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体形态学名词解释复习

人体形态学名词解释复习

1.躯干骨包括椎骨、肋和胸骨,共51块。

椎孔:后面微凹陷,与椎弓共同围成锥孔。

2.横突孔有椎动、静脉通过。

3.鼻旁窦有四对:额窦、筛窦、蝶窦和上颌窦。

开口:额窦开口于中鼻道;前筛窦和中筛窦开口于中鼻道,后筛窦开口于上鼻道;蝶窦分别开口于左、右蝶筛隐窝;上颌窦最大,开口于中鼻道的半月裂孔。

4.肩胛骨下角平第7肋或第7肋间隙;外侧角肥大;上角近似直角,对第2肋。

5.黄韧带又称弓间韧带,位于相邻的椎弓板之间,呈节段性,主要由弹性纤维构成,参与围成椎管。

活体时呈黄色,标本上为粉红色或暗红色。

黄韧带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当屈脊柱时,黄韧带伸长,其弹性回缩协助脊柱恢复直立姿势。

6.骨盆组成:由左右髋骨和骶、尾骨以及其间的骨连接构成。

7.膝关节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

前交叉韧带在伸膝时最紧张,能限制胫骨前移;后交叉韧带在屈膝时最紧张,可限制胫骨后移。

半月板是纤维软骨构成的关节盘,内外侧各一。

内侧较大呈C行,外侧较小呈O行。

8.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空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通过。

9.腹股沟管:为男性精子或女性子宫圆韧带所通过的一条肌和健之间的裂隙,位于腹前外侧壁的下部,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由外上斜贯向内下,长约4.5cm。

为斜疝的好发部位。

10.小腿三头肌:浅表的两个头称腓肠肌,比目鱼肌。

11.内脏包括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4个系统。

12.消化管是从口腔到肛门粗细不等的管道。

包括口、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及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

临床上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这一段肠称为上消化道,空肠以下到肛门称下消化道。

13.大唾液腺有3对,即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腮腺开口于平对上颌第2磨牙的颊粘膜上。

下颌下腺开口于舌下阜。

舌下腺开口于舌下襞。

14.咽与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

咽腔是消化道与呼吸道的共同通道,以腭帆游离缘和会厌上缘为界,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

15.食管长约25cm,上端在第6颈椎体下缘平面与咽相续,下端约平第11胸椎体高度与胃的贲门连接。

16.食管的三个狭窄:第一狭窄为食管的起始处,相当于第6颈椎体下缘水平,距中切牙约15cm;第二狭窄为食管在左主支气管的后方与其交叉处,相当于第4、5胸椎体之间水平,距中切牙25cm;第三狭窄为食管通过膈的食管裂孔处,相当于第10胸椎水平,距中切牙40cm。

以上狭窄是食管异物滞留和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17.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入口称贲门,与食管腹部相连。

出口称幽门,与十二指肠相连。

胃的上缘凹而短,称胃小弯,下缘称胃大弯。

胃前臂朝向前上方,后壁朝向后下方。

分为为四部: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

18.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脏面中部有略呈H形的沟,位于中部的横沟为肝门。

是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的淋巴管及神经进出肝的门户。

19.肝外胆道系统:包括胆囊和输胆管道(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和胆总管)20.胆囊三角: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

有胆囊动脉通过,该三角是胆囊手术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21.输胆管道由肝左右管,肝总管、胆总管组成。

胆总管:在肝固有动脉右侧、肝门静脉的前方下行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向下经十二指肠上部后方,至胰头与十二指肠降部之间(也可行经胰头后方的沟内)进入十二指肠降部的后内侧壁,在此处与胰管汇合,形成略膨大的肝胰壶腹。

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22.喉腔:是由喉软骨、韧带和纤维膜、喉肌、喉粘膜等围成的管腔。

