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次作业:《系统工程导论》作业题

第2次作业:《系统工程导论》作业题

《系统工程导论》
第2次作业
一.判断并填空(正确的写“对”,错误的写“错”)
1.任何一个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在系统与环境之间具有物质的、能量的和信息的交换。

【对】
2.系统模型,是对于系统的描述、模仿或抽象。

它反映系统的物理本质与主要特征。

【对】
3.系统分析一般有七个步骤,根据具体情况,有些步骤可以并行进行,但不能改变顺序。

【错】
4.贝塔朗菲的理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整体性原则,动态结构原则,能动性原则,有序性原则。

【对】
二.填空题
1.系统的所谓相关性,包含两重意思:一是系统内部各元素之间存在
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二是系统与其环境之间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联系。

“联系”又称“关系”,常常是错综复杂的。

2.对模型进行修正与简化的方法通常有:(1)去除一些变量;(2)合并
一些变量;(3)改变变量的性质;(4)改变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5)改
变约束。

3.系统分析的原则有那些?(1)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相结合;
(2)微观效果与宏观效果相结合;(3)当前效果与长远效果相结合;(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4.指标评分法主要有:(1)排队打分法;(2)_ 专家打分法_ ;(3)两两
比较法;(4)____体操计分法____:(5)______连环比率法___;(6)___逻辑判断评分法___。

三简答题
1.简述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答:新系统产生于环境;新系统的约束条件决定于环境;决策的依据来自于环境,试制所需资源来自于环境;最后,系统的品质也只能放在环境中进行评价。

系统对环境的依赖性,产生与环境,运行与环境中,适应环境;
系统与环境划分的确定性与相对性;
系统与环境相互影响,物质、能量、信息交换;
系统+环境=更大系统。

2.谈谈切尔兰德“调查学习”软方法流程。

答:1、明确关联因素:初步弄清与现状有关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2,建立概念模型:在难于建立准确的数学模型的情况下,用结构模型或语言模型来描述系统的现状。

3,改善概念模型:随着分析的不断加深和“学习”的深入,对模型加以改进,找到更适合的模型。

4,比较:将概念模型与现状进行比较,找出符合决策者意图而且可行的方案。

5,实施:将方案付诸实施。

3.说明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

答:1)明确目标;
2)找出主要因素,确定主要变量;
3)找出各种关系;
4)明确系统的资源和约束条件;用数学符号、公式表达各种关系和条件;
5)代入历史数据进行“符合计算”,检查模型是否反映所研究的问题;
6)简化和规范模型的表达形式。

4.系统评价工作的困难及解决办法是什么?
答:系统评价工作的困难有以下两项:1)有的指标没有明确的数量表示,甚至同使用人或评价人的主观感觉与经验有关;2)不同的方案可能各有所长。

解决办法是:1)建立评价指示体系;2)各项指标数量化;3)所有指标归一化。

四.计算题
1.某系统平均工作2000小时,发生5次故障,则系统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为多少?若连续工作400小时,则可靠度R(t)为多少?
解:系统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2000/5=400(小时)
可靠度R(t)=[(2000-400)/2000]*100%=80%
2.设有5台设备,6个操作者,其操作感受情况记录为下表,评分结果也表示在表中。

如对良、可、差分别给予3、2、1分,试分别计算这些设备的原始分、百分制分、十分制分和得分系数,最后对这些样机作一个评判。

解:如题可得这些设备的原始分为:
F(I)=(1+3+3+2+1+2)/5=2.4
F(II)= (2+1+1+3+1+2)/5=2
F(III)=(1+1+3+3+2+3)/5=2.6
F(Ⅳ)= (2+1+2+2+2+3)/5=2.4
F(V)= (3+2+1+2+2+2)/5=2.4
所以F(III)=2.6为得分最高
百分制分为:
B(I)=2.4*100/2.6=92.31
B(II)=2*100/2.6=76.92
B(III)=2.6*100/2.6=100
B(IV)=2.4*100/2.6=92.31
B(V)= 2.4*100/2.6=92.31
十分制分为:
C(I)=2.4*10/2.6=9. 231
C(II)=2*10/2.6=7.692
C(III)=2.6*10/2.6=10
C(IV)=2.4*10/2.6=9.231
C(V)= 2.4*10/2.6=9.231
得分系数为:
f(I)=2.4/(2.4+2+2.6+2.4+2.4) =0.203
f(II)= 2/(2.4+2+2.6+2.4+2.4) =0.169
f(III)= 2.6/(2.4+2+2.6+2.4+2.4) =0.220
f(Ⅳ)= 2.4/(2.4+2+2.6+2.4+2.4) =0.203
f(V)= 2.4/(2.4+2+2.6+2.4+2.4) =0.203
由上述计算可得样机III的可操作性最佳。

五.综合题
1.层次分析法一般包括哪几个步骤?试根据层次分析法,写出购买一台电脑的层次结构模型。

答: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画图: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价格,运算速度,存储容量、输入输出能力等作为准则,2,构造判断矩阵3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4层次总排序5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
2.(1)简述加法原则和乘法原则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答:乘法规则应用的场合是要求各项指标尽可能取得较好的水平,才能使总的评价较高。

它不容许哪一项指标处于最低水平上。

只要有一项指标的得分为零,不论其余的指标得分是多高,总的评价值都将是零,因而该方案将被淘汰。

例如一个系统的各项技术指标尽管很好,但是有碍于政治上的因素,还是会被否决的,即“一票否决制”。

相反,在加法规则中,各项指标的得分可以线性地互相补偿。

一项指标的得分比较低,哪怕有某项指标取零分,其他指标的得分都比较高,总的评价值仍然可以比较高。

任何一项指标的改善,都可以使得总的评价提高。

例如衡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衣、食、住、行任何一个方面的提高都意味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应用中,往往对单项指标得分总和都规定“分数线”,例如高考和考研的录取工作。

(2)运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建立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答:各类指标(第一层:德智体;第二层:细化。

);
各类指标权重;
综合分数(加法法则,或乘法法则);
等级划分(例:优良中差或ABCDE)
举例说明计算。

相关主题