩衬中淡化,给人以回归自然的感受。
(九)抗震防灾规划1、抗震防灾规划抗震防灾规划为贯彻“平震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把地震防灾对策落实到震灾来临之前,把可能遭遇的地震灾害减轻到最低程度。
长排村安置小区按基本烈度六度进行建设。
消防规划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及《国家建筑防火规范(BJ16—87))。
长排村小区安置点布置1个消火栓,其服务半径不大于150米。
七、市政工程管线规划(一)给水排水规划1、给水工程(1)水源规划设置100m3高位水池一座,提供安置小区的生活及消防用水。
(2)水量预测长排村居民安置小区的用水量预测采用生活定额法计算。
用水指标如下:生活用水定额:180L/人.d,规划人口为144人管网漏失及未预见水量取15%,由以上求得长排村居民安置小区最高日用水为29.8m3/d,给水时变化系数取1.5,则最大时用水量为1.86m3/h。
消防用水量:根据《民用建筑防火规范》长排村居民安置小区室外消防用水量为10L/S,火灾持续时间为2h,则消防用水量为72m3,消防管道管径采用DN100。
(3)管网布置根据长排村居民安置小区总需水量和消防要求确定供水主干管管径为DN100,支管管径为DN75。
管网采用枝状布置,给水管道布置见《给水工程规划图》。
2、排水规划根据环保要求,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在小区内形成独立的污水排放系统。
污水采用化粪池处理后集中排入距于小区外的小型一体化污水处理池,由污水处理池处理合格后统一排放。
(1)污水①污水性质及污水量长排村居民安置小区的用地功能为居住建筑用地,故污水为生活污水。
污水量预测长排村居民安置小区的污水量为生活给水量的85%。
由此求得小区污水最高日污水量为25.33m3/d,日变化系数取1.5,则平均日污水量为16.89m3/d,污水总变化系数为2.3,最大时污水量为1.6 m3/h。
②污水管网布置及管径根据长排村居民安置小区的地势污水管网布置采用低侧式。
管径取d300,其最小坡度为0.3%,污水管道布置见《污水工程规划图》。
(2)雨水①雨水管沟的流量计算设计流量qv=ψqAqv--雨水沟道的设计流量(L/S)A --排水面积(ha)Q --降雨程度(L/S·ha)ψ--综合径流系数取0.63560.956×(1+0.481gP)q=(t+9.975)0.848t=t1+mt2P—设计重现期1年。
t1—地面积水时间,取t1=10分钟。
t2—在沟道中流行时间。
m—为延缓系数,雨水管取2,沟渠取1.2。
②雨水沟渠及布置:根据长排村居民安置小区地形、道路坡和现有的排水明渠来布置雨水沟渠,雨水收集完就近排入长排村居民安置小区周围水系,排水管管径为DN300-500。
详见《雨水工程规划图》。
3.管网综合规划为了使各管线在道路上合理布置,各就各位,并以此校核相应道路断面,进行管线综合规划。
水平布置原则:从道路红线向道路中心线方向平行布置的次序为通信综合管廊、给水管、电力架空线、污水管。
其中通信综合管廊、给水管、电力架空线布置在人行道或路边绿地上。
给水管、电信电缆沿道路的西、南侧敷设,电力架空线沿道路的东、北侧敷设,污水管沿道路中间敷设。
竖向布置原则:压力管让重力管,小管让大管,临时管线让永久管线,可弯曲管让不可弯曲管。
由浅到深布置为:通信综合管廊、给水管、污水管。
给水管、通信综合管廊、污水管在新村全都地下暗埋。
(二)电力工程规划1、电源现状在长排村居民安置小区的周围现有一10kV的电力架空线。
2、负荷预测采用单位指标法预测小区内负荷,指标选取主要参照《福建省“住宅设计规范”》电气专业实施细则。
具体如下:据上述指标,本小区的总负荷为216kW,同时需要系数取0.6,则计算负荷为129.6kW。
3、配电网规划依据电力负荷的分布情况,小区内需设一处10kV/0.4kV变配电箱,容量为2X125kVA。
布置在小区主干路旁的公共绿地上。
电源由现有10kV电力线路引入变配电箱。
并且区内新建的所有10kV及以下线路均采用绝缘导线架空敷设,线路布置在道路的西、南侧。
具体位置详见电力电信规划图。
(三)电信工程规划1、用户预测采用单位指标法预测小区内的电话用户,主要指标选取如下:累计电话用户36部2、电信网络规划小区不设电信机房,信号引自位于村委的电信机房,并采用HYAT-0.5型配线电缆,市话电缆采用穿PVC塑料双壁波纹管沿地暗敷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