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之处、声门下腔炎症时最易发生喉水肿。

23.肺根:肺门内有支气管、血管、神经、淋巴管等出入,它们被结缔组织包裹,统称为肺根。

24.脏、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所形成的密闭间隙称胸膜腔。

肋胸膜与隔胸膜转折形成半环行的肋隔隐窝,该隐窝是直立位时胸膜腔的最低部位,胸膜腔积液常积聚在此。

25.肾蒂:肾门诸结构为结缔组织包裹称肾蒂。

肾蒂内各结构的排列关系,自前向后顺序为:肾静脉、肾动脉和肾盂末端;自上而下顺序是:肾动脉、肾静脉和肾盂。

26.肾门约平第1腰椎体,其体表投影点位于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夹角部位,称肾区。

肾患某些疾病时,此区可有叩击痛或压痛。

27.肾表面自内向外有3层被摸:纤维囊、脂肪囊、肾筋膜。

28.膀胱尖朝向前上方,膀胱底呈三角形,朝向后下方,膀胱体为尖与底之间的部分,膀胱颈是膀胱的最下部,在男性为尿道内口紧接前列腺的部分,在女性为尿道内口邻接尿生殖膈的部分。

29.膀胱三角:在膀胱底内面,有一个呈三角形的区域,位于左、右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之间,此处膀胱粘膜与肌层紧密连接,缺少粘膜下层组织,无论膀胱扩张或收缩、始终保持平滑称膀胱三角。

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

30.男性内生殖器由生殖腺(睾丸)、输精管道(附睾、输精管、射精管、男性尿道)和附属腺(精囊、前列腺、尿道球腺)组成。

外生殖器包括阴囊和阴茎。

阴茎具有排尿和射精的双重功能。

31.精索部是进行输精管结扎的常取部位。

32.精索的主要成分是输精管、睾丸动脉和蔓状静脉丛。

33.阴茎主要有二个阴茎海绵体和一个尿道海绵体构成。

每个海绵体外面均有一层厚而致密的纤维膜,分别是阴茎海绵体白膜和尿道海绵体白膜。

34.三个狭窄分别位于尿道内口、尿道膜部和尿道外口;三个膨大:分别位于尿道的前列腺部、尿道外部和尿道舟状窝;两个弯曲:是凸向下后方的耻骨下弯和凸向上前方的耻骨前弯;(耻骨前弯可变直而消失)腹膜陷凹:1)男性的直肠与膀胱之间有直肠膀胱陷凹;2)女性膀胱上面的腹膜向后折转到子宫前面形成膀胱子宫陷凹;3)直肠子宫陷凹。

男性的直肠膀胱陷凹和女性的直肠子宫陷凹是腹膜腔的最低位置。

35.输卵管的分部(由内向外):输卵管子宫部(最细)、输卵管峡(短直、狭窄输卵管结扎术的常选部位)、输卵管壶腹(约占全长2/3、卵子和精子在此部形成受精卵)、输卵管漏斗部(外侧的膨大部)。

36.子宫:位于小骨盆中央,膀胱与直肠之间,下端接阴道。

子宫的韧带有:1)子宫阔韧带:限制子宫向两侧倾倒;2)子宫圆韧带:维持子宫前倾;3)子宫主韧带:维持子宫正常位置,防止子宫向下脱垂;4)子宫底韧带:维持子宫前屈位。

阴道穹:以阴道穹后部最深,可经后穹引流凹陷内的积液。

37.腹膜内位器官:各面均被腹膜所覆盖的脏器,如胃、十二指肠上部、空肠、回肠、盲肠、阑尾、横结肠、乙状结肠、脾和卵巢、输卵管(女性)。

腹膜间位器官:三个面或大部分被腹膜覆盖的脏器,如肝、胆囊、升结肠、降结肠、直肠上段、膀胱、子宫(女性)。

腹膜外位器官:仅前面被腹膜覆盖的器官,如肾、肾上腺、输尿管、胰、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直肠中、下部。

38.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管道、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

39.体循环(大循环):血液有左心室搏出,经主动脉及其分支到达全身毛细血管,血液再此与周围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再通过各级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及心冠状窦回右心房。

40.右心房有三个入口: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一个出口:右房室口;一个特殊结构:卵圆窝,是房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

