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负重的河流黄毅①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提到过的著名河流。
一条河流在哪里出现,从哪里经过,又归属于哪里,绝不是偶然的事。
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作为一条河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②环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冰峰雪岭,阻隔着来自外界的声音。
那些充满雨意的雷声只能在别人的天空奏响。
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
极度干旱的沙漠,裸陈着对天空的一次次叩问,而降雨量几乎等于零的天空,又一遍遍让塔克拉玛干落寞失意。
巨大的苍黄壅塞着胸间,铺天盖地的尘沙装满眼眶。
多么需要水,她是生活的全部,是生命中的生命。
③这是一条多么率直的河流,坦荡、刚烈而勇敢。
该扬波的时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一定潆洄;流就流出气魄,纵横捭阖,摧枯拉朽;流就流出韵味,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④你再不会见到反差如此巨大的河流。
在枯水期,那是生命的一次休整与放松,河水浅吟低唱,嘤嘤细语,有些地方甚至大段大段露出河床,看上去是那样的羸弱;而洪水期却是一次生命的张扬与放纵,浩浩荡荡,左奔右突,把河床扩大到几倍,处处呈现的是强悍与力量,时时迸射的是阳刚和霸气。
⑤就是这样一条河,最终却不能冲出沙漠。
当塔里木河挟着昆仑山的冰雪,一路呐喊冲向沙漠的时候,塔克拉玛干却不动声色,集合了亿万的沙粒,用最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
当塔里木河切割开沙漠柔软的皮肤,你看到河的确是赢家,可是到最后,它却锈蚀在沙漠的肌体里,最终折断;当塔里木河饱蘸着冰雪水,在塔克拉玛干这张巨大的纸上写出一笔劲道的点画,那个2750公里的笔锋却在意犹未尽的时候,被沙漠吸尽了最后的墨迹……⑥有河总是有树。
树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是河接近蓝天白云的一种方式。
站立起来的河,哗哗的林涛,让鸟像鱼一样游来游去。
追随塔里木河的,是郁郁苍苍的胡杨林。
他们高壮精神,粗枝大叶,缘着塔里木河这条苍青的脉管,排列着森森然的汗毛,英姿勃发。
但是离塔里木河愈远就愈让人感到吃惊甚而震惊——那是些脱去了绿色的树——他们死了,但还以树的姿态直立着。
是塔里木河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走得太远?他们成了沙漠上没有归宿、没有目的、不知道要往哪里去的流徙者,他们永远挺起胸膛在走,而永远走不出这块沙质的土地。
⑦塔里木河在不断萎缩,他的退却不仅让百万胡杨流离失所,更严重的是让人类自己饱尝苦果。
罗布泊这个巨泽的消亡,与三大水源之一的塔里木河的断流,有着直接的关系。
据清代《西域水道记》记载,罗布泊人“素习水居,不便陆徙”,而罗布泊据说在上世纪60年代还有水,彻底干涸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
罗布泊人实际上应该是沙漠中的渔民,常以中空的胡杨树一劈为二作为行舟,在水面往来穿梭,迅如利箭。
如今没有了水,罗布泊人只能以土为生。
他们曾经以湖泊为伴,渔歌唱晚,渔樵互答,何曾想到周围的沙漠日近?何曾想到有一天河水会断流?又何曾想到一片汪洋的大湖会彻底干涸?他们在罗布泊生活了几十代人之久,有一天忽然就被湖泊抛弃了!这是上苍对他们的戏弄,还是对世代拥有汪洋大泊的人以往的漫不经心和虚掷的惩戒?⑧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写进去的著名河流。
我们愈是热爱,我们愈是慌恐;我们愈是负疚,我们愈是失魂落魄。
一条河从昨天流到今天还要去明天,而我们的内心竟不能轻松如浪波。
哦,塔里木河,你为什么这样浑浊?为什么又这样滞重?(有删改)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文章两次提及塔里木河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写到的著名河流,前后照应,反复强调,蕴含着对塔里木河现状的深沉喟叹。
B.“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形象地表现出沙漠对水和生命的渴望,蕴含着作者对沙漠缺水少雨的无奈与同情。
C.作者赋予河流与沙漠以生命,河流率直勇敢,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沙漠静寂无声,却用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
D.文章用历史材料证明罗布泊人在清代依然与湖为伴,古今对比,更能说明塔里木河的萎缩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
E.作者认为缺乏对河流的珍视与保护,人类最终将自食其果,为此从不同方面对塔里木河的断流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15.CE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
C项,“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奔流不息”错误,原文是“就是这样一条河,最终却不能冲出沙漠”。
E项,文章只是对罗布泊这个巨泽的消亡进行了分析,并没有从不同方面对塔里木河的断流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16.文中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答案] ①生动地刻画出胡杨林坚韧顽强的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②深化主题,以胡杨树的生死暗示河流的变化,表现生命离开河流后的困顿;③由河到树,由树到人,承上启下,结构更加严密。
[解析] 解答这种题,一般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去分析。