41.主动脉弓的分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

42.颈动脉窦是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部的膨大部分。

43.颈外动脉:甲状腺上动脉、舍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上颌动脉。

44.腹腔干的血管: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脾动脉。

45.上肢浅静脉包括:头静脉(注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贵要静脉(注入肱静脉)、肘正中静脉及其属支(注入贵要静脉和头静脉)。

46.下肢浅静脉包括:小隐静脉(注入腘静脉)和大隐静脉及其属支(是全身最长的浅静脉,注入股静脉)。

47.肝门静脉组成: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在胰头和胰体交界处的后方汇合而成;属支: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胃右静脉、胆囊静脉和附脐静脉等;意义:在正常情况下,肝门静脉系与上下腔静脉系之间的交通支细小,血流量少。

肝硬化、肝肿瘤、肝门处淋巴结肿大或胰头肿瘤可压迫肝门静脉,导致肝门静脉回流受阻,此时肝门静脉的血液已形成侧支循环,通过上下腔静脉系回流。

由于血流量增多,交通支变得粗大和弯曲,出现静脉曲张。

如食管静脉丛、直肠静脉丛和脐周静脉丛曲张(海蛇头)。

如果食管静脉丛和直肠静脉丛曲张破裂,则引起呕血和便血。

当肝门静脉系的侧支循环失代偿时,可引起收集静脉血范围的器官瘀血,出现脾肿大和腹水等。

48.胸导管是全身最长的淋巴导管,长30-40CM,起于第1腰椎前方的乳糜池,注入左静脉角。

49.脊髓白质上行纤维素名称包括:上行传导束包括薄束与楔束、脊髓小脑束和脊髓丘脑束,薄束与楔束这两个束是脊神经后根内侧部的粗纤维在同侧后索的直接延续。

薄束成自同侧第5胸节以下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楔束成自同侧第4胸节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

下行传导束又称运动传导束:前者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后者包括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皮质脊髓束起源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和其它一些皮质区域,下行至延髓锥体交叉,其中大部分(约75%~90%)纤维交叉至对侧,称为皮质脊髓侧束,少量未交叉的纤维在同侧下形称为皮质脊髓前束,另有少量不交叉的纤维沿同侧外侧索下行,称为Barne前外侧束。

50.灰质:后角(主要由中间神经元组成)、前角(运动神经元组成)、中间带(中间外侧核和中间内侧核组成,外侧核位于T1-L2或L3的侧角,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的所在部位,在S2-4的中间带外侧部有骶副交感核,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的所在部位)。

51.上行纤维束(感觉传导束)包括薄束、楔束脊髓小脑束和脊髓丘脑束。

作用:将不同的感觉信息传达到脑。

下行纤维束分为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前者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后者包括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等。

作用:从脑的不同部位将神经冲动下传至脊髓。

52.第四脑室: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

53.第Ⅰ躯体运动区特点:上下颠倒,但头部是正的。

左右交叉。

损伤后表现是瘫痪。

听觉性语言中枢:位于颞上回后部,损伤后是感觉性失语症。

视觉性语言中枢:位于角回,损伤后是失读症。

54.基底核包括纹状体、屏状核和杏仁核。

纹状体由尾状核和豆状核组成。

在水平切面上呈三角形,被二个白质板分为三部,外侧部最大为壳,内侧的二个部称苍白球。

在种系发生上尾状核和壳发生较晚,合称新纹状体。

苍白球较为古老,称旧纹状体。

55.内囊: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的白质板。

上下行纤维:下行纤维束为皮质脊髓束、上行纤维束为丘脑中央辐射、丘脑后辐射、听辐射、视辐射。

当内囊损伤广泛时患者会出现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中央辐射受损),对侧偏瘫(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受损)和偏盲(视辐射受损)的三偏症状。

锥体束:主要由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及中央旁小叶前部的巨型椎体细胞和其他类型椎体细胞发出的轴突构成,亦有部分纤维起自额、顶叶的其它皮质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