从结构上看,第六段前主要是写河,其后主要是写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从思想内容上看,第⑥段写胡杨形象,是为了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给人以美感,也为后面写树之死形成鲜明对比;写树之死是为了表现生命离开河流后的困顿,暗示塔里木河荒漠化速度之快,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与思考。
17.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流”?(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答案] ①塔里木河身处沙漠,不得不与沙漠进行长期的坚韧的较量;②塔里木河给沙漠带来生命与文明,却又不得不亲历文明的衰落;③塔里木河的奔腾和消失承载着人们的热爱、慌恐等复杂情感,引发了沉重的思考。
[解析] 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全文内容,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解答。
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塔里木河面临的困顿和人们对此的沉重思考,文章标题就有统领全文的作用。
我们需要在文章中找到塔里木河有哪些“负重”,造成这些“负重”的原因是什么。
18.2013·四川卷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请结合文章,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你的思考。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答案] 示例一:河流是人类文化的源头。
塔里木河曾赋予罗布泊人浪漫的生活气息,长江、黄河乃至家乡的每一条河,都滋养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
如今地球上的许多河流正像塔里木河一样在萎缩,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破坏自然为代价,否则将会给人类及其文化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示例二:河流具有超越自然生命的文化魅力。
塔里木河的率直坦荡,既是自然属性的体现,也是文化人格的写照。
在漫长的历史中,自然的河流也许会因为种种原因萎缩乃至消失,但我们依然可以从现存的文化中感知河流的形态与历史,感悟河流的文化意义。
[解析] 这是一道探究性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从文章内容出发,并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去解答。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亦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定和[注]是个音乐迷沈从文①“定和是个音乐迷”,这句话从亲友口中说出时,包含了一种温暖的爱,而且说明定和为人与他一群姐妹兄弟性情癖好的稍稍游离。
②我初次见定和还是民国二十年以前。
他正在美专学习图案画,对于照相特别发生兴趣。
可是图案画在中国,提倡者既不知从中国的铜玉木石和丝毛织物艺术品参考取法,又缺少用欧美精美图案作底子,且当时作用仅限于供应上海商业市场商品标志的需要,无前途可想而知。
照相又只是从光影分配布置中见巧的艺术,其艺虽巧,学成亦不甚困难。
蕴藏于定和生命中的特长,即那点混合了忧郁幻想与奔放热忱而为一,对艺术几乎近于宗教虔诚的情绪,欲消纳它,转移它,当然只有用无固定性音符捕捉热烈而缥缈观念、重新组织加以表现的音乐,方可见功。
定和因此就改学了音乐。
这过程实由着迷起始,音乐迷的称呼即由此而来。
③二十六年春天,有位常走江湖的西洋朋友从上海过北平旅行时,他告诉我认识了一个朋友,这人名张定和。
认识以后从名姓上才想起一定是我的亲戚,这位西洋朋友说,定和身上的可爱处就是那点超越功利世故的单纯气质,他觉得这是当时中国青年少有的气质。
他们那时一同住在法租界霞飞路附近一条马路上,各据一小房,比邻对窗,原本不相识。
西洋朋友虽热爱人生,可不惯在已够骚乱的上海弄堂房子中从耳朵浸入西洋古典音乐。
定和却刚好买来一个廉价收音机,又借来个留声机,把两种刺激耳膜的玩意儿,终日轮流开放,闹得个神经质的朋友简直要神经衰弱。
最不能使洋先生原谅的,也许还是定和午夜以后还在窗边手舞足蹈的狂态:一脑子古怪欲迸而未迸的狂态。
这个有修养的老洋人真上了火,皱了个八字眉摇头说:“嗐,艺术家,你难道当真已经和地球那边有些人一样,为音乐着了迷吗?”过不久,他们在法租界的小饭馆同吃饭时,偶然有了说话的机会,一谈天,才知道定和原来当真是个音乐迷。
肖邦、巴赫、莫扎特,或这位或那位,总之,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
他的可爱处就是那点狂与痴混合作成的无可比拟的忠诚,简直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
这位久住中国的洋先生说:“这性格太可爱了。
我就想不到十五岁就玩政治、二十岁就吃政治饭的早熟的中国青年中,还有你这么一个天真烂漫的人!”从此他们成了好朋友。
④九年前的八月二十一,上海战事正十分激烈。
定和担心他的乐谱会丧失,抱了一堆不值钱的物事,由上海回到苏州家中。
看看家中那一房子旧书,那几大箱旧画,以及那些老式大皮箱中的世传的珍贵古玩、貂褂狐裘,觉得不拘是什么,都在战争中无意义,存在或遗失,对于他都无多关系。
临走时,只是抱了那一捆沉甸甸的旧乐谱,上路向后方跑。
苏州,合肥,武汉,一直跑到重庆,知道音乐迷的资格还存在,方才停住放了心。
身边除了一堆使个人发迷的乐谱外一无所有,好,那就啃乐谱吧,于是在国立戏剧学校教音乐了。
这就是他后来作曲和近十年话剧发生重要关联的原因。
过不久,他又离开了剧校,转入重庆中央广播电台,任作曲专员,定期将新作的抒情歌曲,或与战争时事有关的新歌曲,由电台广播。
⑤在困难的局面下,对伟大文学能产生如何作用,我不免感到困惑——可是却保留一点希望,即文学或其他艺术,尤其是最容易与年青生命结合的音乐,此一时或彼一时,将依然能激发一些人做人的勇气和信心,使之对一切不良现实所形成的信仰敢于怀疑,承认以外还知否定,于明日将来接受更大挫败时,始终不至于随便倒下或退逃躲避。
这点希望使我想起“音乐迷”三个字的庄严意义。
定和的年龄刚过青年而转入壮年时代,过去的“迷”_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